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幼小銜接:與其說是考驗小孩,不如說是考驗媽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安特媽媽:這是一篇神作,各位家長一定要收藏,有時間的時候慢慢研讀,對你一定有所幫助和啟發!

文/立石美津子,日本著名幼小銜接教育專家,作家。

在30年的幼小銜接教育歷程里,深入觀察和追蹤了上萬名媽媽和孩子,她總結出媽媽在原則、說話、管教、習慣和學習5個方面的關鍵細節。

本文節選自她的暢銷書《幼小銜接,媽媽怎麼說怎麼做》

曾經有這麼一個妻子,她總能體貼入微地察覺丈夫的需求—「老公,我幫你把毛巾拿來了。

」「你的啤酒。

」「要睡了嗎?」在丈夫洗完澡出來前,她就會為他準備好摺疊整齊的睡衣。

只需稍看一眼丈夫的表情,就能知道對方需要自己做什麼。

另一個妻子很怕麻煩。

即便丈夫在浴室吼:「喂!沒有肥皂啊。

」她也會無動於衷地回答:「我在看電視呢,你自己去拿。

」於是,她丈夫只得光著身子跑出冷颼颼的浴室,東摸西摸找肥皂。

對孩子來說,她們兩個誰才是更好的媽媽呢?

事實上,那個不愛管事的妻子或許還比較好一些。

賢妻不等於良母。

有的媽媽會沒等孩子開口,就一股腦兒地把所有的事都打點妥當。

這會使小孩子經常處於接受者和等待指示的狀態。

在教室上課時,常有這樣的情景。

孩子:「老師,鉛筆。

老師:「老師可不是鉛筆。

要鉛筆該怎麼說呀?」

孩子:「老師,小便……」

老師:「老師可不是小便。

孩子:「老師,沒有墊板!」

老師:「啊呀,忘帶了嗎?」

孩子:「沒辦法,媽媽忘記給我放了。

老師:「就是呀,媽媽沒有來學校呀。

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這樣。

這是發生在某中學老師辦公室的一幕。

學生:「老師,蓋。

老師:「?」

學生:「蓋,蓋,蓋。

這個孩子都已經上中學了,都沒能好好地說完一句話:「老師,麻煩您在這裡蓋章好嗎?」

像這樣的孩子,通常在家只要叫一聲:「老媽,水」,媽媽就會馬上把水端出來。

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不應該馬上端出水,而應該對孩子說:「媽媽我可不是水。

要喝水該怎麼說呀?」不要聽到孩子的隻字片語就意會行動,而要讓孩子禮貌地說:「我渴了,請給我水喝。

此外,還有些父母會想當然地為孩子整理上學用的書包。

其實,從幼兒園開始,就應該讓孩子自己整理小書包,準備明天要帶去學校的東西。

不要做孩子的僕人,不要在下雨天讓孩子直挺挺地伸出雙腿,自己單膝跪地給他穿上雨靴。

不要讓孩子長大成了小學生,都還讓媽媽把自己忘帶的東西送去學校。

長此以往,孩子會失去自理能力,什麼都做不了。

而媽媽們卻渾然不知,自己就是罪魁禍首,總煩惱著抱怨道:「我這麼聰明伶俐的一個人,怎麼我家小孩老是呆呆的,都不會自己做事呀!」這簡直就是捨本逐末。

上小學後,最苦惱的還是孩子本身。

他們在開學後要聽從老師的教導,往書包里放進明天要用的教科書,自己看時間、按規矩行動。

小孩突然被放入這麼一個環境時,如果本身沒有習慣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話,一定會陷入「我好想回家……」的心理。

如果凡事都打點妥帖,那麼孩子就會連家裡的肥皂放在哪兒都不知道,連燒個熱水、沏一杯茶都不會,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自立。

媽媽容易犯錯的行事原則

▉ 過度保護、過度干涉

忽視(放棄教育)固然不好,但同樣的,過度保護、過度干涉也不好。

介於忽視和過度保護、過度干涉之間的中庸之道才是首選。

【場景一】

學生放學後整理書包。

「太郎!快點收拾書包!你看,就你一個人那麼慢喲!我要準備晚飯了,你快點。

再這麼磨蹭下去,就沒點心吃了喔!」

孩子會假裝自己在整理,實際上根本就沒行動。

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自己不動手,媽媽就會出手幫忙。

「你在幹什麼呀。

我說,快點呀。

」有的媽媽會一邊這麼念叨,一邊伸手往書包里塞東西,完全落入孩子的陷阱里。

在這一幕中存在著「3個要點」—命令、比較、威脅。

長此以往,孩子日後就會對媽媽吼:「老媽,你煩死了!」

【場景二】

有的媽媽為了讓忘帶鉛筆盒的孩子能趕上第一節課,會打的送孩子去學校。

不管遺忘的東西是什麼,只要孩子有過一次忘帶東西的慘痛經驗,下次就會小心注意,所以千萬不要特地去學校給孩子送東西。

【場景三】

有些孩子會把書隨處亂扔。

而母親會一邊收拾,一邊念叨:「幹嗎把書亂丟呀,這可不好。

」還有的母親會一邊斥責孩子「自己把鞋放好」,一邊伸手把鞋子放歸原位。

【場景四】

幼兒園教室里,老師發放資料的時候遺漏了一個孩子。

在教室後面參觀教學的媽媽大聲叫道:「老師!我家孩子沒有拿到資料!」而正是這樣的媽媽,日後一定會說:「我性格這麼積極開朗,為什麼我的孩子像個悶葫蘆,一點也不像我。

那是因為,她總把孩子想說、需要說的話都搶先說完了。

為了不讓孩子困擾,搶先一步打點妥當,屬於過度保護。

讓孩子吃一次苦頭吧,害怕孩子失敗而頻頻出手幫忙,對孩子絕無好處。

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念念有詞、說話使用命令句、凡事都打點妥當,這些都是不好的。

對孩子的行為,媽媽不要動不動就反應過度,這是在扼殺孩子的成長空間。

▉ 忍不住給孩子出主意

當孩子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時,該怎麼辦呢?

