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衝著大人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從生完孩子以後,我和小婉到餐館吃飯,很少兩人一起吃完飯。

多多很小的時需要人喂,有時小婉喂,有時我喂,大人輪流吃。

等他能自己吃飯,免不了別的麻煩。

餐館是封閉的環境,孩子坐不住,他會吵鬧糾纏,需要有人哄。

後來孩子能久坐,也和大人不一樣。

他乖乖吃完飯,卻不想陪大人在餐桌聊天,想玩手機,想到樓上兒童樂園。

你不答應,他會磨人央求,讓大人心煩意亂。

現在孩子四歲了,能聽懂大人說話,也能安靜吃飯。

我們總算鬆了一口氣,可畢竟他是孩子,會出狀況,我們還是很注意。

不給別人添麻煩,這是我和小婉帶孩子出門的重要原則。

我自問不算熊家長,孩子也不算熊,可真是折騰起來,誰聽你解釋呢。

前兩周,我帶孩子到餐館吃飯,本來一切好好的。

突然鄰座一個孩子,不知為何尖叫起來。

(我也無意把他稱為熊孩子,因為那孩子一開始也很安靜,不知哪個點上突然就失控。

身為父母我很能理解,孩子不是大人,他們是沒有自控力的。

)那邊一尖叫,多多也跟著尖叫起來,此起彼伏,叫了好幾聲。

孩子的尖叫,很多人是難以忍受的。

你能想像現場那個尷尬的氣氛。

我和小婉很生氣,放下筷子,瞪著他,讓他趕緊安靜。

多多看我們兩人同時嚴厲,一時之間,嚇得不知所措。

「媽媽,我不能尖叫嗎?」

「是的,你不能尖叫。

這裡還有好多人在吃飯。

「小朋友也在尖叫。

」(他指的是鄰座小朋友)

「她媽媽也不讓她尖叫。

「可我還是想尖叫呀。

我想起來,在小區的遊樂場裡,幾個小朋友一起玩,有時玩著玩著,不知道為何,他們會比賽尖叫。

對此大人是莫名其妙的。

那邊叫這邊也叫,在他看來自然而然。

小孩子通常分不清楚時間和場合。

他既然問,我就要回答和安撫,和他講道理。

想不到他委屈起來,哄著哄著,竟然嗚嗚哭起來。

那時候的我,既心疼,也非常窘迫。

邊上還有人在吃飯呢,他們才不管你的孩子內心世界,正在上演一出大戲。

在他們眼中,多多可能已經是熊孩子了。

無可奈何,我只好趕緊抱著孩子出去,在外面哄好再回來。

我自己講了一個帶孩子的經歷,想說明什麼呢?

