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無用,是你用了假共情——孩子都跨年了,你還在走老路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繼上篇文章《被用爛的「共情」,你真的做對了嗎?》之後,發現有很多問題和解決辦法還尚未交待清楚,藉此希望在2018年的第一天,這篇文章可以對「共情」有一個更加詳細的解讀。
01
父母們最容易掉進的「共情」誤區
必須承認,共情這個坑,很多父母雖明白,但卻深陷其中。
雖然各種育兒書籍對共情也都極為提倡,但我們還是會一不留心就走上了帶著偏見、評判、有條件接納的老路上。
下面這些誤區你就肯定犯過!
-
希望孩子無時無刻都是快樂的
雖然我們一再強調,很多父母也堅持認為,共情是調整孩子負面情緒,找到情緒突破口的一個捷徑,但是當孩子有了情緒、發脾氣的時候,仍然會有很多父母不知道該怎麼辦?「明明我已經共情了啊,就是怎麼勸也勸不住」。
其實,你還是尚未從內心裡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孩子生而是孩子,自然也必須要經歷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才是成長,這才是生活本然的樣子。
各種情緒,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對孩子對我們大人來說,都是有用的。
更何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這樣那樣的情形,老師說了他幾句,和同學鬧小矛盾,這些都有可能讓孩子變得垂頭喪氣,不開心。
但是如同歡聲笑語對孩子非常重要一樣,孩子情緒上的淚水、沮喪、煩躁、傷心、難過……一樣重要。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有這樣一段話:
人類之所以為人類,就是因為我們體驗著各種各樣的情緒,而我們越是深刻地體驗就越能成為人類。
如同孩子的歡聲笑語一樣,淚水、沮喪、難過,這些負面情緒可以使孩子的人格更加高尚。
當然,我們作為父母完全不必為了讓孩子經歷這份不快樂而刻意為之,我們至少要做到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溫和而堅定地說出那句話,「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當你的確是發自內心的真誠,你接下來的引導和幫助,才能讓孩子切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
孩子的負面情緒就是對大人的挑戰
我們經常會從大人口中聽到這樣的話,「真的是了不得了,我家孩子才一歲,就知道挑戰大人的底線,跟大人作對了。
」親,請收回你的這份誠惶誠恐吧,請收回你對孩子一意孤行的貼標籤吧。
很多時候,孩子那些負面情緒的表達,是隨著孩子日益成長而逐漸出現,是孩子的情緒情感逐漸與社會性需要相聯繫的一個表現。
尤其是在孩子三歲以後,你會發現他們越來越有一種希望得到別人關注的需要和傾向,需要和別人交往的需要,需要和同伴發生互動的需要。
但是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尚且年幼,很多時候還不能表現得如成人一般,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做父母的不耐煩了、焦躁了、煩惱了、疲倦了、生氣了……就會對孩子的行為不理不睬,甚至在孩子發生情緒問題時,也未能在第一時間給予正確的共情、幫助和引導,反倒是嫌棄、厭煩、曲解孩子的種種行為。
想要擁有快樂,就要有心量允許悲傷,而共情無疑是走完這條通道最重要的支持。
-
共情是不應抱有目的性的
相信很多父母並不具備專業的心理知識,都是從做了爸爸媽媽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育兒,這時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急於希望通過自己的共情來立馬控制孩子的情緒,立馬解決問題。
比如,我們時常會這樣說:「好啦,媽媽知道摔倒讓你不舒服、難受了,沒事的,一會就好了,我們還要去超市買東西,媽媽,給你買糖吃。
」
你是在試圖用共情來解決問題,告訴孩子買了糖,吃了糖就好,你只是藉助一個手段來達到勸服孩子的目的,因為你很忙,因為你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因為你等不及看到孩子自我消化情緒的那一刻。
其實,你並沒有真正做到共情,你只是把共情當成了一種手段和技巧。
這種共情好比一邊帶著微笑的面具,一邊猛往孩子的嘴裡灌迷魂藥,不管你的微笑有多燦爛,孩子一旦喝了「藥」,他是永遠會痛的啊。
毫不客氣地說,你所謂的共情完全就是大人慣用的套路,你的所言的後半部分,才是你真正想說的。
你的共情完全是流於表面、敷衍孩子、關照自己。
應該說,我們所有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共情是不應該抱有任何目的和期望的。
儘管最終你還是達到了自己預期的效果,但是對孩子認識自身的情緒,對孩子自我情緒管理是沒有任何幫助和意義的。
看到沒有,如果你依然如此的話,就算使再大的勁兒,孩子的負面情緒也不會戛然而止。
甚至有時,還會像一個導火索一樣徹底點燃了你和孩子的情緒炸彈。
於是,你又開始反思,你是不是學了一個假的共情,沒錯,你還真的是用了一個假的共情、虛偽的共情、違心的共情。
02
怎樣的共情,才是真正的共情?