追問型的媽媽會說:「為什麼不想去呢?有誰欺負你嗎?」

勸說型的媽媽會說:「再堅持一下,加油!」

威脅型的媽媽會說:「其他小朋友也去幼兒園的喔,只有你不去可不行呀。

同情型的媽媽會說:「你不喜歡某某老師嗎?下次家長會我投訴他!」

無視型的媽媽會說:「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啊!」

以上應對都不可取。

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他並不是說他不去幼兒園,而是不想去。

所以,首先我們要迎合地說:「哦?你不想去幼兒園呀……」接受他當下的心情。

媽媽,請問您知道「拔苗助長」這個成語的由來嗎?如果查字典,就會發現以下解釋(孟子成語故事)。

拔苗助長:宋朝有個人希望自己的秧苗能快點長高,就去拔苗,結果秧苗全枯死了。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不必要的舉動,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

不要只顧自己滿意,而完全無視孩子的心情。

但是現實中,這樣的媽媽並不在少數。

▉ 精心準備孩子的午餐

有的媽媽會出於有益身體的考慮,給孩子做精美的午餐便當,然而,孩子卻對老師常吃的超市快餐非常神往。

孩子們心想「我想買超市的快餐吃」,因此,他就和老師交換了午餐。

營養和美味,到底哪個應該優先考慮呢?

如果期望擁有快樂的午餐時光,當然是選美味的食品。

有些孩子的午餐便當是媽媽精心製作的,簡直就像藝術品。

如今很容易就能買到做出麵包超人的盒子、把煮雞蛋壓成心形的模具以及讓飯糰看起來像是可愛玩具的海苔,可是大部分情況下,這些都是白費工夫。

即便你很喜歡做這些巧工,但也注意不要過度。

在早晨繁忙的時間裡,如果有工夫做一個藝術品一樣的便當,還不如給孩子讀一本繪本。

▉ 教育孩子「爭當第一」

請不要再教育孩子「爭當第一」了。

如果養成了孩子不得第一誓不罷休的性格,長大成人後就會有大麻煩。

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沒有適度經歷挫折,心靈就會變得比較脆弱。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或大或小的挫折。

然而,如果這個孩子很有天賦,運動、讀書都很出色,那麼別人眼中的「小挫折」就會成為他的大問題。

有的媽媽教育孩子,上學後要一直穩坐班級第一名,那是他最高的價值所在。

然而,如果中學入學考試和找工作面試成為他人生最初的失敗,孩子精神上就會無法承受打擊,從而一時產生自殺的念頭。

孩子玩遊戲輸了,在運動會摔跤得了最後一名,或許會回家哭天喊地,但那只是一時的,孩子不會到第二天還掛著眼淚。

通過經歷這些小小的挫折,能夠培育起孩子強大的心靈。

有個孩子頭腦聰慧,還擁有瞬間爆發能力,在骨牌遊戲中能贏過所有人拿到最多的骨牌。

老師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說:「雖然某某小朋友是最後一名,但因為他能微笑著為第一名鼓掌,能為別人的成功感到高興,所以他是今天的第一名。

」即便最後一名的孩子並不在意輸贏,但不管如何,這樣的處理方式對總是穩居前位的孩子而言,是很好的體驗。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總這樣說,大家就會為了表揚,反而不認真玩遊戲,那樣遊戲本身的意義就不成立了。

上課時給孩子發放小紅花的例子也能說明這個道理。

雖然小紅花都一樣,但有的孩子會想早點拿到,有的孩子會想拿沒有褶皺、完美無缺的小紅花。

這時如果老師勸導說:「能把好的小紅花讓給別人,就是哥哥姐姐哦!」這樣等到下次發紅花,大家就不會爭搶了。

▉ 不讓孩子參與競爭

不知是否因為放鬆教育理念的後遺症,有的媽媽覺得「不能讓孩子去競爭」。

然而,這個世界是競爭的世界。

只有能夠提高銷售業績的人才,公司才會重視。

主管為了確保公司職員的薪資,會以提高銷售業績作為公司目標。

如果公司有20個職員(×3,孩子1名+夫妻2人),主管就需要對60個人的人生負責。

因此,為了保障大部分員工的生活,主管別無選擇,必須開除沒有貢獻的員工。

在放鬆教育的時代,有些學校會取消一些競爭激烈的運動項目,因為不讓孩子們競爭,來自家長的投訴也會大大減少。

然而這樣做,運動會的意義就不存在了。

雖然對於摔倒的孩子,老師要提倡其他孩子們給予鼓掌表示支持,但仍然應該讓孩子們儘可能跑到終點。

在「放鬆教育」的名義下,會滋生「不讓孩子競爭的教育」。

然而,人不競爭是無法成長的。

「競爭是不好的」的風潮會使人無意努力。

通過明確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能激起孩子的好勝心,促使孩子進步。

如果你的孩子被養在溫室里,處於只等著別人給予的依存狀態,那很抱歉,這個孩子對社會是無用的。

因此,從幼兒期就可以給孩子排位,為他建立強大的心靈。

▉ 孩子做什麼都不認可

有個孩子在班級成績一直處於下游。

前一次考試他考了70分。

不過經過刻苦的努力,這次考試他得到了80分,但班級的平均分是90分。

孩子得意洋洋地帶著考卷跑回了家,興高采烈地對媽媽嚷嚷:「我這次考了80分喔!」此時,媽媽的一句口不擇言的話語,頓時令他墜入地獄,「我聽別的媽媽說,這次班級里的平均分是90分。

你為什麼只有80分呢?」

不管班級的平均分是多少,為什麼就不能對孩子說:「你得了80分嘛?哇,比上次整整高了10分呀。

太棒了!」

父母總是消極評價孩子,會使孩子不管做什麼都處於被責備、被打擊的狀態,會讓孩子即便考了滿分,也會憂心忡忡地擔心「下次會不會被第2名的孩子超過」「萬一考了99分可怎麼辦呀」,如果孩子陷入這種思考的惡性循環,將會蹉跎一生。

無法從這世上最愛的媽媽那裡得到關心、獲得認可的孩子,是無法自尊自愛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

無法自我肯定,會給孩子今後的人生帶來非常壞的影響。

在幼兒時期被父母認可接受的孩子,長大成人後也能接受自然的自己。

即便經歷失敗、身患重症,也能很好地面對。

反之,如果沒有培養孩子的自尊心,那這個孩子今後無論怎麼成功,直到臨終也無法得到滿足,會一味地追求更高的目標,即便周圍的人評價他是一個「勇於挑戰的人」,他本人的心中依舊會十分苦悶。

我覺得這樣的人生是非常鬱悶的,您覺得呢?

