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總要造反說「不」?把「不娃娃」變成「棒娃娃」有辦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一位相熟的好友小潔來找我傾訴煩惱,原來她家三歲的男寶寶,突然愛上了對爸爸媽媽「Say No」——
到飯點,媽媽說要吃飯了,他一扭頭就是一個「不」字;
洗好了澡,爸爸抖開了浴巾要給他擦水漬,他頭搖得如撥浪鼓邊喊「不」邊光著小屁股往浴室外逃跑;
說好了今天要跟媽媽一起出門,結果早上賴在床上就是不肯起來,嘴上不停喊著「不要」、「不要」。
小潔對此十分苦惱,不明白一直乖乖的兒子,為何突然就變成了「不娃娃」?
其實對於小潔的「遭遇」,我也曾深有體會。
綿綿兩歲多的時候,也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化身「不娃娃」,專門跟我和綿爸唱反調,無論是日常吃喝拉撒的瑣事,還是玩樂讀繪本,她仿佛一夜間掌握了怎樣「惹火」的技能——只要是我的要求,哪怕是溫柔地跟她打商量,她也能小嘴一嘟,甩來一個大大的「不要」。
記得最讓我崩潰的一回,是計劃好周末和綿爸一起帶她去動物園,結果大早上綿綿又突然鬧起了脾氣,準備好的小裙子不要穿,早飯不要吃,無論我們怎麼好說歹說,她就全心全意像個小撥浪鼓一樣使勁搖頭,嘴裡重複著「不要」。
為何乖巧的孩子,突然愛上當「不娃娃」?
很多家長在孩子開始表現出喜歡唱反調的行為後,第一反應都是疑惑與生氣。
「為何原本乖巧的孩子,會突然開始事事與我作對?」
家長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改變這種現狀,例如用更加嚴厲的語氣訓斥孩子,或是強制孩子必須按照自己說的去做。
當這些措施遇上孩子更激烈的哭鬧反抗,家長的怒氣值又會繼續上升。
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表現出反抗行為是很正常的情況。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2歲左右,孩子就有了人類個體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次飛躍,隨著身體和心理的不斷發育,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烈,他們會開始習慣區分你、我,行為上也越來越多地表現出「自我選擇」,這個時候的孩子會開始想要一切都自己來,對家長的安排與要求頻繁說「不」,不願意家長插手自己的事。
這種行為被稱為「第一反抗期」。
孩子愛反抗,一定是壞事嗎?
實際上2~5歲的孩子如果完全不「反抗」,反而可能是家長養育上出現了問題。
正常情況下,家有3歲左右孩子的家庭幾乎大多都正在經歷這種「反抗期」,在這期間,孩子幾乎是處於「無理取鬧」的地步,不僅不喜歡的事他們要說「不」,就連往常喜歡的東西,只要是家長的要求,他們也要梗著脖子Say No!
實際上並不是孩子真的突然變「壞」了,而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慢慢建立,他們意識到,是「自己」想要做這件事。
曾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分別追查兩組2~5歲的兒童,一組反抗性強一組反抗性弱,結果發現反抗性強的這組兒童中,大多數人成年後更具有獨立判斷事物的能力,且能比較有主見地做出各種決定,性格也大多更加堅毅,而另一組兒童中這樣的人則只有少數。
媽咪jane說:
孩子的造反「有理」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這個階段孩子的造反其實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這時孩子的叫嚷並不是針對父母的,而是開始把自己與父母分開,開始了解和體驗「自己」與父母是不同的,所以特別喜歡說「我……」。
因此,我更傾向於將這一階段稱為「獨立階段」,把這個特別的「我……」的句式稱為「獨立宣言」。
因為這是孩子正在學習與周圍劃分界限,讓自己從「母體」的掌控中再次脫離出來,不過這一次與上一次剪斷臍帶不同的是,這次宣布的是「行為獨立」,而上一次只是在懵懂中身體脫離母體。
面對「不娃娃」,家長怎樣做才好?
