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長輩「動手」沒輕沒重?究竟怎麼辦?德國專家告訴你怎麼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孩子發脾氣、揮動雙手哭鬧的時候,家長們既要安撫孩子,也得小心躲避孩子們無意識的「誤傷」。

可以說,家長們需要經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考驗」。

德國漢諾瓦應用技術大學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學家Eva Busch博士這樣解讀了孩子的「暴力行為」。

孩子打家長原因何在?

Busch博士認為,在孩子三歲左右時,他們的願望會因為父母制定的規矩不能實現,因此衝突會在孩子和父母之間形成。

為了獲得認同感,孩子們會試探性地對家長「拳打腳踢」。

當然,性格不同,程度也不同。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覺到自己充滿力量,並且因為製造了激動的場面而感到興奮。

  • 專訪德國專家Eva Busch:3個方法應對孩子的「暴力行為」

孩子哭鬧時,難免會有過激的動作,家長往往成為了「受害者」。

按照下面的方法做,既能規範孩子的行為,也能讓自己避免被「誤傷」。

孩子情緒激動時,下手難免沒輕沒重。

德國漢諾瓦應用技術大學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學家Eva Busch博士給出了下面3條建議,正確引導孩子的舉止:

1、真誠並且堅定地跟孩子說:打人是不對的。

你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並握住他的手臂,態度嚴肅地跟孩子說這個問題,並且制定一個規矩:比如「你可以清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也不要動手打別人」。

2、向孩子傳遞安全感。

由於孩子所處的情況無法應付,因此他們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有過激的舉動,他們的舉動可以被理解為「我需要幫助」或者「我害怕」等,這時家長要向孩子傳遞安全感。

3、有時候孩子的「暴力」舉動是一種自然反應和自我防衛的措施。

父母需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而不是「以暴制暴」,比如,用明確、堅決的語言提醒、保持一定的身體距離等。

對於孩子的「暴力」舉動,一方面家長不能縱容,另一方面也要分析具體情況,並且以身作則,並輔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正確理解孩子在「反抗階段」的舉動

在這個階段,孩子們經常會發脾氣,或者在櫃檯前大聲說著「想要這個」或「想要那個」。

為了不讓孩子的行為上升到「暴力」行為,家長要考慮下面幾點:

1.孩子只會「反抗」親近的人,這是積極的一面,要加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

2.孩子正在形成自主意識和主動性,因此要正確引導;

3.在這個階段孩子並不是真正地想惹怒你,只是因為事情並非如他們所願,他們只是感到一絲失望和憤怒。

因此家長還需要適當給予安撫。

平穩度過「反抗階段」

孩子在這個階段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因此最好不要輕易打斷他們,要允許他們嘗試、犯錯,這樣,他們就知道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

如果只是一味的否定,孩子自我價值觀念的意識就會減弱。

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比如,如果孩子會在超市食品區哭鬧,可以帶他們去超市別的區域,或者不要帶著孩子購物。

父母制定的規矩,比如「不能打別人」或者「這個只能嘗嘗」等也要讓孩子在這個階段遵守。

在「反抗階段」,如果孩子出現了「暴力」的行為,父母要充分考慮到孩子的自我意識,採用適當的方法,糾正孩子的行為。

被孩子「誤傷」的你,是怎麼應對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應對「可怕的兩歲」

有著豐富經驗的老人們總會提醒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小孩子長到和桌子一樣高的時候,麻煩就開始了。」在他們的經驗中,當孩子「長到和桌子一樣高」的時候就開始了各種哭鬧、發脾氣、難以調教。曾經有人認為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