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咋變得這麼反抗呢?父母要知道的成長秘密都在這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教智慧

今天先從一位媽媽留言開始:洋洋兩歲半了,以前一直是一個快樂、隨和、討人喜歡的可愛寶寶。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他總愛發脾氣,仿佛任何事都要滿足他的願望,不然就發犟、吵鬧!一次洗好澡後,他仍然坐在浴盆里玩水,我們考慮到天氣已轉涼要把他抱起來穿衣,可洋洋還未盡興,試了幾次後還不肯起來。

於是硬抱起他,沒想到"風暴"來了:他歇斯底里地大哭特哭了半個多小時,哭得面色醬紅全身是汗,掙扎中幾次差一點兒碰傷了頭,還驚動了鄰居,最後給了他一隻平時最喜歡的小汽車而止住了哭鬧。

對了,洋洋還有一個新的習慣,不管大人說什麼話,也不管知道不知道是幹什麼,總是愛加個不字,比如讓他吃飯,他就說不吃飯。

吃飯是他懂的詞彙,可有時洋洋根本不懂媽媽說的是什麼,還是要加個不字。

有一天,我跟爸爸說:"現在有許多親子遊戲班,要不也給洋洋報一個吧。

"爸爸還沒來得及發表意見,正在旁邊玩積木的洋洋大吼了一聲:"不"!嚇了我們一大跳。

我想不通:我們家孩子小時候挺乖的,怎麼現在總和大人對著幹呢?不管你讓他幹什麼事,他說的第一個字就是不!我們該怎麼辦呢? 

回復

謝謝你提供這麼生動完整的案例,其實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必然的階段,首先請你心裡放鬆,不必過於焦慮,先吃個定心丸。

許多年輕的爸媽都有這種體會:孩子到了兩三歲就開始不聽話,經常和父母頂嘴、說反話、發脾氣。

在三歲左右,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出現持續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這個反抗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反抗期。

突出表現為:心理發展出現獨立的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對和制止,就容易產生說反話、頂嘴、哭鬧的現象。

那為什麼兩三歲兒童會有反抗期呢?

首先,這是因為兩三歲兒童在動作能力方面的發展。

他們身體能力相比嬰兒階段已經較強,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

因此他們就渴望擴大獨立活動範圍,不斷嘗試去獨立完成新的事情。

但這些要求往往會受到家長出於安全考慮的阻攔和限制,因此就會產生天然的反抗,這是一個身體因素,客觀上存在。

其次,這是因為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原先,兒童還不能區分自己的意願和別人的意願。

現在,他們已經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讓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

因此,他們就想頑強地表現自己的意志。

但是這種表現往往與成人的規範相牴觸,於是孩子就會有挫折感,從而導致反抗行為。

這是心理因素,屬於主觀層面。

第三,這是因為兩三歲兒童在許多方面發展得不成熟。

兩三歲兒童的情緒控制能力還很弱,一旦他們感到不滿,就會以直截了當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吵嚷、哭鬧等。

他們不會像大些的孩子那樣用完整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願,只能用簡單簡短的短語回復「不」,因此往往被大人認為是故意作對。

其實,他們無非是忠實於自己的想法,並非針對某個具體的人。

兩三歲兒童的思維發展水平也還不高,他們的思維缺乏靈活應變性,因此常常顯得單純,俗話說的「死心眼兒」,《皇帝的新裝》里揭開真實面紗的就是一個三歲孩子。

他們的時間概念還不強,因此哪怕告訴他只等五分鐘他也不能忍耐(他當然不明白五分鐘有多長,覺得等了一會就已經很長了),凡想做的事情必須立即去做。

這些都會導致兒童的反抗行為。

反抗不一定是壞毛病。

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將兩歲至五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幼兒中,有80%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

因此,專家認為,反抗行為有時候意味著孩子有其獨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預也不受支配,這正是孩子發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值得父母重視。

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從你,那麼他的判斷力自然就難以發展。

所以,對於兩三歲至六歲的孩子,反抗不是什麼壞毛病。

但是做家長的為何不能突破傳統的束縛,勇於接受孩子的想法,甚至容許他反對你的做法呢?大概是因為所謂的自尊、面子問題吧!如果這時候你能夠想到:孩子的反抗是一種表達他自己的方式,你是不是會放下你的虛偽的自尊,接受孩子的想法呢?