▉ 在外人面前扮演好媽媽

公園裡,沙地上隨處散落著孩子們帶來的玩具,太郎伸手去拿優太帶來的玩具。

太郎媽媽:「太郎!不可以隨便拿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喔!」

優太媽媽:「優太!把玩具讓給太郎玩!不乖的孩子是壞小孩喔!」

優太媽媽(把優太的玩具拿起來給太郎):「太郎,拿著吧。

太郎媽媽:「真不好意思,太郎,跟阿姨說謝謝呀。

太郎(臉色僵硬)彆扭地說:「謝謝,阿姨……」

優太開始鬧脾氣……

玩著自己玩具的優太覺得,「我正在玩呢,不想借」,而另一方面,想要優太玩具的太郎則想著,「我想要別的小朋友玩得正開心的玩具」。

這兩種想法都是極其自然的。

然而,由於媽媽只顧著展現自己是個有禮貌的媽媽,於是不勝其煩地介入到孩子的爭執中,這是不行的。

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對孩子說些貼心的話,例如太郎的媽媽可以說「你很想玩朋友的玩具吧」,優太的媽媽也可以教孩子「你也可以對他說『現在我正在玩呢,不想借給你』」,很明確地拒絕別人,然後讓他們自己去溝通。

如果兩個小孩因此吵架了,媽媽也不要說「快給人家道歉」來收拾殘局。

有自己的主張是非常重要的,人不能總是默不作聲。

通過讓孩子之間自己交涉、相互妥協地說「我再玩兩次,就借給你喔」,能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

沙地里讓玩具的經歷,是培養孩子社會性的絕佳機會,因此要放開手,讓孩子自己發展。

因為,過度干涉只會造成阻礙。

▉ 在外人面前說小孩不乖

「你們家的孩子好乖啊!」

「怎麼會!在家的時候可鬧騰了。

很多媽媽會如此回應。

為什麼就不能說「謝謝您,我家的孩子確實很貼心」呢?

媽媽心裡真的認為自家孩子不好麼?應該不是吧。

這種回答,只不過是不想讓別人認為自己溺愛孩子,這樣做全都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但為了孩子著想,請不要過度謙虛。

沒有比世界上最愛的媽媽在別人面前貶低自己還要令孩子受傷的事了。

無法獲得家長的認可,在他人的面前被貶低,會令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

就算覺得「我家孩子太胖了,真討厭」,也要在別人的面前說「我家孩子胖嘟嘟的,很可愛吧」;即便心裡覺得「我家孩子長著一副大人臉」,也要褒獎說「我家孩子讓人印象很深刻吧」。

大多數媽媽都不會在別人面前表揚自己的孩子,但卻會稱讚別人的小孩:「你家孩子真乖啊。

」即便不覺得特別可愛,也會稱讚「好可愛呀」,那只是因為希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

但比起這個來,自己孩子的心情更重要。

不要再貶低自己的孩子,扮演「好人」了。

如果你想培養一個正直的孩子,那就不要在家與在外兩面派。

因為孩子會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

▉ 一味壓抑自己的育兒苦悶

有個母親撫養著兩個男孩,由於孩子們非常活潑好動,所以她每天都很辛苦。

即便如此,她的婆婆還是常怪她沒有帶好孩子。

在她心裡有時會冒出這樣的想法:孩子要是能迷路找不到了就好了……但由於她看的是「表揚教育」的書,每當升起那樣的念頭時就會自責「我真是個失職的媽媽」,從而深深地陷入了苦悶之中。

某天,她在超市偶然遇見了孩子們的班主任。

那位母親對班主任一不小心說漏了嘴,「有時我真想把孩子給丟了。

老師正為晚飯該吃些什麼而苦惱,隨口迎合道「有時候還真會這麼想呢」,將那位母親的話原封不動地還給了她。

沒想到,仿佛一根緊繃的繩子突然崩斷了,那位母親一屁股跪坐在地上大哭了起來,對老師說:「您真了解我的心情。

雖然那只是一次巧遇,但對那位母親而言,第一次對別人示弱,對方並沒有教訓她而是平淡地接受了她,這是從未有過的事。

自那以後,那位母親不再緊鎖心扉。

她會與朋友、老師溝通,在日記上發泄自己的不滿。

於是,她漸漸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甚至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找到樂趣。

因此,我們不能一味地壓抑自己。

傷心的時候找人訴苦,大哭大叫一場,到天橋上對迎面而來的卡車發泄似地吼「去死吧!」「一群笨蛋!」「小亮……(前男友的名字)」吧。

▉ 測試孩子的理解力

測試是父母們獲得滿足感的確認行為,他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要知道,孩子是否真的懂了。

但請不要再這麼做,因為孩子能在測試里解答的、用言語來表達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那個……昨天哦,那個……在幼兒園」孩子不擅長表達自己,有個時期總會說不完整的話,即使心裡明白要說什麼,但無法很好地表達出來。

幼兒時期的孩子只需像一盤空的磁帶一樣,不斷錄音就好。

請不要去按「重播鍵」,確認他是否真的懂了。

0到10歲的孩子處於接受期。

明明已經懂了,卻還是不斷地被測試,反而會降低他們學習的興趣。

▉ 認為一定要和別人一樣

「向前靠攏」「槍打出頭鳥」「和別人一樣就能安心」「有自己的意識主張不好」,雖然現在的教育強調塑造個性,但很多父母還是會有以上的教育傾向。

發育障礙兒因其行為特別,會被其他孩子認為「與眾不同」,由於和大家不一樣,這些孩子常會被排斥、受欺負。

有一家積極招收發育障礙兒的幼兒園。

在那裡,有的孩子會喝別的小朋友水壺裡的水,會伸手去吃別的小朋友的便當。

當孩子喝別人水壺裡的水時,那裡的班主任絕對不會說:「我和你說了幾次了,不能喝其他人的水,你這個壞孩子!」相反,老師會耐心地反覆教導那個孩子:「你的水壺在這裡哦,要喝水的時候喝自己的哦。

」這樣,被喝了水的孩子也不會生氣,他會學著老師那樣,耐心地教導那個孩子:「你的水壺在這裡哦,所以要喝這裡的哦。

」他們把老師平日一貫的行為看在眼裡,自然而然地學習到了正確的處事態度。

這個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有些事一般人能做到,但有些人做不到,所以要學會幫助他們。

如果孩子平時沒有幫助別人的機會,媽媽就要有意識地讓他和需要幫助的孩子一起交流。

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下意識地去排斥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了。