-
先接納並處理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就事論事
真正的共情,是站在孩子的立場,說出、並認同孩子的感受和體驗。
現在,你無需執著於你的共情是否有沒有效果,你只需要蹲下來,認真真切地看著眼前的孩子,你與孩子的平視、你對孩子真心的擁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理解和尊重。
你大可給孩子時間讓他足以宣洩自己的情緒,哪怕是欲耳震聾的哭聲。
你的共情不是為了趕走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恰恰是允許孩子體驗這種負面情緒,並讓孩子進一步感知並覺察到,正是因為有了你的存在、陪伴、支持與引導,孩子才能一點點地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記住,帶著愛的覺察,才是打開共情大門的鑰匙。
而你的任何花言美語都是那麼的蒼白無力,還不如一個發自真心的真誠擁抱來得有效。
為此,請你收起「我理解你」、「媽媽知道了」這些看似聽起來萬無一失的「對」的話,而是讓孩子強烈並清晰地體驗到,「爸爸媽媽是理解你的,即使你現在很傷心、發脾氣了、你仍然不會被拒絕和拋棄。
」
比如說,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當他特別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時,難免會有點小失落、難過、傷心,甚至是憤怒,這是很正常的。
孩子以為自己在課堂上可以表現得很好,因為之前都做得很不錯,但是這次卻失敗了,於是,他一臉不悅、悶悶不樂、垂頭喪氣,這種很挫敗的感覺也是很自然的。
不妨回憶一下,你之前遇到過的類似情況,是不是總會被說了類似「好了,媽媽知道了,我理解了」這樣的話,無濟於事之後而懊惱,甚至對孩子更加氣憤?顯然,你理解的共情只是一個拿來即用、用了即靈的工具,而事實卻並非這麼簡單,真正的生髮自心裡的共情和同理才是有效的共情。
在你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更要讓孩子感知到,就算你哭鬧,我仍然愛著你。
就算你哭泣,我也仍然愛著你。
總之,就是不管你是怎樣的,我都是愛著你的。
你對孩子的這份接納真的是非常重要。
當孩子在負面情緒中經歷著這份不如意時,他一方面會慢慢認知到原來外在世界是這樣的,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另一方面,也會深刻地體會並銘記住,無論外在如何,「我都是足夠好的」,因為有你在一點點地幫孩子構建他的幸福力。
而一個有幸福力的孩子自然並必將會對外面的世界有很好的接納力。
-
共情自己,才有心力共情孩子,養育好孩子
每個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留下這樣那樣一些傷痕,而這些傷痕又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孩子,更可怕的是,在你的親子關係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你會全然看不見孩子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更談不上顧及孩子的視角和感受。
因為你的心早已被曾經那個沉重的枷鎖所牢牢地捆綁著,而你對此卻沒有絲毫感覺。
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時常會精準地再現自己當年被我們的父母養育的那些體驗。
不管你是否承認,也不管你是否願意,記憶總會尋找一個表達的出口。
一個媽媽曾分享過這樣一個經歷:下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明明事先已經跟孩子講清楚了,買過一根棒棒糖之後,就要乖乖地跟媽媽回家,因為等著媽媽的還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
