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出現錯位,千萬別掉進原生家庭的陷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壹姐說
又是共情。
這個話題一再被提及,因為它太容易被父母們當作「止哭大法」來對付哭泣的孩子,然而又太容易讓父母們遭遇挫折感。
好的共情,能讓孩子從我們的理解中獲得力量,但我們往往一不小心就把共情做成了「共理」。
講道理披上共情的外衣也還是講道理,可不要讓共情來背這「不管用」的黑鍋啊。
壹姐: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輔導員,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早期教育指導
前幾天 ,閨蜜帶兒子去上英語課,不知道什麼原因,兒子死活不肯進去。
閨蜜說:「我按照育兒書中介紹的共情方法,嘗試跟他共情。
先是擁抱他,可是他推開我根本不讓我碰。
接著我認同他的情緒,對他說『你現在很生氣對不對』,結果他非但不理我,還大哭了起來。
」
她很困惑地問我:為什麼共情沒有效果呢?
作為育兒的高頻詞,共情對很多家長來說並不陌生。
但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明明已經共情了,孩子非但不買帳,行為甚至會更加變本加厲,這是為什麼呢?
動情,而非動怒
有一個關於共情的經典測試:
設想你自己是一位小男孩的家長。
小男孩特別貪玩,喜歡到處亂跑。
星期天,你帶他到公園玩耍。
可是剛剛到達,他一轉身就不見了。
你找了一上午,不見蹤跡,一直找到黃昏。
正在最著急的時候,看見有人牽著你的孩子走過來了,請問,此時你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常見的答案有這些:
1.「你跑哪裡去了?」
這是在責怪、質問。
2.「不是告訴你不要到處亂跑嗎?」
這是在講道理、責怪。
3.「啪啪兩耳光打了再說。
」
這是在發泄憤怒。
4.「我會抱住他哭,什麼也說不出來。
」
這是在觸動悲傷等情緒。
給出以上答案的人,都沒有做到換位體驗。
真正有共情能力的人,會站在小孩的角度,體會他的情緒和狀態。
小孩丟了大半天,他的情緒和狀態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是恐懼、焦慮,所以,家長要想與小孩共情,首先要安撫他恐懼和焦慮的情緒。
大人可以先抱住小孩,說一些安慰他的話,比如「孩子,找不到爸爸(媽媽)嚇壞了吧,我也一直在找你,可把我急壞了!來抱抱,別怕!」
不少人的共情之所以效果不佳,就是因為站在自己的角度——將共情當作息事寧人的工具,他們的唯一目的只是想讓孩子停止哭泣。
當孩子哭鬧時,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動情,而是動怒:
「這孩子怎麼這麼 ......」
「臭脾氣!」
「怎麼老是哭!」
發現不僅毫無用處,孩子甚至哭得更厲害了。
恨不得孩子馬上停止哭鬧的家長,想起了育兒書中的真經,開始跟孩子共情。
雖然嘴上在共情:「寶貝生氣了。
你很難過對不對。
」但是,心底卻一分鐘都忍受不了孩子的哭泣。
孩子具有天然的覺察力,家長的任何不耐煩,都會從語氣甚至行為舉止中透露出來。
如果家長在共情的時候懷著要「搞定孩子」的想法,往往會招致失敗。
共情,首先要動情。
每個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對方能夠理解自己,希望自己的感受被看見、被認同。
孩子也是一樣,他們期待的是真正的情感連接,而不是夾雜煩與怒、深藏功與名的共情表演。
我讀高中時,有一次物理考得特別差,下了晚自習,我和同桌一起坐在操場上,因為特別難過,我忍不住哭了。
同桌拍拍我的肩,只說了一句話:「我知道你很努力。
」然後也陪著我哭了起來。
讀大學後,我們各奔東西,但是每次想起那個陪我哭的女孩,都會心生溫暖。
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我的感受被看見了,我感覺自己是被理解的、被接納的。
當一個人被共情連接時,他的神經化學物質就會發生改變,平靜的神經化學物質會取代壓力激素,壓力隨之消散。
共情,而非共理
知乎上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剛分手才體會到,
說你好可憐的是憐憫;
說你會遇到更好的是同情;
一直鼓勵你走出來、時間會淡化一切的是悲憫;
最後什麼都不說,大老遠跑來什麼都不說陪著你喝酒的人是共情。
共情是與人一起感受情緒。