有些家長認為「如果班裡有障礙兒童,會拖自己孩子後腿」。

其實,和這些孩子一起相處,只會對孩子的人格構成產生很好的影響。

媽媽容易犯錯的管教方式

▉ 一心兩用訓斥孩子

有位媽媽一年到頭生氣發火,罵起孩子來,就像嘴裡開了機關槍一樣,即使如此,她的孩子還是不懂禮貌。

這是因為,這位媽媽是一邊看電視、聽廣播,一邊學習、工作的「一心兩用族」。

媽媽一邊在廚房洗碗,一邊沒事就叫喚著孩子:「太郎,在幹什麼呢?」

孩子聽到自己的名字,一瞬間會被驚動,但沒過幾秒,同樣的事又發生了。

這樣一來,孩子永遠都不會產生自發行為,而只是對語言產生條件反射,因為孩子已經聽得耳朵都生老繭了。

「訓斥」與「謾罵」截然不同。

訓斥是有目的,是有引導意義的提醒,而謾罵是無法壓抑自己感情的勃然大怒。

不要因為情緒失控而謾罵孩子,遇到事情,要有計劃性地訓斥。

具體來說,應該如何訓斥孩子呢?你是否經常拔高嗓門,用尖銳的聲音教訓孩子:「到底要我說幾遍你才懂!」可這樣大叫大嚷,只會被孩子當做耳旁風,覺得「老媽又在那唧唧歪歪了」。

訓斥孩子的時候,請改變表情和態度。

我在教室里訓斥孩子時,會一改平日裡親切、友善的面孔,我會壓低聲音,降低說話的速度。

表情不顯山露水。

於是,孩子們就會目瞪口呆地盯著我看,教室里會瀰漫著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

只需這麼做,3歲的孩子就會變老實。

不需要我多說,他們就能很好地反省自己的行為。

那時,我只需再說一句話:「同樣的事,我不想看到第二次。

家裡也是一樣。

訓斥孩子時要改變場地,讓他跪坐。

只需要這樣,孩子就能明白大人的意圖。

大人只需平鋪直敘,不是用言語來管教孩子,而是用氣氛、表情、聲音語調、眼中的精氣神……以這種綜合的表現方式來影響孩子。

比如,當孩子叫「老媽,去死!死老太婆」時,為了製造「訓斥」孩子時需要的氣氛,媽媽可以把正在切洋蔥的菜刀「咣當」一聲放在砧板上,身體一動不動陷入沉默。

眼神盯在孩子的身上,製造一段沉默的時間,孩子馬上就能察覺到情況不妙。

然後,媽媽要改變表情、聲音的語調和語速,毅然進入嚴母模式,厲聲道:「剛才,你對媽媽說什麼?」緊接著再說:「從今往後,不要讓我再聽到同樣的話!」—為了能讓孩子徹底明白,媽媽還真需要有出色的演技呢。

如果採取了「你說麻麻是死老太婆,媽媽好傷心啊……」這種不上不下的訓斥方式,那麼以後每當媽媽提醒孩子時,孩子都會叫你「死老太婆」。

在孩子行為不當時,請嚴厲訓斥!如果媽媽能做到這一點,孩子自然會收斂不當的行為。

▉ 震懾力不夠,孩子不怕你

有位媽媽看到老師這樣訓斥孩子:「同一件事情,如果讓我點名3次提醒注意,就請離開這個教室!」她打算在家也如法炮製。

但是這位媽媽的演技非常差勁,眼中無法冒出具有震懾力的眼神,雖然想要訓斥孩子,但用的是不上不下的聲音和表情,她說:「同一件事情,如果讓我發現3次的話,就請離開這個家!」

於是,孩子一把奪走了弟弟手中的玩具,默不作聲地吃掉冰箱裡的點心,故意打翻牛奶,而且每件事都各犯兩次。

最後孩子還吐著舌頭,對媽媽說,「我只做了兩次哦!」

因為你的震懾力不夠,孩子才會完全不把媽媽放在眼裡,鑽話語中的空子。

▉ 只訓斥,不表揚

有個孩子吃東西會發出聲音,吃喜歡的葡萄等東西時聲音更大。

媽媽對此非常介意:「為什麼吃東西要發出聲音呢!給我收斂一點!太丟人了!」這樣一說,孩子一下子就覺得葡萄吃起來沒什麼意思了。

孩子只是吃葡萄的方法不好,卻感覺自己整個人都被否定了。

後來,孩子雖然默默地吃完了剩下的葡萄,媽媽卻什麼話也沒說。

其實,對於這種情況,媽媽只需說「吃東西的時候不要發出聲音哦」就可以了。

而且,在提醒孩子後,如果孩子馬上改正了,就務必要表揚孩子:「現在表現很好喔!」

通過控制批評、並且著力於表揚,就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控制自己的壞習慣。

這一知名理論被稱之為「操作制約」。

下意識地訓斥孩子一點都不難,但表揚就得非常有意識才能做到。

父母眼裡通常只看到孩子的不良行徑,所以才會一個勁地發火。

【父母做得不好的事例】

×只在房間髒亂的時候訓斥孩子,打掃了卻不表揚。

×只在與朋友吵架的時候訓斥孩子,和好了卻不表揚。

×只在孩子不把玩具借給妹妹的時候訓斥孩子,借出的時候卻不表揚。

在孩子做壞事(負面行為)時訓斥孩子,在孩子做了好事(正面行為)時,要及時觀察到,及時表揚。

強化正面行為,負面行為就會消失。

媽媽們,一定要細心體會孩子的心理。

如果孩子把話聽到心裡,好好反省,態度勢必會改善。

被媽媽訓斥後,孩子特地改善了自己的行為,而父母卻視而不見,那孩子該多氣餒啊。

不要錯過時機,要立刻表揚孩子:「現在能禮貌地吃東西了,你長大了呢!」

訓斥後要表揚,把「訓斥」和「表揚」組合到一起吧。

▉ 用否定句管教孩子

公共廁所里貼著這樣一張紙—「不要弄髒廁所。

都還沒進廁所大小便呢,就被質疑、被否定、被命令,真令人火冒三丈:「我才不要聽你的呢!」

然而,還有一個公共廁所貼著這麼一張紙—「非常感謝您一直保持廁所環境的整潔」這就會讓人覺得「我也要保持整潔」。

我認為,人一旦被表揚,就想回應對方的期待,人類的大腦就是這樣運作的。

雖然我並沒有收集數據調查研究,但事實擺在那兒:寫著「不要弄髒廁所」的公共廁所里,紙巾不是到處都是嗎?而貼著「非常感謝您一直保持廁所環境的整潔」的廁所,則會非常乾淨。

孩子回到家裡,有的媽媽會照例問:「手洗了沒?」但這種表達方式是一開始就懷疑對方的說法,這位媽媽正在無意識地用「人之初,性本惡」的觀點來監視孩子。

孩子氣上心頭,就會想:「洗什麼洗,隨便洗洗吧。

「作業做了麼?」這也是在懷疑孩子沒有做作業的前提下說的。

聽到這話,孩子就會覺得:「剛才提起勁來想做的,現在一點興致都沒了!真煩!」

低年級的小學生,無法反駁家長說:「老媽!你煩死了!」但在成為中學生後,他就會反駁你。

所以,千萬別等到那個時候,才想到要改變你的說話方式。

▉ 以威脅的方式管教孩子

×你再不收拾玩具,我就全丟了啊!

