掀開爸媽貼給孩子的那些負面標籤,背後的東西,嚇你一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面對如此珍愛的孩子,為什麼爸爸媽媽又毫不猶豫地挑剔他的諸多不是,一刻不停地向他發出「差評」呢?在爸爸媽媽貼給孩子的負面標籤後面,到底藏著什麼樣的心態?
不愛讀書、不愛學習、多動症、網癮、叛逆、青春期叛逆、早戀、執拗、淘氣、壞脾氣、偏科、熊孩子……爸爸媽媽們討論起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的教育時,這一大串負面的「標籤」詞彙,常常脫口而出。
甚至討論《當孩子非要爸爸媽媽抱時,他到底在要什麼?》時,也會有評論說:「走到路上孩子要你抱,也許他只是懶而已,不想走路……」「我家孩子三歲多,無聊了,擔心了也要我抱,特別粘人。
平時也都陪著她玩,可有時稍不走心孩子就發脾氣。
我覺得她屬於需求比較高的孩子。
」——又是標籤,而且負面,「懶」、「需求比較高」。
恐怕沒有多少爸爸媽媽,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寶貝,但面對如此珍愛的孩子,為什麼我們又毫不猶豫地挑剔他的諸多不是,一刻不停地向他發出「差評」呢?在爸爸媽媽貼給孩子的負面標籤後面,到底藏著什麼樣的心態?
買家心態:你得對得起我付出的代價
小A是一位對孩子超級盡心盡力的媽媽,剛一懷孕,就辭了工作,專心在家養胎,後來又下決心做了全職媽媽,給孩子吃最好的奶粉,用最好的東西,陪孩子上早教、學才藝、上各種培訓班,希望超級超級優秀。
但是孩子上了學,學習成績並不如她預期得好,各種表現,也不夠「拔尖」,於是她又焦慮、又沮喪,對孩子的各種不滿也一股腦爆發出來:「我花了那麼多力氣,連工作都不要,就為了陪你,你怎麼這麼差勁,連個學都上不好呢?真沒用,真讓人失望,你對得起媽媽的付出嗎?」
是啊,爸爸媽媽付出了那麼多的「代價」,包括時間、精力、金錢,得到了孩子這個「寶貝」,怎麼能接受這個寶貝,不如「想像」得那麼好呢?於是,任何一點不合想像的地方,都那麼扎眼,都值得發一個負面標籤、給個差評。
但是想想,這心態,和發出差評的「買家」有什麼不同?
買家花錢買東西,要求「貨物對版」天經地義,但無論爸爸媽媽為孩子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一件「東西」,他需要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一點點成長,長成他自己的樣子,希望孩子時時處處符合爸爸媽媽的「完美想像」,有多少現實上的可能性?
恐怕,忘掉所謂「付出」、所謂「代價」,全新全意地接納孩子,才是對孩子、對父母都有益的心態。
占有心態:我的娃,我怎麼說都行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文化中的家庭和倫理觀念,支持孩子自由、公開地評論爸爸媽媽,就像爸爸媽媽經常對孩子做的那樣,孩子會給我們貼哪些標籤?做什麼樣的評價?
「我的媽媽,又溫柔,又漂亮,又能幹。
」每個媽媽,都會為這樣的評價心花怒放,而且會期待,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真的是這樣。
而一位小學生眼中的「我的媽媽」,卻是這樣的:
我的媽媽不上班,平時就喜歡打牌和看腦殘的電視劇,一邊看還一邊罵,有時候也跟著哭。
她什麼事也做不好,做的飯超級難吃,家裡亂七八糟的,到處不乾淨。她明明什麼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兒,還天天叫累,說都是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
和我一起玩的同學,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她不會,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桌球,她不會,小宇的媽媽會畫畫,瑤瑤的媽媽做的衣服可好看了。
我都羨慕死了,可是她什麼都不會。我覺得,我的媽媽就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我的爸爸又溫和,又慈愛,無微不至地關心我。
」每個爸爸,都會為這樣的評價感動、淚目,而且會期待,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真的是這樣。
而實際情況卻可能是:
我的爸爸經常不在家,他是家裡的甩手掌柜。
我爸爸脾氣暴躁,很沒教養,經常對我大吼大叫。
我的爸爸老是玩手機、玩遊戲,一點家務都不做。
我的爸爸愛打人,經常打我,有時候還摔東西。
說到「我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們又可能期待,「我的爸爸媽媽相親相愛,他們都非常愛我」,而實際情況卻很可能是:「我的爸爸媽媽老是互相抱怨,經常為雞毛蒜皮的事吵架,有時候還拿我撒氣。
」
