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熊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對熊父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很認真看了所謂「女大學生飛踹4歲女童」的完整的視頻。

事情的過程並不複雜,在一家飯店,一個大學女生嫌孩子吵,走過去踹了孩子一腳,孩子媽立馬就炸了,與那名女大學生發生了廝扯,來回糾纏,中間過程中服務員隔開了雙方,孩子媽不依不饒,女大學生離開了,還要追著打,不但如此,起碼打了服務員兩個耳光,最後那個勸架的服務員實在忍無可忍,也動手打了孩子媽,最後事情鬧到了派出所。

媒體從來不會嫌事大,給這個事件,貼了各種標籤,「4歲女童」,「女大學生」,「飛踹」,於是網上掀起了兩撥人的對戰,一撥指責女大學生,以大欺小,對小孩子動手,太混蛋。

一撥指責熊媽,對熊孩子太缺少管教,公眾場合太鬧騰,不尊重他人的空間。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一群狂躁的人,在窮凶極惡地爭論別人的教養問題,爭著放狠話,表立場,如果大家也承認網絡是公共場合,那這些人其實也是在撒潑的熊孩子。

我估摸著,有孩子的站在了熊媽一邊,沒孩子的站在女大學生一邊,都覺得自己有理。

在我看來,這件事就是三個「熊」人鬧騰的:一個熊孩子,一個熊媽,一個長大的「熊孩子」。

無非一個小熊孩子遇到了一個長大了的「熊孩子」。

小的沒禮貌,大的沒教養,兩個熊孩子火併,然後一個熊媽挺生而出,和大「熊孩子」火拚,看不出什麼英雄母親,看不出有教養的大學生,無教育意義可言,就是一群大人用暴力給孩子帶來了惡劣的示範效果:一言不合,就要用暴力來解決。

無論是做父親之前,還是之後,對公共場合吵鬧的孩子我都一樣反感,這個和我是否是一個父親沒關係,作為一個社會的人,都有一種基本的社會準則:在公眾場合有不打擾到別人的義務,同時,也有不被人打擾的權利。

這種準則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應該遵守,小孩子缺乏自制力的時候,父母應該幫孩子做到,而不能因為用孩子小來做藉口。

在你家裡,個人的私人空間,鬧翻天,也沒人管。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邊界,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子,每個人都應該守好自己的邊界,並且不去打擾別人的邊界。

孩子在小的時候,不完全知道自己的邊界,但作為父母有責任有義務幫孩子逐步建立這種邊界。

熊孩子不是天生就是熊孩子,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對熊父母。

熊父母一般有兩種:粗暴型和溺愛型。

粗暴型,這類父母自己本身在公眾場合不注意禮貌,唧唧呱呱,喧鬧不已,不關注孩子,然後孩子就開始用各種方式鬧騰。

讓後他們就開始喊:你不要叫啦,不要叫不要叫不要叫——實際上,聲音比孩子叫的還大。

你的聲音比孩子還大,還好意思教育孩子不要吵鬧。

作為父母本身就沒起榜樣的作用。

這類父母,往往對自己在公眾場合的不得體,不自知,甚至理所應當,這樣的父母如何教育出一個得體自知的孩子。

對孩子的管教也往往簡單粗暴。

這種粗暴型父母教育的孩子,往往被父母漠不關心,經常漠視,導致孩子缺乏關心,積累很多不良的情緒,於是孩子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來宣洩,比如吵鬧,淘氣。

溺愛型,這類父母對孩子言聽計從,孩子的任何要求,無論是有理的,還是過分的,都一一滿足,一旦無法滿足,孩子就大哭大鬧。

給孩子一種感覺就是:只要我哭鬧,我就可以得到任何我想要的。

育兒名博王人平說:

孩子的邏輯是:「我愛,因為我被愛」,「我尊重,因為我被尊重」。

沒有被愛滋養過的心靈,是沒有能力愛別人的,沒有被真正尊重過的孩子,是不可能去關注他人感受,學會尊重他人的。

所謂「熊孩子」往往缺少的不是管教、不是打罵,而恰恰是真愛,是尊重。

一群缺乏同理心、界限、自律、愛的能力,習慣肢體暴力和語言暴力的大人,天天卻琢磨著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聽話、懂事、規矩、理性,這本身就是一種大人欺凌和壞的示範,是反教育的。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孩子的錯都是大人的錯」,大人世界的問題不要粗暴推給孩子。

社會禮法本質是尊重,一個沒有被尊重的「熊孩子」,一群不懂得相互尊重的「熊大人」,是根本無法心平氣和的去談論溫良、恭謙、隱忍,克制這些社會禮法。

-----------------------------------------------

我的各大自媒體平台統一名稱:守望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當「熊孩子」遇到了「另一個長大的熊孩子」

最近「大學生踹4歲女童」的事件被送上熱搜一四歲的熊孩子在餐廳里追跑尖叫,一個暴躁的女大學生就踹了一腳,然後孩子媽媽和踹人者就撕打起來。大家的意見無非兩種,一種說,該打!沒家教的孩子就得被社會教育...

有事衝著大人來

自從生完孩子以後,我和小婉到餐館吃飯,很少兩人一起吃完飯。多多很小的時需要人喂,有時小婉喂,有時我喂,大人輪流吃。等他能自己吃飯,免不了別的麻煩。餐館是封閉的環境,孩子坐不住,他會吵鬧糾纏,需要...

熊孩子系列二——警惕:熊(媽)出沒

上次說道:我們不必太憂慮熊孩子的成長,因為他仍然有不少自我糾正的機會。然而,當父母在公眾場合看到熊孩子,要警惕是他背後的「熊」媽或「熊」爸。眾所周知,傑出人士背後,總有一位偉大的女性,或為母親...

「虎媽」、「狼爸」的嚴厲教育是最危險的教育

孩子是脆弱的,成長需要鼓勵,一切嚴厲的對待都可能隱藏著某種傷害。大部分父母同意「棍棒」教育有害,克制自己放下手中的棍棒,那心中的棍棒呢?心中無棍棒是件比手中無棍棒更重要的事情。飽含真誠的寬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