×你遊戲再玩下去,今天就不用吃晚飯了啊!

×你再給我找麻煩,就把你送去別人家了啊!

聽到這樣的話,孩子只能乖乖順從。

雖然最初會老老實實地聽話,但孩子慢慢會發現,就算不收拾玩具,媽媽也不會丟;就算一直玩下去,晚飯還是會有;吃飯剩下雖然會被老媽教訓,但肯定不會被丟出家門。

等到孩子知道那些只是口頭的威脅,威脅也就不再具有任何意義了。

▉ 用無法改變的事實訓斥孩子

×你是做哥哥的不是嗎!

×你不是男孩嗎!

×你已經五歲了呀!

×你年紀比人家大呀!

再怎麼強調無法改變的事實,也是無濟於事的。

孩子不是自己喜歡成為長子的,也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生為男孩的,對此他們沒有選擇。

下面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但是,讓我們用○的方法來思考一下怎麼樣?

有個孩子遺傳了父母白皙的膚色。

但是,媽媽卻喜歡小麥色的肌膚。

×皮膚白,看上去不健康呀。

○ 一白遮三丑,只要皮膚白就是美人了呀。

反之,有著小麥膚色孩子的媽媽卻喜歡皮膚白皙的小孩。

×小麥色的皮膚看起來一點都不可愛。

○ 膚色深看起來很健康,真好。

有個早產的孩子,身高體重都低於平均值。

×小矮子真討厭。

○ 現在還能讓他坐在自行車後呢!

○看上去比實際年紀小,大家對他就會特別寬容,賺了!

○ 雖然是小學生,但還是能扮演幼兒,演這樣的角色一定穩贏!

▉ 否定孩子的人格

×這孩子真不討人喜歡。

×這孩子真懦弱。

×居然把蠟筆都折斷了,壞孩子!

×在幹什麼呢,你這個沒用的孩子!

這些否定孩子人格的話,是不好的,只說具體事情就可以了。

說具體事情也要注意措辭,比如在「居然把蠟筆都折斷了,壞孩子!」這句話中,「居然」「壞孩子」這兩個詞都是多餘的。

「不能折斷蠟筆哦!」媽媽只需否定行為本身就好。

▉ 總是翻孩子舊帳

×為什麼要做出那樣的事?

×為什麼要把脫掉的衣服丟得滿地都是?

很多媽媽說話時必然會加入「為什麼」。

但是,孩子做壞事的時候,只是當時想做而已,沒有任何理由。

請不要再用這樣的方式問「為什麼」了。

×要我說幾遍你才能明白啊?

×你怎麼老是這樣?

×今天又給我搞出點事來。

同樣的,也不要總是把孩子的「前科」掛在嘴邊,訓斥孩子時,請只關注現在發生的事。

對孩子而言只有「現在」,提起之前的事,沒有任何意義。

×反正還是會錯的!(性本惡理論)

這會使孩子沒有立足之地,實在太可憐了。

長此以往,媽媽會失去孩子的信任。

▉ 向不在場的人告狀

×回頭我和你爸爸說,讓你爸爸教訓你!

×我會給你老師打電話的!

×我會寫在學校練習冊上的!

沒有比讓並不在場的人再訓斥孩子一頓更加蠻不講理的事了。

「你又不是親眼看見的!」孩子會在心中憤怒地回應。

向爸爸和學校報告時,請選擇孩子不在場的時候。

去幼兒園接送孩子時,有的家長會在孩子的面前,一點也不在意地對老師說:「昨天這孩子做了件壞事。

」這會讓孩子的自尊和尊嚴瞬間碎了一地。

請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把負面的信息傳遞給他人。

▉ 對孩子狐假虎威

×上幼兒園遲到,老師會生氣的哦!

×看,前面的老爺爺生氣了吧。

安靜點!

媽媽只需這麼說就好了:「在公車裡吵鬧是不禮貌的。

無法遵守規則的人,下次就不能乘公車。

像上面兩句話那樣狐假虎威地嚇唬孩子,只會令媽媽威嚴掃地。

一直堅持這樣錯誤的教育方式,孩子將來會成為這樣的上司:「部長說,請大家準時完成工作,努力!」一旦被手下識破,就會被看不起。

教訓孩子時,請以媽媽的意志訓斥!

▉ 以恩人的態度對待孩子

×媽媽我是為了你好才罵你的!

×你就閉著眼睛聽我的,准沒錯!

×所以我一開始不就和你說不行了麼!

×你怎麼老這樣!說了都不聽的!

即便你的人生經驗比較豐富,但也不要總是擺出一副施恩於人的嘴臉。

有的媽媽為了孩子應試,辭去每周好幾次的兼職工作,將全部精力都撲在孩子的身上。

有的媽媽為了給孩子做在補習班吃的便當,每天都想早點回家,但孩子偶爾也會想要吃漢堡包的。

「媽媽為了我,犧牲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所以如果我要考砸了,一定會被她罵死。

」孩子的心中會這麼想,而他已經快無法呼吸了。

「我這可是為了你好哦!」媽媽,請千萬不要說這樣施恩於人的話,也不要隨意顯示出這樣的態度。

出去兼職工作、離開家去購物、看電影……媽媽偶爾也要花時間為自己生活。

媽媽能夠自由放鬆地生活,對孩子來說非常必要。

▉ 壓抑孩子的感情

×就這麼點小事哭什麼呀!

×不怕,不怕!

×坐不了鞦韆就掉眼淚,真沒用!

×不可以生氣!

×不疼,不疼!