帶孩子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

這種艱苦不只是體力疲乏,也包括隨時的手足無措。

不是說孩子是你生的,他就像裝按鈕一樣,想安靜就安靜,想不哭就不哭,可以任你擺布。

身為父母,往往也會一時搞不清楚,他鬧情緒的點在哪裡。

帶孩子是學習和適應的過程,充滿了各種無奈和崩潰。

沒有親身經歷,你理解不了,為什麼在家這麼乖巧的小朋友,到商場會變成猴。

明明上一次沒問題呀,下一次就是另一個小孩。

於是,一些人就會說:既然你控制不了他,就別帶他出門啊。

餐館是你們家開的呀,沒看見別人在邊上吃飯嗎?吵到別人,還挺有理啊。

生了孩子,很了不起啊。

我的回答是:餐館不是我開的,那也不是你開的,我只要聽老闆的就可以。

出於自覺,我不會帶孩子到安靜的餐廳吃飯,而是選擇有兒童椅的餐館吃飯。

像肯德基那樣,有兒童遊樂角落,那就更好。

帶孩子出門,本身就是學習適應的過程。

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的天使。

為了考慮你的感受,我的面子,不顧孩子的身心成長,拒絕他出門?對不起,我做不到。

很多媽媽經常會說一句話,他還是個孩子。

這句話經常被嘲諷,說孩子了不起啊,熊孩子不就是熊爸媽帶出來的嘛,等等。

據我觀察,生活中放任孩子胡鬧,不管不教的奇葩爸媽,還是非常少數。

絕大多數情形,都是滿頭大汗,手足無措的父母。

他們或是累得管不動,或是極力控制,卻不能讓孩子安靜。

後者才是生活的主流真相。

「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看似在辯解,真實意思卻往往是無奈:他還是個孩子,真是聽不進去話,我拿他也沒辦法,想管也管不住啊(也還請你理解體諒)。

父母說這話時候,他是在推託責任,還是無奈地請求諒解,是能看出來的。

一聽到對方說「他還是個孩子」這話,就原地爆炸,想起身踹腳的人,真相往往是:這人確實不諳世事,不知道帶孩子的艱難,也不想有任何的體諒。

這種人的觀念世界是,我認為該怎樣,就應該怎樣。

你們做不到,那是你們的事情。

你這樣的熊爸媽熊孩子,網際網路上不是一片討伐嗎?可是,如此任性驕縱,缺乏體察能力,和嬰兒有什麼區別?恕我偏頗,持這種想法的,有太多是80後和90後的年輕女性。

一方面,她們沒有經驗,對生養孩子這事,各種想當然,結論很粗暴。

你好好帶,他還會哭嗎?熊孩子不都是熊爸媽帶來出的嗎?這就是她們一慣的詰問。

一個特徵是,她們全都是教養決定論者,小孩一哭鬧,就是沒教養的「熊孩子」。

孩子有問題,就和父母品德教養掛鈎。

這些其實都是想當然。

還有一個特徵,她們往往會給一些很可笑的建議。

(你好好哄他,好好地和他說。

你溫柔耐心,小孩就不會哭,等等。

更可笑的還有,你給他餵點藥啊。

這兩個特徵,都是他們不知世事,自大狂妄的表現。

另一方面,她們普遍不喜歡小孩,甚至說得上是敵視。

我當然不是說,每個人都該喜歡小孩,而是認為:視他人為地獄,視小孩為怪物,以此作為高標自榜的姿態,真的好嗎?他們往往深情讚美歐美日本,說那裡的公共設施如何人性化,對老弱病幼如何友好。

