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心聲 | 幼兒園霸凌行為,我們是不是根本沒放在心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把孩子教得這麼乖,不是讓不乖的小孩欺負的」。

這是女兒在幼兒園被欺負後,我與朋友們交流如何採取措施,間或會聽到的一句話。

大家都同病相憐吧!

小康社區,高知圈子,優質學校

如何定義「欺負」,對小朋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我女兒5歲半,大班,已經在閱讀龔勛版的《西遊記》,語言表達和理解方面算是比較早慧。

但當她近一年來不停地在飯桌上跟我抱怨,有一名小男孩(簡稱f)欺負她時,我這個做媽的都一笑置之:小孩子之間能有多大矛盾,且她對「欺負」始終語焉不詳,無法具象化,只能說個大概,比如「他不跟我玩」、「他推我」……有時候說「他打我」,我也沒上心,「打」的邊界,小孩子懂個什麼。

爸爸有時還笑話她愛打「小報告」,「小事情不要總告訴老師,你自己學會解決嘛」。

什麼是小事?什麼是大事?自己如何解決?往往不了了之。

直到上周四,她告訴我她被f往臉上吐口水——右臉頰、下午點心後自由活動時(一般在3點半,我4點05分接的她)、某某某坐在左手邊、某某某坐在右手邊,我才有了一陣寒意。

我立即跟老師打電話,很不巧,當班老師沒看到,女兒也沒有向她報告,她估計嚇壞了,不知如何應對,只能躲避。

我仍然怕錯怪了f:會不會只是噴的口水?會不會我女兒伶牙俐齒,先招惹別人?我一般會先檢討自己。

所幸,還有y小朋友目擊了整個過程,我立即聯繫其家長,y的回覆和女兒的講述沒有出入——f不准我女兒玩積木,女兒問「為什麼,這是公共的呀?」對方張口就是一唾沫。

「我覺得家長不能不介入了,因為暴力升級了」——我在跟老師的通話中竭力忍住了淚水。

萬一那天我出差了,萬一時間一長,小孩子也記不得這麼確切,這事豈不過去了。

我想起了近一年來,她向我的求助都被我以訕笑處理,自責極了,原來「不和我玩」是這樣的性質——「不要我們碰這個,不要我們待在這塊地方」,在我與其他媽媽的溝通下,同組的小女生Q終於表達清楚了。

這就是標準的「攻擊性兒童」啊。

我曾在一篇關於3-6歲幼兒心理研究的論文中讀過,他們對欺負他人的行為持肯定的態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會生活的要求,缺乏共情能力,可以理解為社會認知有缺陷或偏見。

當然,理論如此總結,小孩子對行為舉動的性質肯定是不自知的。

我真是大意了,住在標準的小康階層社區,周圍都是高知家庭,不是高校教師,就是專業人士;讀的是相當優質的學區,對口公立幼兒園也是市級示範園。

每天早上送完孩子,先長吁一口氣,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氣,以為萬事大吉。

一查資料,又是一身冷汗。

「攻擊性兒童」比想像中比例高,且學齡前霸凌行為比例更高,陝西師範大學對蘭州兩個幼兒園為期一周20個小時的樣本調查顯示,被欺負者的比例達到了20.88%。

研究者明確指出,欺負行為結束於「他止」,而不是「自止」。

就是說,小孩子自己是沒有能力解決被欺負的問題的,必須尋求他人的幫助。

各位父母,對於3-6歲的小孩子,這不是丟人的行為,請不要以成人的視角帶入。

什麼叫欺負?一般認為:當一個孩子重複遭受另一個孩子的負面行為時,這就是典型的欺負。

包括言語威脅、辱罵、戲弄、推、抓、咬、勒、踢、打、搶奪物品,有意從團隊中排擠。

重複次數一多,被欺負者的心理將會產生嚴重傷害,這是不可逆的。

一年前受傷,只建議女兒遠離,如今方知是鴕鳥行為

我想給F的媽媽發個微信,約出來聊聊。

F長期是奶奶帶,據說爸爸媽媽都是專業人士,工作很忙。

奶奶自然是寵,5歲了還拿著嬰兒推車來接送。

一次班會,F欲搶同桌M的彩筆,M一把拿回,F哭了起來,奶奶哄啊哄,那個姿態差不多快求饒了。

我想,也許他媽媽爸爸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小孩,就像我也忽視了我的小孩一樣。

不能光是老師發力,出來溝通一下,對大家都是好事,至少以後得避免類似的操行。

微信一點開,一年前的對話還歷歷在目,是F媽的一條道歉。

那次還是中班,某天,老師神色嚴重地通知我留校,一同留校的當然還有F。

原來,F不准我女兒去「娃娃家」玩,從後面飛地一撲,把女兒直接撞向柵欄尖處,戳到了敏感部位,紅腫了。

老師一再解釋並道歉。

我雖然惱,想想這件事並不是F故意精準為之,她媽媽發過微信後,算是了結,並沒有認真對待,只是叫她遠離f——如今方知是一種鴕鳥行為,想不到留下隱患。

按照教育學家對處理校園霸凌的建議,學校、家長、自我反抗得三管齊下。

老師告訴我f爸媽通情達理,會給我打電話。

第二天,我去幼兒園接小孩放學,路上碰到F,我蹲下來問他,儘量和他平視,不造成壓迫,還柔和了聲音:

「你為什麼要做那樣的行為?」

「我就是不喜歡和她玩?」

「不喜歡,就吐口水嗎?」

「對啊!」一副混不吝的樣子,才6歲。

「那這是不對的,我得給你媽媽電話。

」我還未說完,他奶奶猛地瞪我一眼,沒好氣地說,「你打你打」,護著孫子就走了。

家長溝通的平台就此斷掉了。

通過老師,我感知了對方的怒氣。

我懂,誰的小孩子願意別人來教呢?施暴方總是認定受害者小題大做,一個巴掌拍不響之類。

此前,F已經向女兒道歉,並得到了懲罰。

我感謝老師、其父母在事件當下的態度。

但我最不喜歡的成語是「下不為例」,為什麼還有一次次的「下」?