就好比當一個人陷入一個地洞,他從底部大叫說:「我被困住了,這裡好黑,我快受不了了!」
共情是我們看到了之後說:「嘿!」並爬下去說:「我知道在這下面是什麼樣子,你並不孤單。
」
而不是站在洞口說:「你太可憐了!」「你怎麼這麼不小心。
「
我們總是嘗試著用語言讓事情好轉一點,於是,我們會評判,會給建議,會說教。
但這些 「回應」很少會讓事情好轉,而真正能讓事情好轉的是「連接」,也就是感受他的情緒。
有一個孩子參加比賽失敗了,坐在椅子上哭。
他的媽媽坐在旁邊一個勁地安慰他:「比賽輸了沒關係,也不是什麼大事。
」
聽到媽媽這麼說,孩子越哭越凶,媽媽也越說越起勁:「失敗是成功之母,重在參與就好了。
」「下次,我們再努力。
」
小男孩的哭聲仍然沒有停止。
「下次,我們再努力」「不是大事」,說這些話時,媽媽一味想靠講道理說服孩子,並沒有真正參與孩子的感受。
雖然這些道理都沒有問題,但當孩子陷入激烈的情緒,他是沒有辦法進行邏輯思考的。
在被情緒填滿的小腦袋面前,再正確的道理也都蒼白無力。
「媽媽知道你很在乎這個比賽,但是結果不如意,這讓你很難受。
沒關係,媽媽陪著你。
」
如果媽媽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一下孩子對贏的渴望和輸的恐懼,或許就不一樣了。
共情不是講道理,不是對他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勝敗乃兵家常事」。
共情是感同身受,是「我知道你很難過,但你並不孤單,我會陪著你。
」
適時,而非瞬時
每當看到孩子生氣或傷心,很多家長會迫不及待去共情,想讓孩子遠離這樣的情緒。
但是,很多時候,要麼孩子還沒準備好,要麼我們自己沒有準備好。
有一回,我女兒突然發脾氣。
我很想去抱抱她,可她掙脫了我的懷抱,跑到桌子底下。
於是,我靜靜地在她旁邊,陪著她。
過了好一會兒,她哭泣的聲音慢慢小了些:「媽媽,我停不下來了,你可以幫我嗎?「
我才抱起她,輕輕地拍著她的後背:「寶貝,我們深呼吸,吸-呼-吸……」她努力地配合著,情緒也漸漸平復了。
開展共情的時機很重要,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瞬時」不如「適時」。
孩子需要自己和情緒相處一會兒,家長也是。
朋友跟我說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回,她的兒子從學校回來,情緒有些低落。
朋友就說:「你看起來似乎不太高興。
」孩子回答:「老師今天表揚了小明。
」朋友說:「老師沒有表揚你,你有些失落是不是?」
孩子說:「哼,才不要他表揚,我一點兒都不喜歡老師。
」
朋友手頭正忙著其他事情,一聽到孩子的這句話就立刻脫口而出:「怎麼能不喜歡老師呢!」
朋友的「批評」讓孩子的情緒更低落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當下都是不同的,尤其在育兒過程中,從繁瑣生活中抽身,時刻保持對孩子情緒和意識的敏感,確實很難。
但共情需要我們全神貫注地聽,需要我們認真地感受孩子的情緒,需要去弄清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還沒有釐清自己的思維情緒,還沒有準備好專心地跟孩子共情,就慌不擇路地衝進孩子的情感世界,這樣就容易情不自禁地對孩子進行評判,就像我朋友那句讓她後悔的話「你怎麼能……」
如果沒有準備好,不要急著進入孩子的情感世界,有時候,就算什麼都不用說,和孩子在一起,陪伴和抱抱他就好。
這樣能給孩子自己處理的空間,也給了自己釐清情感和思路的時間。
多次,而非一次
共情並非看起來那麼簡單。
共情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在情景發生的當下重複很多次,孩子才會漸漸平復。
而有些家長嘗試了一次或幾次,覺得孩子沒反應就放棄了,認為沒用。
我女兒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九點多要去她的朋友果果家,當我們表示太晚不能去時,她立即哭鬧起來。
孩子爸爸是這樣與她共情的:「小魚,你希望現在就去果果家玩?小魚喜歡跟果果一起玩是不是?」
得到孩子的肯定回答後,爸爸又繼續跟她共情:「你不能去找果果,所以哭?」「小魚好失望。
」
結果,爸爸的話音剛落,孩子哭得更厲害了。
「算了算了,你自己哭一會兒吧!」共情失敗的爸爸,失去了耐心,朝孩子扔下一句冰冷的話。
我只好摟著孩子,拍拍她的背,耐心地等待了很久,她的情緒才漸漸緩和了下來。
其實爸爸前面的共情都沒錯,只是需要多點耐心,多跟孩子共情幾次,效果將逐漸顯現。
在挖井的道路上,眼看就要出水了,他卻扔下了鐵鍬。
確實,與孩子共情太需要耐心,也太需要學習和練習了。