可是到自己身上,卻拒絕忍耐,不想寬容友好,以至於出現「生了孩子別出門」的正確。

有這樣普遍的心態,就難免出現極端分子;真的有人自以為是,抱著「幫你教育熊孩子」的心態,出手打人。

更可怕的是,這樣無知和野蠻的行動,在微博居然被一片叫好。

她們都瘋了嗎,已經失去理理智,缺乏同理心到這種程度。

大連「餐館打小孩」事件,一個年輕的女人,受不了四歲孩子吵,就逕自跑去毆打。

懦夫和暴力狂,才會在煩躁時想用暴力解決。

我支持孩子媽媽毫不猶豫的保護。

帶孩子這方面,她或許做得不夠好,在保護孩子方面,她卻堪稱英勇。

孩子在餐館吵鬧,那樣確實不好。

你有再大意見,儘管向老闆說,衝著大人來也行,為什麼要對孩子施暴呢?叫囂「你不管教孩子,會有人幫你管教」的看客,真是噁心又可怕。

動不動「幫你管教」,這是把自己當誰!說這種話的人,以他們的性格脾氣,真給她一個孩子,分分鐘會鬧到炸,對此我絕對相信。

最後,作為帶了四年孩子的爸爸,分享一點個人體驗吧。

給不想給別人添麻煩,又想好好帶娃的爸媽。

希望你們在這個對孩子不友好的時代,能愉悅地度過艱難的那幾年。

一,不要害怕帶孩子出門。

城市裡有相當多場合適合孩子。

餐廳只要有兒童餐椅,都是歡迎小孩子。

公交車和地鐵,火車和飛機,這些都沒問題。

帶孩子出門很能顯示家長的能力和自信,也是生活的常態。

即便有麻煩,見機處理就行,沒什麼可丟人。

大人把帶孩子出門視為正常,心態平和,小孩子不會以為怪。

正常的社會活動,不能因少數人不耐煩,就變成見不得人。

小孩子會觀察和適應環境,經常出門,他也會適應,不容易慌亂失神。

孩子總要長大,關注其身心成長,這是為人父母的自然做法。

二,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體察孩子心理狀態,這是日常經驗的積累;每次出門,可以準備一個「出門包」。

這方面我可以分享小婉的經驗。

她在家裡準備了一個「兒童包」,裡面有尿不濕,紙巾、玩具、童書,還有零食。

東西可以不多,但是一定要有,準備齊全。

這些東西一次性準備好,其實非常簡便。

每次出門就帶上「兒童包」,遇上孩子不聽話,哄不動時,就掏出孩子喜歡的東西,吸引他的注意力,可以解決相當多煩惱。

帶孩子坐火車,可以玩電子產品,手機里有很多兒童遊戲(很多家長對電子產品的排斥,簡直匪夷所思);坐飛機問題也不大,座椅後背通常有音樂和動畫片,還可以帶兩本童書,拼圖玩具,等等。

當然,還是要有耐心。

我是從兩歲之後開始帶多多坐飛機,最遠北京到廣州,幸好始終順利,孩子一上飛機就睡,讓人倍感幸福甜蜜。

三,孩子鬧情緒,父母先別失態,要保持耐心。

我的經驗,孩子大哭,通常是父母惱羞成怒,連責帶罵。

嚴肅和生氣是兩碼事。

嚴肅也可以溫柔地哄娃,讓他平靜下來;一旦大人生氣發飈,孩子會體察出來,連哭帶鬧,事態失控。

當然,誰也無法保證家長做得完美。

這時候有一招,迅速將他帶離現場。

四,要對受打擾的人表示歉意。

向老闆(服務人員)尋求幫助,向別人連聲道歉,這些都能緩和尷尬的氣氛。

對於別人的不耐煩神色,要保持克制。

雖然孩子吵鬧你無能為力,別人的不滿你也要理解。

現場氣氛實在尷尬,就帶著孩子走人,能少一大堆麻煩。

要注意,幾乎所有因「熊孩子」起衝突的事情,都是大人出問題。

五,對於出手攻擊孩子的瘋子,一定一定,不要遲疑,要勇敢地還擊,保護孩子。

即便孩子有錯在先,保護他免受暴力傷害,是你的天職。

由於你的懦弱遲疑,孩子受傷害,他所蒙受的心理陰影,可能要大過傷害本身。

你自己也會後悔自責,深陷在負面情緒里。

保護孩子,果斷出手,其他道理和後果,慢慢再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對熊父母

我很認真看了所謂「女大學生飛踹4歲女童」的完整的視頻。事情的過程並不複雜,在一家飯店,一個大學女生嫌孩子吵,走過去踹了孩子一腳,孩子媽立馬就炸了,與那名女大學生發生了廝扯,來回糾纏,中間過程中服...

反話管教7影響,正向教養減少孩子負行為

當孩子調皮、講不聽時,父母也許會脫口說出:「你再不聽話,我就不理你」、「你再跑跑跳跳,等一下跌倒活該」等類似情緒用語,然而,利用反話責備孩子真能達到管教目的嗎?對親子關係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如果孩子被踹,你一定要踹回去嗎?

5月12日晚,大連的宋女士帶4歲的女兒辰辰在飯店吃飯,女兒和朋友的孩子玩捉迷藏時突然大叫一聲,聲音確實有點大,宋女士當時也批評了孩子,隨後辰辰玩得太開心了又尖叫了一聲,沒想到,鄰座的女大學生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