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現出暴力傾向,做家長的如何對症下藥,家長該如何教育引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上幼兒園經學會了打人,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玩耍時經常打人,把小朋友推到,甚至撓別的小朋友,幼兒園的老師已經反映了多次這種情況,真擔心孩子這麼小就有暴力傾向,長大之後會不會更加暴力?該怎麼辦?相信許多媽媽都有一樣的遭遇。
很多學齡前的兒童尤其是兩歲半左右的孩子會表現出一些暴力行為,與小朋友玩耍時經常起肢體衝突,心情不好時會伴有嚴重的破壞行為,摔東西、扔玩具來撒氣,甚至殘忍的傷害小動物。
其實,學齡前的兒童出現打人等攻擊性行為的時候,他們大多都沒有惡意,不能因為孩子打人就大驚小怪,更不能上升到孩子品德不好,給孩子貼上「品行不好」的標籤。
我們先來看看孩子的暴力行為有哪些類型。
類型一:不知道如何與小朋友交往,不會正確運用肢體語言。
兩三歲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動作力度觀察力和控制力還比較差,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寶寶打人,沒輕沒重」,其實很多孩子「打人」,並不是真的想打人,而是他們表達喜愛的一種方式,只是,過於激烈的動作讓對方產生了誤解。
類型二:用肢體動作代替語言進行溝通
有些孩子語言發展相對遲緩,不能很好地運用語言與小朋友進行溝通,著急之下就會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
其實,這種情況是因為小孩之間缺乏語言的溝通,用肢體語言進行替代,要是能夠用語言溝通,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並且得到對方和小夥伴的允許,可能對方也能積極的回應,就不會出現用肢體動作代替語言溝通的情況了。
2~3歲小孩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常常以的需要作為唯一標準,表現出極強的占有慾望,沒有分享的概念,因此,小朋友之間打架很多情況下是一種「爭搶行為」。
這些孩子多半是因為家中沒有兄弟姐妹,從小不懂得分享,到了幼兒園裡也不會和其他小朋友合作,缺乏分享意識,最終因為爭搶玩具而出現肢體衝突和暴力爭搶行為。
類型四:用破壞行為引起別人的關注
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開始形成,他們開始需要得到別人尤其父母的關注,而一旦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可能會採取破壞性的行為來吸引成人的注意力。
根據上述分析的原因,找找自己孩子屬於哪一類,可以對症採取適當的措施,糾正孩子的暴力傾向,後期會和大家探討措施方法得當,引導孩子步入正常孩子軌道。
以上分享文章為作者原創,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孩子搶玩具引家長群毆:暴力護犢子的結果是?
最近網絡熱議的話題除了鮮肉明星公布戀情之外,還有這樣一則新聞:國慶假期,在深圳一個商場裡,兩個小朋友爭搶玩具發生矛盾,引起雙方媽媽爭吵,接著雙方爸爸動手打架,最後陪同親屬也加入混戰大打出手,導致...
寶寶打了幼兒園的小朋友,聰明的媽媽不會做這三件事!
每天5分鐘育兒知識跟我學,做個完美媽媽家裡三歲的兒子在幼兒園因為一個玩具打了另一個小朋友,我因此被老師叫了過去。看著兒子一臉的委屈,我心裡真的很心疼他。但是我知道不能太縱容他,要讓他開始明白對與錯。
小男孩蹲地上玩螞蟻,老師悄悄走近發現震驚的一幕
幼兒園舉辦郊遊活動,一個6歲的小男孩蹲在地上忙活了許久,老師悄悄走過去,站在一旁觀察,竟然發現了震驚的一幕:孩子抓了十多隻體型比較大的螞蟻放在小盒子裡,然後逐個捉起螞蟻,把螞蟻的頭拔下來,再把螞...
解讀幼兒園孩子「暴力」的三大假象
假象一:不會使用正確的肢體動作鏡頭:午飯時間,小朋友都坐在桌子邊上等著用餐,樂樂突然用力摟過身邊小米的脖子,緊緊地把他的頭靠在自己胸前。不知所措的小米嚇得大聲哭起來,樂樂有點困惑了,於是又用力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