所以,可別小看這個不討人喜歡的反抗期,它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關鍵期,父母教養態度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

因此父母應該做到:

1、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選擇權給孩子

孩子到了兩三歲,喜歡跟父母說不,這是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要求有和大人一樣的平等地位,對成人的指揮和安排表現出越來越大的選擇性。

此時的父母對他們的行動不要輕易加以干涉,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

如果孩子必須順從你的意願,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要這樣或不許那樣,而要以平等的姿態,徵詢孩子的意見,給孩子留出選擇的餘地。

如「等你看完這個動畫片就去洗澡,好不好?」「你是先玩積木,還是先看圖書?」既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樂意聽你的話,就不會輕易跟你反抗了,因為你把選擇權給了他。

2、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

例如,有些事是孩子必須做到的,而且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睡覺,爸爸媽媽最好不要給孩子有選擇的餘地,必須嚴格執行。

有些事是孩子可做可不做的,而且又是孩子不願意去做的,那就乾脆不要求。

孩子正玩得興致勃勃的時候,爸爸媽媽必須尊重孩子,徵求意見,給孩子留思考時間,或讓他玩完,或許諾他做完事再玩,讓他能夠逐步接受。

爸爸媽媽切不可先強制壓服,引起孩子大哭大鬧,然後又讓步依順,不然會養成孩不服從成人要求的習慣。

至於什麼時候要求、管教孩子,應該以不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為原則。

當你本能地要拒絕孩子的要求,或準備降服孩子的反抗行為時,勸你「不」字緩出口,想一想孩子的要求和行為是否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這幾個基本原則底線,如若不是且放他一馬,這樣也許會給大人添些麻煩,但想想你的耐心將得到孩子人格健康發展的回報,這是多麼值得!

3、相信孩子,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父母過度保護,往往也是導致孩子說反話的原因。

好奇心的驅使,強烈的自主願望使孩子什麼都想去試,什麼都想去做。

過度的包辦代替,會使孩子失去許多學習探索的機會;而一味斥責、制止,又會發生頂牛現象。

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滿足他的好奇心。

比如他想到雨地里去玩,你就給他穿上雨衣、膠靴去玩吧;他要自己穿鞋,就讓他去穿,等他鞋和腳對不號時他就明白需要換一雙,而不需要你嘮叨;要洗衣服,給他一塊肥皂,隨他去洗自己的手帕、襪子;想掃地,讓他掃,哪怕越掃越髒。

當然,父母的幫忙是必不可少的,給他理理袖子、系繫鞋帶、扒掉垃圾等。

充分相信孩子,讓他們在滿足合理要求、親自實踐的同時積累經驗,體會成功的歡樂,這樣孩子就不容易養成和父母說反話的習慣了。

4、不能嬌慣、放縱孩子

孩子喜歡跟父母說不,在一定的年齡,例如2-3歲,原因前面講了,因為他的身體強壯了,心裡有了自我意識,這個階段是一種正常現象。

但如果爸媽聽之任之或百依百順,就會形成孩子任性、驕橫的性格,那就走向了反面了。

因此作為父母,對那些總是用說反話來達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任性的孩子應該:

心平氣和地講道理,介紹有關知識,說明不能滿足他的要求的原因,抑制任性、執拗行為的發生。

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用另一種使他更感興趣的事來吸引他,從而使他放棄那個不正當的要求。

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明確表示父母的態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鬧也不能滿足,然後立即走開,用冷處理的方法來終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總之,理性看待孩子的反抗期,順應客觀心理成長規律,同時合理引導,採用合適的方法,陪伴孩子度過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開啟新的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育兒知識丨三分鐘助您理解寶寶的反抗期

您知道寶寶的反抗期嗎?「我們家孩子頑皮得要命!一點也不聽話!」「是啊,不管我怎麼教導,她就喜歡事事跟你對著幹。」「現在那麼小就不聽話以後長大了該怎麼辦啊?」「寶寶是不是在『變壞』呀,這可怎麼辦?...

反抗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不要著急壓制

有些孩子,反抗行為特彆強,父母說東他偏說西,你讓他幹的事情他偏不干,你不讓他幹的事情,他偏要干,尤其是許多3~8歲的男孩子,更加普遍。孩子為什麼有反抗行為呢?一、孩子反抗行為的分析怎樣看待孩子的...

兒童心理:寶寶也會「反抗」

本周一在新浪育兒大講壇的網友答疑時間,有一位網友向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兒子三歲三個月,什麼事都有自已的主見了。大部分事不講理由,非要堅持已見的去做。家長不同意就哭鬧,面對此問題,家長該如何處...

「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嗎?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一語道破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他們認為這樣的孩子好帶,能省去許多麻煩。然而,時下的新新父母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活潑好動甚至調皮搗蛋也不為...

如何正確解讀孩子的「反抗」行為?

有很多父母,常常因為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不聽話的行為而頭疼不已,但是實際上,幼兒的心理學家們認為,其實父母本身的這種擔心是有點多餘的,因為一但過了2歲以後的寶寶,本身就處於了反抗階段,無論你是多麼的...

家有「造反派」,換個角度來想想

【家有「造反派」,換個角度來想想】頑皮的男孩好,頑皮的女孩好。其實每一個孩子雖然頑皮,單都有其可愛的一面。就算是平時調皮得讓你有些頭疼的孩子,有時也會讓你對他刮目相看。——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