幾乎適齡母親都遇見過幼兒園霸凌行為

我自然得教會女兒反抗意識,而不是一味躲讓。

高中同學在新澤西一個不錯的社區,當地幼兒園的老師一直讓家長和幼兒做各種模擬,在具體的場景下訓練小朋友們應對各種霸凌。

而且在幼兒園階段,園方已經設置多次警告並開除的程序。

鑒於我多年鴕鳥的性格,老朋友l教訓我,千萬不能讓孩子轉學或轉班來規避持續的霸凌。

第一,你難免不會再遇到這樣的情形,遇到了就要解決好,給小孩子一個正確的態度;第二,懲罰的原則是懲罰過錯方,而不是受害者。

但如果,如果還有下一次呢?我很難抗拒這樣的假設。

這真的是在我的經驗範圍外。

我從前只教她遵守規則,待人以善。

我向朋友們尋求幫助,但談話的內容更讓我心生恐懼。

幾乎適齡媽媽都遇見過幼兒園霸凌行為。

G的女兒M最近被投訴了,因為作為小隊長的M拍了一下沒有認真做操的隊員,對方做出了非常令人難以理解的驚恐狀。

後來,其家長解釋,小朋友在幼兒園長期被欺負,已經到別人一跟他身體接觸就無比緊張的狀態,都不單單是心理陰影了。

社科院的Z告訴我,她大女兒幼兒園的同學曾經被排他性地欺負,欺負到每晚做噩夢。

從心理到行為模式的變化需要一段時間,我細思極恐,這該是欺負了多長時間呀,他的家長准跟我此前的心態一樣,我們這個年齡,誰都忙,能在乎小孩子一句「xx欺負了我」的童言?

我堅信,得不到及時懲罰的施暴方,長大後會給自己的父母加倍懲罰。

但我們沒那麼狹隘,我們要的不是「仇」者痛啊!

有人給我支招,他剛把兒子轉園了,也是受不了被同組的男孩子定向欺負,就是一直從後面勒他。

從成人的角度,很像是開玩笑吧?甚至可能會有「哥倆好」的誤解。

但孩子被嚇壞了,天天嚷著不去幼兒園,哭得撕心裂肺。

媽媽開始重視,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她終於發現了原因。

「我們走,不至於到哪個地方都遇到這樣的人吧……」這對家長的方法是給小孩選擇環境,跟我的理念有些背道而馳。

20年的閨蜜J用親身經歷鼓勵我,「打到f服就可以了」。

她娓娓道來,兒子果君從小班到中班,一直挨同一名小男孩的打。

後來果君還擊了一次,揪住衣領,使勁地連續捶打,對方夾著尾巴逃走了。

我懂的,很多時候,攻擊行為是懦弱的不當反映,欺軟怕硬嘛,以暴制暴的確有某些合理處。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剛出差回家的爸爸,周末早上教女兒反反覆復地背這句話。

還沒等他自己把舌頭捋直,女兒插嘴道:「我知道,我知道,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她以為爸爸在教她繞口令。

我換了種方法,「寶貝,打人是不對的,但被欺負了還手,那是自衛,是在保護自己,知道嗎?以後遇到了這種壞行為,先反抗,然後一定要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

「媽媽,媽媽,我覺得打人、罵人還是不對的。

她回答。

我竟無言以對。

「我們把孩子教得這麼乖,教她寬容、利他、富有同情心,但這樣的孩子不是最容易被欺負嗎?」媽媽們的聚會總離不開孩子的話題。

「那還能怎麼辦呢?不這麼教嗎?」一陣沉默。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女兒被幼兒園同學欺負,媽媽幫出氣被拘留

聽女兒說起被同班小朋友欺負,當媽的火冒三丈。「堵著女兒不讓她廁所,還被打了幾下」第二天剛到幼兒園,這位媽媽就沖向那位欺負女兒的小朋友就是一頓打,替女兒出了氣。民警對施暴的田某進行說服教育,試圖...

孩子被打,媽媽該如何引導?

兒子讀幼兒園,有一天他被班上另一個小男孩打了還掛了彩。起因是那個男孩來搶他的玩具,他不想給,就被打了!媽媽心疼得不行,嘮叨著要去找那個孩子的家長。其實,打兒子的這個孩子在幼兒園很霸道,經常把其他...

朱朱:我為孩子做的12件事

那天在《小孩子的世界更殘忍》的留言區,讀者朱朱說:我對這個問題攢了好多經驗,並深得幼兒園老師喜歡,有時候她不好處理的其他小孩問題也會跟我溝通,我想想怎麼寫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謝謝她耐心寫出來,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