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夜間哭鬧父母要不要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嬰兒哭鬧是很常見的是,有的家長心疼孩子就會抱起來,有的家長怕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就不管。

到底嬰兒夜間哭鬧父母要不要管?我們還是一起來看看專家的詳細介紹吧。

很多父母晚上經常要去抱寶寶,安撫、餵奶,沒法好好睡覺,搞得自己精疲力竭。

一種盛行一時的育兒方法就是讓寶寶哭,不要去管,讓他們逐漸學會獨立,就是所謂的「哭聲免疫」,這讓父母能睡個好覺。

但是,這種行為方式引起了學術界的激烈爭論,有一些心理學家擔心嬰兒哭鬧得不到安撫,會影響大腦發育,不利於養成良好的性格,但另一些專家並不認同。

兒科醫生則提醒,有些嬰兒哭鬧是生病的表現,要及時就診。

反對意見:

嬰兒哭鬧不管會影響發育

「哭聲免疫」會讓孩子難受,會造成傷害。

她表示,嬰兒通過身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就哭鬧,直到需要得到滿足才罷休,這跟大人口渴要喝水是一個道理。

強行讓寶寶「獨立」,反而會讓他們變得依賴——人類學的研究發現,過著採集狩獵生活的人群會照顧嬰幼兒的各種需要,讓孩子產生自信,變得獨立。

家長在寶寶不適、哭鬧之前就及時做出反應,照顧孩子的需要,才會讓他們日後更獨立。

一些研究發現,父母照顧行為可影響嬰兒的一些基因的表達。

嬰兒在父母的懷抱中可以獲得成長,反之身體就會產生異常。

因此,專家建議父母要對嬰兒哭鬧及時做出反應,安撫嬰兒還能培養嬰兒自我安撫的能力。

親子之間是共生的關係,互動會讓彼此更加健康、快樂。

「哭聲免疫」正好相反,嬰兒受驚的時候,如果任由他們獨自哭鬧,會造成精神緊張,令大腦神經網絡受到破壞,造成發育受阻。

例如,精神緊張令體內氫化可的松分泌增加,會影響大腦海馬體的發育,而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和學習。

精神緊張還可通過迷走神經影響身體的多個系統,例如腸激惹綜合徵。

從長期看來,「哭聲免疫」會損害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會讓他們不聰明、不健康,變得焦慮、不合作、冷漠——他們拒絕成長,拒絕感受,拒絕信任這個世界。

保留意見:

行為干預研究未發現傷害

專家介紹說,「哭聲免疫」之類控制嬰兒哭鬧的行為干預方法通常在幾天內就見效,但有的長期追蹤研究未發現干預有明顯的效果。

有的研究則未發現這些干預方式會造成發育問題,對孩子的睡眠、行為、依戀關係以及父母的健康等方面也未發現傷害,認為可以推薦用於短期睡眠的問題。

總的來說,只要實施得當,時機合適,是不會造成損害的,但干預如果無效的話也不建議堅持下去。

退一萬步說,即使干預給寶寶造成不適,雷圖認為關愛孩子的父母也能補償回來。

醫生提醒:要注意嬰兒哭鬧是不是有病

父母要分清嬰兒的哭鬧是病理性的還是生理性的。

有的嬰兒哭鬧不止,是因為肚子痛、皮膚瘙癢、感冒發燒等,不會說話就只能用哭鬧來表達,對於這些病理性的哭鬧,父母應該帶嬰兒到醫院就診。

很多嬰兒哭鬧其實是生理性的,因人而異,有的父母很緊張,有的媽媽甚至因此出現產後抑鬱。

這些父母對嬰兒過度關懷,一哭鬧就抱,容易造成嬰兒依賴的性格,以後自主能力、自覺性可能會不好,注意力、毅力都可能會受影響。

生理性的哭鬧不建議過度遷就,嬰兒一哭就馬上抱,可能對情緒性格發育不利,更不要把嬰兒抱起來搖晃,以免影響大腦功能。

他建議跟嬰兒聊天,撫摸其頭部和腳底,分散注意力就不鬧了。

很多嬰兒夜間哭鬧是為了喝奶。

嬰兒肚子餓了要按需哺乳,不能不管,建議小嬰兒晚上餵2~3頓,大嬰兒儘量只餵1頓,以後可以不喂,以免影響睡眠。

這樣做相對比較合理,但也存在爭議。

如果一哭鬧就用餵奶來安撫,以後容易導致任性、依賴、情緒偏激。

最後建議,在孩子兩三歲之前,父母和孩子宜在同一個房間睡覺,可以在同一張床睡,也可以讓孩子獨自睡嬰兒床。

超過兩三歲則宜分房睡,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

睡覺時房間不要太亮,開大光管可影響睡眠,保留一盞昏黃小燈便可。

嬰兒不具備表達能力,因此就只能通過哭鬧來表示,家長應時刻關注孩子的情況,如是疾病引起的哭鬧需立馬診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睡覺哭鬧,到底要不要抱?

很多家長可能也聽過這個說法:孩子哭不要馬上抱,要讓他哭到不哭了,最終睡著,孩子才會知道哭是沒用的,就會哭得越來越少,然後越來好帶。所以孩子哭了,一些家長忍著心痛轉身離開,甚至躲在門外默默流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