可是,就在你原以為看著孩子歡天喜地的拿著棒棒糖舔了又舔的時候,你擔心、恐懼、憂慮、煩躁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你的孩子被路邊叫賣的糖葫蘆給吸引了,怎麼也走不動道。
你解釋再三,上周剛剛因吃甜食過多而生病復原,現在不能吃這麼多的甜食,而且媽媽剛才不是已經給你買了棒棒糖了嗎?不能再買其他的零食了。
再說,我們剛才不是已經說好的嗎,回家的路上,買完棒棒糖就不能再其他的東西了。
可是,孩子依然一副不依不饒的樣子,非要買不可,你旁若無人地大聲說了三句「不可以」,孩子的表情頓時怔住了,哇的就是嚎啕大哭。
孩子一哭,你更加生氣。
一把拉扯住孩子的胳膊,大聲訓斥著,「你真是越大越不聽話了」「你是要把我氣死嗎」「你看看,誰家的孩子向你這樣」……而你心裡只想著家裡公司里孩子的幼兒園裡,一大堆雜七亂八的事情。
沒錯,現在你的情緒真的是很糟糕,但更糟糕的是,你在潛意識裡用自己曾經被你的父母對待你的方式而對待自己的孩子。
你曾經都是沒有被好好擁抱的孩子,又怎麼有心力去更好地擁抱你的孩子呢?
你應該並試圖做的是先嘗試尋找兒時的自己,再試圖去抱慰那個時候的自己。
你只有好好共情了你自己,設身處地地理解自己,才能獲得正面的心理力量。
只有你感受到自己的不如意,不順心,才能更容易對孩子實施正確的育兒理念和方法。
當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升起來的時候,不妨停一停,先傾聽一下自己,「現在的我,真的是很煩躁,這個熊孩子怎麼想一出就是一出;現在的我,真的很生氣,怎麼孩子越來越難管了?現在的我,真的很傷心,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一天,下班了,還有一堆事要處理,這日子什麼時候才是頭?」
當你聽到了自己的負面情緒時,再對自己這樣說:「我聽到了,我知道我是很不容易,但我也知道我已經盡力做到了最好。
」如此這般,當你正視自己的情緒,當你抱慰自己的內心,你才有充足的愛去愛別人。
我們做媽媽的永遠都要記住,真愛的順序應該也必然是先好好愛我們自己,然後才是愛我們身邊的人。
「只有你養育好自己,善待好自己,才會有心力養育並善待好你身邊的人。
而在你擁抱心中那個內在自己的一剎那,也會發覺你對自己的父母也多了一份釋然和諒解。
任何一種方法都只不過是提供一個方向,而最終的落腳點,還在於我們在彼此情緒被觸發時,如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任何希望重塑孩子的想法都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
本來想寫一篇緬懷2017的文章,可是文章都寫了一大半,還是毅然刪了。
2017的路還沒有走好,2018的路怎能走穩?不如想想2017最值得叨叨的那篇關於」共情「的文章,該有怎樣一個全新的解讀。
這也算是以更好的新姿態開始全新的2018吧。
讀完你就知道,2018,我們做媽媽的女人,應該怎麼給自己打Call。
為什麼越聽話的孩子,長大越會讓父母操心?
很多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的哭。為了制止孩子的哭鬧,父母們,以及各路育兒專家們,都曾前仆後繼,想過很多辦法。最著名的莫過於「哭聲免疫法」。這種方法簡言之,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過這種矯正式...
心理諮詢師麻麻教你對待寶寶哭泣的三步小妙招
孩子一哭,大人總是想著趕緊把她(他)哄好,每個人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據我所見,有的會轉移注意力,比如給寶寶吃好吃噠,看電視;有的會喝止,不許哭;有的會遷怒旁物或旁人;也有的會給出各種許諾。。。。當...
為什麼孩子總是和父母對著幹?孩子成長了而父母卻還不「懂事」!
摘要:父母需要與孩子一起成長,需要正視自己的不完美,就算遇到挫敗也不放棄成長,努力提升自己,積極主動地修復親子關係。不用力過猛,也不隨意放棄,做到真正信任孩子,允許孩子在不斷的試錯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