遇到那樣的情況,媽媽首先要接受孩子表現出來的真實情緒,請說:「想哭就哭吧!」「這真有點嚇人呢!」「不能坐鞦韆,很傷心吧!」「這真讓人生氣呢!」「很痛吧!」而不要隨便否定孩子的感情。

人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的。

感冒的時候,會埋怨「天氣不好」「公司里的空調開得太冷了」,把問題歸咎於周圍,而不檢討自己身體狀況的管理。

但是,如果心生病了,有人便會責怪自己是沒用的人,認為是自己不好。

要懂得,心是無法按我們的意願行動的。

你曾有過因特應性皮炎而皮膚瘙癢的經歷嗎?和被蚊子叮咬後的瘙癢不同,身體內部傳來的一陣陣瘙癢會讓人實在難以忍受。

那時要是有人對你說:「不要撓,撓了會更加惡化的哦!」「不癢,不癢。

」你會怎樣?

一句貼心的「很癢吧?」,會多麼令人舒心呀。

▉ 把粗暴誤認為是「開朗」

有的孩子一去超市就會亂摸店裡陳列的麵包和蔬菜,平時沒事就踢咬別的孩子,還會因為上課聽不懂而坐立不安,常常亂跑亂折騰。

別人稍顯介意地評價「你家男孩還真活潑呀」,媽媽也聽不懂別人的言下之意,誤以為自己孩子「性格開朗」。

這位媽媽是一位凡事都往好的一面看的「樂天派」,對於自己沒有好好管教孩子,沒有在孩子的幼兒期教授他最基本的好習慣,完全不當一回事。

雖然正向思考是好,但也要面對現實呀。

孩子上小學後,若是對課業內容一知半解,就無法在上課45分鐘內老老實實地坐著。

偶爾聽到自己懂的問題,便會打斷其他小朋友的發言機會,大聲叫嚷:「我!我!我!」想要老師點自己的名,妨礙了上課。

這個孩子即便身體已經撲出桌子,也會想盡辦法要讓別人注意自己。

但如果老師的上課內容無聊,他就會在教室里亂跑。

有的孩子由於沉迷網路遊戲,導致運動不足、大腦缺氧,結果一整個上午都打哈欠,而媽媽卻會認為這些都是孩子「活潑」的象徵。

請不要把粗暴的行為、放肆的性格認為是孩子「性格開朗」的標誌。

▉ 不會區分「興趣」和「任性」

不少父母本著尊重孩子的想法,對孩子言聽計從,成為了他們的僕人,而那只不過是在溺愛孩子。

對於孩子應有的學習,決定權還是應該放在人生經歷豐富的家長手中。

有的家長不給孩子看書,也沒讓孩子接觸音樂,還以「我們家的孩子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事,現在讓他去學還太早」為理由。

如果媽媽一直堅持這種想法,那麼孩子永遠都不會對任何事感興趣。

為了讓孩子學習,有的家長帶孩子參加體驗教學。

然而孩子前一天晚上遊戲玩過頭,玩了個通宵,還餓著肚子,心情很糟。

結果孩子一到教室,就嚷嚷著:「我們快點回家吧。

」而這位媽媽絲毫不反省這些事實,只憑這唯一一次的體驗課程,就認定「這並不適合我家孩子」,把責任推到學習課程上,扭曲了真相,如此就會形成孩子不管說什麼都能得到滿足的「國王狀態」。

另一方面,有個參加體驗教學的孩子說「我想學這個」,家長隨即決定給他報名。

然而還沒過半年,孩子就厭煩了,抱怨道「我不想學了」。

對此反應十分敏感的媽媽,就會連帶著一起陷入受打擊狀態:「孩子最近開始討厭上課了,還是退學吧。

」「某某小孩也去學別的了,我們家的也放棄吧。

」為了如此無聊的理由,反覆地入學、退學。

有的媽媽會將辛辛苦苦賺來的工資用於支付孩子的報名費、學費、教材費,但只憑孩子的一句話就放棄了之前付出的所有。

難道您不知道有句話叫「堅持就是勝利」麼?不管學什麼東西,都是需要好幾年時間的。

孩子們並不總是興致盎然地去學習的,有時他身體不適,有時他放學後想和朋友一起玩,只為了這些芝麻大點的事,孩子就會對媽媽說:「我今天不想上課。

」如果每次都滿足孩子,幫他請假,那這個孩子最終會一事無成。

不管是學鋼琴還是游泳,大家在進行枯燥乏味的基礎練習時,都會感覺無聊。

然而,只有在反覆練習的過程中,孩子才會學會游泳、學會彈鋼琴,因此家長不能被孩子的言行舉止牽著鼻子走。

孩子剛剛產生想放棄的意圖時,媽媽要認真地對他說:「學習的過程總是有苦有甜的。

」敦促孩子堅持下去。

喜歡做菜的媽媽,也並非每天都在開心地做菜,很累的時候也會想要叫外賣。

而比起大人,孩子更容易受到身體和心情的影響。

如果因為老師上課水平不佳就要退學,那就太吃虧了。

不要因為那樣的理由,斷送了孩子接受優秀教育的機會。

你可以堂堂正正地給學校提出要求:「我家孩子很想上個課程,但是現在的老師上課真的不行,麻煩請換一個新的老師。

」即便被校方認為是惡魔家長,為了孩子,你也要做到這一點。

▉ 先斥責孩子,然後又心軟

當家長嚴厲地斥責孩子時,孩子往往會臉色很差、太緊張以至於身體僵硬、眼淚就在眼睛裡打轉兒……看到孩子的神情變化,有些家長會很焦急,覺得自己「這下說過頭了」。

於是,家長又會在孩子的面前收回自己說過的話:「媽媽剛才話說重了,真對不起。

一旦你收回前面的話,孩子就會蠻不講理地認為:「那為什麼剛才還那麼生氣!」覺得父母是在無理取鬧,而父母的威嚴也慢慢掃地。

如果孩子臉色發白、十分緊張,家長可以在心裡暗喜:「這次我對他說的話,總算聽進去了,計劃成功。

」然後,壓低聲音、慢條斯理地說:「好了,沒有下次了啊!」

▉ 用誘餌引誘孩子

「你好好做作業,等會給你買點心吃!」有些媽媽會用誘餌引誘孩子做事。

看到孩子無心上課,就走進教室,在孩子耳邊竊竊私語:「下課了給你買薯片,現在老實坐下。

」於是,孩子就會為了薯片,老老實實地坐下,就和水族館裡的海豚表演一樣。

如此為了強化行為的獎勵,稱之為「強化因子」,「表揚」「鼓掌」都屬於強化因子。

孩子最初會為了得到表揚、獲得鼓掌而行動,而後即使沒有這些,孩子也會習以為常。

而如果讓學習本身成為強化因子,即便沒有表揚,孩子也會好好學習。

鼓掌、貼紙是合理的,但如果獎勵向遊戲機、手機升級的話,學習就會淪為孩子要獎勵的一種手段。

由於獎品太過吸引,孩子永遠都不會把學習本身當做是目的。

有些兒童教室,會為了不讓孩子退學採取特殊的策略,設計一種類似超市的集點卡制度,如果孩子收集到10張貼紙,就可以得到鉛筆、橡皮、鉛筆盒、玩具等獎勵。

但是從教育的角度考慮,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會導致孩子們將享受學習的樂趣轉為得到獎品的樂趣,如此一來,孩子將來就會成為只為考試努力、考試合格後任意玩耍的大學生。