很多時候,並不是說你想要跟孩子共情,靠想一想就可以做到的。
我們和孩子是各自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知系統和各自真實的感受,了解彼此的「感受」是需要學習的。
而能夠理解並且「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更是不易。
所以,更需要我們反覆地學習、操練。
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寫道:「孩子的信息經常有需要解讀的密碼,他們的問題往往隱藏著擔心、煩惱、憤怒、失望或傷心。
」
與孩子的每一次共情,都是對孩子情緒的一次解碼。
一次又一次的準確解碼,將拼接成孩子心理世界的全景地圖。
對孩子受傷的感情來說,父母有效的共情無疑是一味急救藥。
如果父母能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內心的失望,孩子往往會獲得面對現實的力量。
願我們都能懂得孩子的感受,更願孩子能從我們的理解中獲取力量。
作者介紹
主創團,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 (ID:wzhxlx)。
一個專業的心理平台,提供心理諮詢、心理內容、課程、心理測評等服務。
來這裡和我們一起,開啟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這樣「共情」,反而可能二次傷害孩子
看點 隨著心理學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共情」也正成為教育中的熱詞。不少書籍、文章提出,要和孩子和諧相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共情。但是許多父母在實踐中會發現自己和孩子共情的效果不佳,這又是為什麼...
當孩子哭鬧時,家長應該怎麼樣正確的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孩子哭鬧,是孩子的一個外在行為表現,如果想要安撫孩子,我覺得:首先,從家長的角度來說,我們要去接納孩子的情緒。人的所有情緒都是應該被接納的,它並沒有好壞之分。它是人身體能量的晴雨表,如果能量很低...
2歲多的孩子不聽話?那是因為父母沒有理解孩子的發展特點,速看
最近開學了,和很多媽媽聊天,最讓媽媽頭疼的就是自己家2歲多的孩子特別調皮不聽話。很多時候就要和家長對著幹,說要幹什麼就要幹什麼,家長帶起來也是力不存心。
共情——這節媽媽必修課,你一定要知道!
現在的育兒書籍,都會提到「共情」這個詞。很多媽媽們也在使用這個技巧,當孩子生氣或者傷心時,會感受到孩子的情緒並加以說明,告訴孩子此刻的情緒感受是什麼。其實,「共情」可以算作媽媽的一堂必修課,這也...
一個小測試,測測你是不是孩子喜歡的家長?
先來做個小測試設想你自己是一位貪玩的小男孩的家長。星期天,你帶他到公園玩耍,可是剛剛到達,他一轉身就不見了。你找了一上午,不見蹤跡,一直找到黃昏。正在最著急的時候,看見有人牽著你的孩子走過來了,...
為什麼越聽話的孩子,長大越會讓父母操心?
很多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的哭。為了制止孩子的哭鬧,父母們,以及各路育兒專家們,都曾前仆後繼,想過很多辦法。最著名的莫過於「哭聲免疫法」。這種方法簡言之,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過這種矯正式...
陳道明「扇學生耳光」,爆出一個育兒真理
近日,看到朋友圈轉發的一段視頻,實力派男神演員陳道明在給一群學生做現場指導。學生們無不為陳道明老師的精彩表演所折服。劉芸問:「我上學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像您這樣的老師來教我們啊?」陳道明這樣回答:...
做父母有時候需要「不講道理」
今天外出坐地鐵碰到這樣一件事:一個四歲多的小男孩,拿著一把玩具劍。在行駛的地鐵里揮舞。旁邊還有幾位老人、抱孩子的媽媽。大家都嚇得提心弔膽。男孩的媽媽,一直在旁邊喊:「某某,你快停下來,你這樣是不...
一本正經地教你:如何用正面管教工具哄孩子(媳婦兒)
自從兒子進入可怕的兩歲,脾氣見長之後,我就常常面臨「一天哄N次孩子」的困境。在一次又一次的成敗中,我開始慢慢總結出一些哄人的實用小技巧,在這裡分享給和我有同樣難題的媽媽們。(其實。。。。。。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