一、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態度
對於家長來說,原本乖巧聽話的孩子突然變成了「不娃娃」,想必一定十分頭疼,因為孩子全方位的反抗與拒絕行為,會讓家長日常的養育工作難度上一個大台階,因此即使是了解到這些反抗行為是正常的,很多家長也會幹脆粗暴地處理。
實際上家長對此應該樹立正確的態度:孩子不是為了氣我才故意反抗我,這是ta的自我意識在萌芽,與換牙、長高一樣都是再正常不過的成長過程。
家長們常常會走入一個誤區:在孩子年齡尚幼時,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乖巧聽話,這樣我們就能按照自己的「經驗」為孩子鋪出一條順暢之路,在適當的時間裡總是能做適當的事,永遠都不要行差踏錯。
然而當孩子成年後走出了象牙塔,我們又開始惶恐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擔心他們在職場和生活中永遠都只能跟著別人的步子前進,無法獨立。
因此,家長心態的轉變就尤為重要。
作為家長,我們是孩子成長的協助者,而非裁判者,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我們可以引導,卻不能武斷地裁判對錯。
在非原則性的問題上,我們更多該做的是給孩子做參考與建議,而非一口判定孩子對錯。
二、從家長選擇轉變為孩子選擇
其實觀察大部分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就能看出,家長的干預越頻繁強硬,孩子的反抗情緒和無理取鬧的症狀越嚴重。
有些孩子原本只是想要自己動手或是自己做選擇,而家長卻拚命進行干預,要不簡單粗暴打罵一頓,要不板起臉教訓一番,這些行為都只會激起孩子更多的反抗情緒,乃至進入「Say No」的無限循環中。
這種情況下其實孩子已經完全聽不進家長任何話語,只是單純想要反抗「權威」。
這種時候家長就不必再「火上澆油」,而是把選擇權交還給孩子,在保證安全與原則性問題不動的情況下,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選擇權。
孩子會不斷地反抗說「不」,其實就是自我意識萌芽時在主動爭取選擇權,這個時候家長將選擇權交還給孩子,能讓孩子擁有掌控感,不僅能增強自信,更是培養孩子自立自主能力的關鍵。
當孩子有了被尊重感,與家長對抗的情緒也會隨之減弱,有利於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同時家長也要注意日常與孩子對話時的語言模式:商量或是詢問的語氣能很大程度地安撫孩子的情緒;而如果家長喜歡用命令的語氣或者常常對孩子說「不行」,那麼則會加重孩子的反抗情緒。
這時候就到了考驗家長智慧的時候了。
三、家長要「說話算話」
家長給予孩子選擇權時,需要考慮選項是否是自己能達成的。
很多家長為了安撫孩子,常常喜歡給孩子開「空頭支票」,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嚴重損害親子之間的信任感,當信任感被透支後,家長的任何話語都會對孩子無甚作用了。
所以當你給予孩子選擇權並應承了孩子的要求後,就要盡力完成,像是說好了周末要帶孩子去遊樂園,那就應該要實現承諾,即使真的因為特殊情況而不能成行,也要認真地向孩子道歉並說明狀況,不能讓孩子覺得家長說什麼都是在騙人。
四、家長要學會放手
孩子在經歷反抗期時,同時也是在學習獨立的過程。
他們想要自己穿衣、自己吃飯,都是為了加強「自我」這個概念,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的,就是學會放手,做一個懶爸爸、懶媽媽。
最開始孩子的動作可能十分笨拙,吃飯時也許會撒得到處都是,穿衣服也可能扣錯紐扣,但是這是孩子在摸索學習怎樣獨立完成一件事,作為協助者的家長,最需要的就是在確保他們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
不要總擔心孩子小做不好,人都是要從一無所知學會做每件事,家長應該對最初孩子的生疏與雜亂保持寬容的態度,並且適當的鼓勵與表揚也會讓孩子更有信心去學會甚至是做好這些事。
五、原則性問題不能妥協
涉及到孩子的人身安全、健康,以及一些嚴重不良的行為時,家長還是應該根據情況進行一定的制止。
例如孩子大多對孔隙有所好奇,不僅喜歡隨意將一些小東西塞進口中或是鼻孔中,更喜歡伸手試圖將手指塞進家中各種孔孔洞洞中,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就不能放任孩子享受「自由」,而是可以跟孩子進行溝通,告訴孩子這些行為會受傷、會疼痛。
「不娃娃」是每個孩子成長必經的階段,家長只要調整好心態,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學會慢慢放開手讓孩子「自己來」,那麼也將在未來收穫一個自立自強的「棒娃娃」。
文:父母堂(askjane)原創 || 轉載需授權
育兒觀:孩子不一定非要聽家長的話
培養聽話的孩子,要孩子聽話,這是大部分中國家長的觀念。聽話的孩子好帶,能省去許多麻煩,長大後執行力強。但聽的孩子在家長的指揮下放棄了童年的歡樂,早早地開始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與技能。
乖孩子咋變得這麼反抗呢?父母要知道的成長秘密都在這裡!
家教智慧 今天先從一位媽媽留言開始:洋洋兩歲半了,以前一直是一個快樂、隨和、討人喜歡的可愛寶寶。可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他總愛發脾氣,仿佛任何事都要滿足他的願望,不然就發犟、吵鬧!一次洗好澡後,他...
乖孩子咋變得這麼反抗呢?父母要知道的成長秘密都在這裡!
家教智慧 今天先從一位媽媽留言開始:洋洋兩歲半了,以前一直是一個快樂、隨和、討人喜歡的可愛寶寶。可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他總愛發脾氣,仿佛任何事都要滿足他的願望,不然就發犟、吵鬧!一次洗好澡後,他...
如何正確解讀孩子的「反抗」行為?
有很多父母,常常因為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不聽話的行為而頭疼不已,但是實際上,幼兒的心理學家們認為,其實父母本身的這種擔心是有點多餘的,因為一但過了2歲以後的寶寶,本身就處於了反抗階段,無論你是多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