請媽媽們不要落入這樣的獎勵套路,做一個聰明的母親。

▉ 回應孩子的討價還價

去幼兒園前,孩子在玩迷你車。

快到出門的時間了,他還是不願意放手。

孩子:「我要把車帶去學校!」

媽媽:「不行!」

孩子:「如果不能帶的話我就不去!」

媽媽:「幼兒園是不准帶玩具的。

孩子:「不能帶車我就不去!」

媽媽:「那只有今天能帶哦!」

就這樣,孩子帶著迷你車去了幼兒園。

但幼兒園別的孩子都沒有帶玩具,因為那是幼兒園的規矩。

小朋友們因為想要玩具,爭吵了起來。

第二天,得到甜頭的孩子又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因為媽媽曾經允許過。

於是,這位媽媽就一直被孩子牽著鼻子跑。

孩子正是因為知道,如果自己說「不去幼兒園」媽媽會很頭疼,所以才這麼說。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能與孩子討價還價。

你要說:「那媽媽一個人去了哦!」那麼,孩子會把車子丟下,「啊!等等我!」馬上追上來。

▉ 讓孩子在家接電話

作為學員的老師,我有時會給家長打電話。

有一次,一個2歲的孩子接了電話就說:「啊……嗚……麻麻……」對著話筒說著一些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的話。

這家的孩子無法好好應對電話,家長也並沒教導他不可以把電話當做玩具一樣觸碰。

然後,遠處傳來微弱的聲音,只聽孩子的媽媽問:「小竹,是誰打來的電話呀?」聲音里還夾雜著洗碗碟時發出的磕碰聲。

等了45秒左右,才終於聽到話筒里傳來「請問您是哪位」的回話。

會特地跟兩歲孩子通電話的,也就只有爺爺奶奶了吧。

家長或許會認為:「孩子好可愛,接電話的人應該也很開心,所以一定不會介意的。

」但絕大多數的人打電話時,聽到陌生的兩歲小孩的聲音,也不會覺得可愛。

不僅如此,作為等待的一方,反而會焦急地想說:「快點讓家長接電話!」

和年齡關聯不大,如果接電話的是5歲的孩子,也是同樣。

「您好。

這裡是田中家。

請問您是哪位……那我讓媽媽來接電話。

」—如果孩子無法做到這樣應對,就不該讓孩子接電話。

我還聽到過不客氣的高中生,一開始就用生氣的口吻接電話:「喂,你誰呀?」打電話的人明明什麼錯事也沒做,突然遇到這種口氣,一定會很不愉快。

真的很想對這樣的家庭說:「如果那麼不想接電話,就設個語音留言吧。

電話也是與社會的接觸點,要培養好孩子正確應對電話的方法。

媽媽容易犯錯的學習輔導方式

▉ 入學後,態度大轉變

在孩子入學後,很多媽媽的態度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幼兒園時期看到空的便當盒,媽媽會表揚孩子道:「哇,飯都吃完了,真了不起!」孩子上小學後,由於不能總是電話確認孩子是否把學校的午餐都吃完,所以也無法表揚孩子。

像吃飯這一類可以表揚的元素,在小學後會自動消失。

孩子雖然和朋友和睦相處了一天,媽媽也不會開心,反而會不放心地叮囑:「學校是用來學習的地方,不要光想著和朋友一起玩,一寸光陰一寸金哦,快點學習吧。

媽媽的這些變化,會讓孩子感到害怕。

就算孩子成為了小學生,媽媽也不要一下子切換到「重視學業」的教育模式中。

首先,請表揚孩子上學的行為,對他們回家表示喜悅。

請回想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的情形,和父母分開的時候,他即使很傷心但還是努力離開了父母,幾小時後來接他,他會特別想念地撲進你的懷裡。

孩子去上小學時,也是一樣緊張而努力的。

所以他放學的時候,就不要這樣著急催他們:「有作業嗎?記得要快點做掉啊!」

▉ 總想著放養孩子

現今已經沒有「放養教育」了,因為競爭激烈,放任教育降低了孩子的學習能力。

教學內容的難度也增加了,跟不上學習進度的孩子越來越多。

在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教育的節奏還沒有現在這麼緊張,而今,在入學時還不會寫自己名字的孩子已經屈指可數了。

不會讀寫的孩子,入學時就已經落在了後位。

「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到處遊山玩水。

就算不會讀寫,上了學校也會有人教。

」爺爺說的那些都已經落伍,媽媽可不能盲從。

義務教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因此老師會以所有學生都不識字的前提,來開始第一學年的課程。

但事實上,班上絕大多數的孩子在入學前或多或少都有了些基礎,而班主任會配合大多數的學生來決定授課的進度。

入學時完全不會讀寫的孩子,會越來越跟不上進度。

數學課尤其是重點。

【一年級學生】3年前,9+3、13-4,已經是最難的題目了。

現在25+30、78-30這樣兩位數的加減已經是一年級的學習要求了。

【二年級學生】升、毫升等計算的單位會在二年級學習。

分數也是二年級的學習內容。

【三年級學生】學習小數。

數學是進階式的學科,如果沒有掌握低年級知識,後面就無法進步,而且會引發滾雪球的惡劣效應,到最後成績會一落千丈、不可收拾。

事情就看你怎麼想。

孩子一入小學,就被放進了一個以非常恐怖的進度教授知識的應試環境裡,請看清楚事實,如果不在家中事先教授基礎的知識,孩子去學校就可能跟不上大家的進度。

▉ 以為「成績不好」不會影響「人格成長」

孩子一旦開始上學,早晨8點就要到學校,到下午兩三點放學之前會一直待在學校。

除了睡覺的時間,比在家待的時間還要長。

學校是做什麼的地方呢?我小時候常被年長的孩子問:「去學校幹什麼呢?」我會滿臉笑容地馬上回答:「是去學習的!」「去玩」「去交朋友」這樣的答案我是想也想不到的。

是的,除了學習,學校的確也是孩子學習社會性、結交朋友的地方,但學校最主要的工作,還是賦予孩子們學習的能力,孩子是為了學習才來學校的。

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什麼都不做,進了學校就會愁眉苦臉。

沒有學習最低限度的讀寫、算數就入學,孩子每天在學校就會度日如年,陷入「不懂老師在講些什麼」的狀態。

接著,孩子會把「學校一點也不好玩」這個感想與學校聯繫起來,無法適應快速成長的校園生活,會對孩子的人格成長造成很大的影響。

聽不懂上課內容→學校沒有意思→不想去學校。

如果不想讓孩子體驗這樣的感覺,家長要從孩子的幼兒時期做起。

▉ 邊讀故事邊打岔

媽媽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不要做這樣的事情:

「三隻小豬。

有一個地方住著三隻小豬。

第一隻……」

孩子正全神貫注地聽。

那時,媽媽就會非常掃興地問:「這個木房子是什麼顏色的呀?」

孩子:「棕色。

媽媽:「那棕色用英語怎麼說呢?」

孩子:「嗯……pink……」

媽媽:「是brown吧,我不是教過你好多次了嗎?」

最後故事讀完了,媽媽還問孩子感受,「怎麼樣?有意思嗎?」由於聽繪本會被測試,還會被問感想,孩子自此可能會慢慢開始討厭繪本。

▉ 表揚畫畫,貶低寫字

「媽媽日」去學校,能看到教室後面貼著很多「媽媽的臉」。

有的畫得好像妖怪,有的頭髮只有兩三根,有的像佛像,有的則像幽靈,還有的媽媽被畫得門牙外露、嘴唇像明太子魚那樣赤紅、眼皮藍藍的。

但來接孩子的媽媽並不是長成這些樣子的,孩子只是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誇大描繪了出來而已。

在畫家人的時候,孩子通常會把媽媽畫得很大,因為媽媽很囉嗦、很強勢。

1980年代流行過的濃重眼影,有的媽媽會一直用,在她的孩子的畫里,媽媽的眼皮上就塗著好像被人打過一樣的藍色,而腮紅濃重的媽媽也會被孩子畫成古代的濃妝女子。

孩子把這一類與實體相差甚遠的畫帶回家裡,通常媽媽會高興地說:「畫得真好呀!媽媽很高興!」很少有媽媽會生氣地說:「怎麼頭髮畫成這樣呀?快重畫!」

很多媽媽都喜歡錶揚孩子的畫,卻貶低孩子的字。

一般畫得不好,媽媽不會要求孩子重新畫,但字寫得不好,媽媽卻會讓孩子重寫。

因此孩子會喜歡畫畫,討厭寫字,因為他覺得寫字是「痛苦的學習」。

寫字其實也是一件快樂的活動,所以,當孩子字寫得不好,媽媽請不要生氣!

▉ 用紅筆修正錯字

有個孩子寫了10個「天」,其中9個「天」都出了頭,因為他見過「夫」這個字,以為「天」也可以這樣。

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麼處理呢?

大多數媽媽會用紅筆把錯誤的9個「天」的凸出部分改正,然後提醒孩子:「這個字和『夫』不同,不要露個頭出來,我教你幾次才學得會呀!」於是,孩子的學習慾望一下子就降低了,開始討厭寫字練習。

沒有孩子喜歡被指責後再努力的。

正確的應對方式應該是,用色彩鮮艷的螢光筆把正確的那個「天」漂亮地標註起來。

在不畫到其他字的前提下,把正確的字圈起來,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注意到錯誤,會在畫上漂亮圈圈的文字邊,努力寫上新的字。

孩子寫的字歪歪扭扭不漂亮,好像鬼畫符。

可是,為什麼把媽媽畫成妖怪不會受到責罵,但寫丑了字就會呢?而且,孩子的字之所以會不好看,是因為大腦的指令沒有和手指的微神經和肌肉聯動起來,也就是沒有培養起「神經肌肉協調性」。

如果被身邊的人提醒:「這裡應該這麼寫!」他心中就會大叫:「我知道,但手就是不聽話嘛!」如果反覆練習正確的字形,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寫的字會日漸端正。

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內容來自網絡,因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天個嚕啦,三四歲的寶寶竟也會說謊了!

說謊不在是大人的專利,家裡有三-六歲的小孩都應該有經歷過什麼是「小小年紀也會撒謊」嗚嗚……!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接觸面的拓廣,「說謊」這種能力也在增長。所以寶寶一般都會有說謊的行為,但今天要告訴...

讓8000萬媽媽羨慕的德國森林教育,你不好奇嗎?

德國的父母非常重視森林保護,精心對待森林裡的一草一木,同時他們也把森林當作修身養性,躲避繁雜人世的天堂,甚至在德國的教育領域,森林也貫穿著養兒育女的整個過程……很多德國家庭都會讓孩子從小接觸森林。

做個高明的「騙子」!

都說優秀的家長和老師是高明的「騙子」。的確,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我深有體會。我一直跟我的家長們說:我們平時要放大孩子的優點、長處和潛力,縮小孩子的缺點、不足和問題。有些家長很聰明,他曾反問我說,那...

幼兒園老師說,吃飯千萬不要講條件

牛牛媽媽:你好。今天早上牛牛又哭了,你說牛牛非得買玩具火車,哭了兩個小時,還不肯上幼兒園,但是牛牛說,是您說如果他能趕緊吃飯,就給她買小火車。我理解您的做法,很多媽媽都和你一樣,不懂得該讓孩子如...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逆反心理

曉冬今年12歲,在學校里是出了名的調皮鬼,而且經常不聽父母的安排,只要是曉冬覺得不喜歡的事情,他絕對不會做,父母根本沒辦法改變他。更嚴重的是曉冬的脾氣非常壞,只要父母對他稍有批評,他就絕食抗議,...

聊爸:幼兒園到底要教孩子什麼呢?

【聊爸-詹晶明】一次去參加一個省級幼兒園園長的教學研討會,與大家一起探討關於幼兒教育的問題,我聽到一個故事……一個四歲多的小男孩,卻轉三個幼兒園,都因為孩子性格孤僻,暴躁,有時還伴有嚴重的衝突性...

孩子,我為什麼不叫你寶貝?

1那天和閨蜜們聚會,閨蜜說起自己老公是媽寶男,結婚前買不買房子,聽老媽的;去三亞還是韓國蜜月,聽老媽的;現在有了孩子,孩子今天上不上幼兒園,也聽老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