而爸爸媽媽們之所以沒有當面收到孩子如此的差評,僅僅是因為,你是大人,他是孩子,在我們的文化中,爸爸媽媽似乎天然地「擁有」孩子、享有自由評價孩子的特權——我生了你,養了你,你就是我的,我怎麼說都行、怎麼管都行,那些評價還常常負面、否定、有失公允,孩子卻從來不享有評價父母的權利,因為那樣很不「孝順」。
每個爸爸媽媽,都從來沒有考慮過收到孩子差評的可能性,而且「懶惰」「暴躁」「沒用」的負面標籤,每一個都可能讓我們無比鬱悶,甚至怒火熊熊,但是當我們輕輕鬆鬆地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負面標籤時,我們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經常被父母負面評價的孩子,他們的惱怒無從發泄,於是很可能掉頭去傷害自己,「你老說說我不愛學習,我就不愛學習了!」「你老說我叛逆,那我就叛逆給你看!」然後父母會眼睜睜地看到,孩子真的變成了你給他貼的標籤的樣子。
逃避責任心態:我已經很努力了,都是你不好
真心爸媽建立了好幾個育兒討論群,經常有爸爸媽媽在群里提出自己遇到的問題,而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是從一個負面的、定性的「標籤」開始的。
我的孩子很執拗,我該怎麼辦?我孩子不喜歡上學,我該怎麼辦?我孩子壞脾氣,一不如意就哭鬧,我該怎麼辦?……
我們通常會問:「你覺得孩子這樣,具體表現是什麼呢?」提問者通常會舉出具體事例,而有趣的是,那些事例,常常和他們使用的「標籤」並不相關。
比如提問執拗的媽媽,她遇到的情況是,孩子有咬衣領的習慣,怎麼說都改不掉,打罵都不管用。
其實這完全不是執拗,而是孩子心理有某種緊張焦慮的情緒需要疏解。
和爸爸媽媽們的此類討論,讓我們有一種感覺,好多爸爸媽媽好像準備好了一大堆負面的定性標籤,遇到問題,會選擇其中自己覺得比較相關的一個,給孩子貼上,於是,孩子就從「只是做了這樣的事」,變成了「這樣的人」,比如從偶爾對作業有厭煩的表現,變成了「不愛寫作業的孩子」,從偶爾情緒急躁一點,變成了「壞脾氣的孩子。
」
當我們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時,很容易得到一種心理安慰:不是我不行,是孩子不行,我已經很努力了,是孩子本來就這樣,本來就不夠好。
孩子的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其中當然有很多小小的狀況、小小的偏差,需要爸爸媽媽花費心力去解決,但當我們輕易地為這些小問題做個定論、給孩子貼個標籤時,很可能就掩蓋了我們在孩子教養、親子交流上遇到的真正的問題和那些問題的真實原因(我們認為,原因大多是父母方法不當),於是在心態上就先是把責任推給孩子,然後自己放棄解決問題的努力。
總之,像很多理性的爸爸媽媽們認同的那樣,習慣於給孩子貼標籤、孜孜不倦地做孩子的」差評師」,真的是不是那麼好的育兒之道,其中隱含的買家心態、占有心態、逃避責任的心態,更是相當可怕,值得爸爸媽媽們深夜悄悄反思。
PS. (1)本文作者「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是一對父母,兩個男孩子一個十一歲,一個十四歲半,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評論、討論、提問,但請不要叫我們「小編」。
謝謝。
(2)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本文和文中圖片。
(3)歡迎轉發分享。
爸爸媽媽如何應對寶寶的壞脾氣?
聽到很多媽媽訴說,寶寶脾氣壞,只要不順他意就開始發脾氣,特別是在外面的時候,有時候叔叔阿姨逗逗他,他就哭,到底該怎麼辦呀?寶寶有壞脾氣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爸爸媽媽有沒有想過寶寶的壞脾氣是如何養成...
了解叛逆期的真相:你怎知叛逆期不是探索期和獨立期?
2017-03-08 美國留學媽媽圈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場漫長的長跑,而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在這重重障礙中,叛逆期也許是路上的一座高山了。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叛逆期都有很大的成見通常我們說...
父母教育孩子意見不一致?我家秘訣:分歧悄悄討論,對娃夫妻一體
經常有朋友問真心爸媽:你們兩人自己帶倆娃,又一起寫育兒書,就沒有過對娃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有了分歧,你們會怎麼辦?在這上面,真心家還真有一個秘訣,被真心爸爸總結為:閉門會議。
孩子,你是爸爸媽媽的寶貝,而我們是你的「差評師」
面對如此珍愛的孩子,為什麼爸爸媽媽又毫不猶豫地挑剔他的諸多不是,一刻不停地向他發出「差評」呢?在爸爸媽媽貼給孩子的負面標籤後面,到底藏著什麼樣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