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測試,測測你是不是孩子喜歡的家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先來做個小測試

設想你自己是一位貪玩的小男孩的家長。

星期天,你帶他到公園玩耍,可是剛剛到達,他一轉身就不見了。

你找了一上午,不見蹤跡,一直找到黃昏。

正在最著急的時候,看見有人牽著你的孩子走過來了,請問,此時你會做什麼?

你的選擇是什麼呢?

ABC分別表達了家長的責怪、質問和憤怒,是育兒過程中非常常見的回答,但育兒專家更推薦寶爸寶媽們嘗試的是D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在此類情況下,對孩子說「寶貝,找不到爸爸媽媽你嚇壞了吧?我也一直在找你啊,可把我急壞了!快過來抱抱」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在心理學上,這種情況稱之為「共情」,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同理心。

在育兒過程中,很多父母也在有意地嘗試變得更有同理心,但方式方法有待改進。

這可不是共情

後台很多留言,都是詢問家裡孩子愛哭鬧、不講理、不懂事怎麼辦?很多媽媽會很困惑地問:難道是我和孩子共情的還不夠嗎?其實,以下這些你經常做的事情並不是共情行為:

同情孩子

同情的意思是孩子處於劣勢,而你「高人一等」,你們並不是在平等對話,比如孩子摔跤了,他邊哭邊要爬起來的時候,你說「哎呀,磕紅了啊,看著好疼啊」,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會哭得更凶,因為孩子並沒有感受到真正的關心。

打個比方,當我們面對負面情緒(如墜入深井)

同情你的人可能會這樣說↓(在井外關心你)

而共情的做法是這樣↓(爬下井底陪著你)

幫孩子寬心

既然不該居高臨下,或許有些家長會選擇用「比慘」的方式幫孩子寬心,比如孩子說考試沒考好,家長會說自己上學的時候經常不及格;孩子說覺得很辛苦,家長會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吃的苦更苦…… 爸爸媽媽們以為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感覺被理解,但實際上孩子會產生「明明我在說我的感受,為什麼他們要轉移話題」的感覺,感覺父母並沒有認真地在傾聽自己的感受。

指揮孩子

當孩子向你訴說他的苦惱困惑時,不要急於告訴他解決辦法,也不要馬上開啟「專家點評」模式,下面這些話都是不當的回答:

「這肯定是你的問題,下次遇到這種問題你應該……」

「這個方法我試過了,根本沒用,你不應該這樣。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倔,我不是說過這樣不對嗎!」

推薦的做法是:在孩子哭鬧、發脾氣時, 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待孩子心情慢慢變好以後,再跟孩子探討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這樣才是共情

提出「共情」概念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共情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而了解別人的情緒,正是進入其內心世界的鑰匙。

共情要求家長放下自己的評判和情緒,全身心進入孩子的世界,設身處地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這其中,家長會覺察出孩子的情緒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是語言上的,更多是孩子的聲調、語速、表情、動作的變化。

正確的共情思路是:媽媽知道你現在覺得(感覺詞彙),是因為(情緒的導火索),要是(孩子的願望)就好了。

這樣過後,孩子會感覺到自己正在被父母理解,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情緒被接納了,他的壞情緒也就會釋放完畢了。

但是當家長處於負面情緒之中,切記不要急於和孩子共情,孩子需要自己和情緒相處一會兒,家長也是。

如果沒有準備好,不要急著進入孩子的情感世界,有時候,就算什麼都不用說,和孩子在一起,陪伴和抱抱他就好。

共情不是講道理,不是對孩子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勝敗乃兵家常事」。

共情是感同身受,是「我知道你很難過,但你並不孤單,我會陪著你。

共情的確需要家長們花心思研究,可能需要在多次適時、適度且有耐心的嘗試後才會見效。

編輯:張一帆

本文來自央視少兒,歡迎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長的哪些小毛病,容易慣出熊孩子?

Q:什麼是熊孩子?日常生活中熊孩子是指調皮搗蛋、不聽家長話、亂哭亂鬧,經常讓人哭笑不得的小孩。其實3歲以內不存在家長所謂的熊孩子,這個階段的小孩子正處於用身體探索世界的階段,他們的很多行為動作、...

對付熊孩子,難道只有吼叫這一種方式嗎?

「孩子就是在家的時候沒人的時候怎麼樣都行。一出去一人多怎麼樣都不行!別說講道理了你跪下她也是該哭就哭。你越嬌氣她越哭反正我們孩子就這樣」「孩子哭鬧起來,別的方法都沒用啊,你不喊他不聽啊,一喊就老...

BEABA育兒:孩子哭鬧時,你的反應決定他的情商

俗語說得好,六月的天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各位爸爸媽媽當遇到寶寶哭鬧,往往手足無措,甚至對寶寶一頓指責。當孩子哭鬧時,你的第一句話是什麼?是直接來一句「哭什麼哭?整天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