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是孩子的權利,父母面對孩子的錯誤不要著急上火,先冷靜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你生的是個孩子而不是天使,所以請接受他會在錯誤中不斷成長。
每個父母都會經歷孩子從天使般的三、四歲到討人嫌的七、八歲,露風的換牙期加上剛上小學的認知拓展,這個時間段的孩子就像自帶破壞力的小怪獸,人稱「熊孩子」。
我家翰寶正處此階段,我經常被他的行為搞得內心很「抓狂」,總是用姐姐的話提醒自己「親生的親生的」先把火壓下來,然後再冷靜想對策。
這像是孩子用我們稱之為「錯誤」的行為考驗著我的智商。
我也在他的行為中發現了自己做母親的樂趣,「與人斗其樂無窮」的境界。
對於孩子犯錯,我想重新定義,姑且稱它「暫時需要改善的行為」,將它視為一定會被換掉的乳牙,我不會認為它是涉及到孩子本性而焦慮了。
結合實際經驗總結出以下想法:
1.沒有孩子不犯錯。
人為什麼要學習?連孔子都說:人非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也。
曾子也曰:吾日三省吾生。
在學習中成長的孩子,犯的不是錯,那是愛迪生的試驗過程,沒有那一萬次的試驗,就沒有照亮世界的燈光。
2.孩子犯的是父母的錯。
可預防的嚴重錯誤必須要家長像預防針一樣注入孩子的早期的教育,比如生活中水、電、火的安全使用、交通安全規則,大到對生命的尊重,將結果以視覺化的方式告訴孩子,這些成本高昂的錯絕對不能犯。
如果我們將一個孩子的某些極端行為稱之為錯誤的話,那他一定經歷了我們所不了解的事情。
比如將弟弟溺死在洗澡盆的姐姐,縱火燒死父母的8歲男孩,其根源一定在父母忽視了孩子內心,在孩子無法自我解釋的時侯或者稱之為心靈受傷時家長長期漠視或不關心,以至孩子被嫉妒和憤怒控制做出無可挽救的錯誤。
很多家長都有讓2、3歲孩子分享玩具的經歷,往往一個被迫與他人分享玩具的孩子到了別人家會去搶其它孩子的玩具,因為他沒有建立物品的歸屬和自主支配的概念。
往往上了幼兒園後,在集體生活中慢慢建立分享概念同時體驗到友誼即自然的利他與利己關係。
到了中班和大班以後孩子不但分享還會相互贈送玩具。
當年被迫分享玩具的哭鬧行為,搶他人玩具的行為錯在家長不懂孩子的成長規律。
3.孩子犯錯是成長的好機會。
自然懲罰孩子改得更快。
一年級孩子的父母很怕孩子被老師批評,幫助孩子檢查家庭作業、整理書包、催促孩子上學都很難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整理書包一項,我的做法是既不代勞也不檢查,我家翰寶被老師批評了三次,就再沒忘記帶書本文具。
不要立即指正,讓孩子體會、選擇解決修正行為。
出門總要帶些個人物品,翰寶一年級後我帶他出門都由他自己整理攜帶。
剛開始,他會裝滿一書包文具和玩具,我說:都要帶嗎?能背動嗎?我也有包所以不能幫你拿包,得到肯定回答就出門。
經過幾次沉重的旅行,他學會了選擇帶必要物品出門。
有一次出門翰寶忘記帶水,渴了一路,下次出門他自己主動把水瓶灌滿帶上,還說「上次把我渴的"。
用思考解決方法代替指責批評。
有一次翰寶沒寫完作業被老師罰寫,到十點鐘時還有大部分沒寫完,他很怕向我求助。
我建議他自己與老師溝通解決,他寫信向老師請求允許他分三天完成罰寫的作業,並保證不再犯相同錯誤,我拍照發微信給老師,得到老師的同意,從那以後,沒完成作業的事再沒發生。
對於安全問題、品行問題家長有必要及時提醒指正,對於生活習慣,有時給孩子犯錯與改正的機會比直升機式的提醒反而更容易讓孩子學會反思,為自已的行為負責,成長更快。
(圖文均為作者原創,感謝指正)
視頻:孩子偷拿了超市的巧克力,他的爸爸是這樣做的,真的好贊
遇到孩子偷拿東西你會怎麼解決呢?看看這位外國老爸怎麼做近日,一段國外孩子偷拿了超市的巧克力的視頻在網絡上引起網友關注,外國老爸的做法讓網友稱呼:「真的好贊,言傳身教說的一點都沒錯。」視頻:(關注...
值得收藏的初中生家庭教育寶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懲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一種教育手段,在必要是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學會遵守規範,但父母所有的懲罰行為都要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之下,父母要允許孩子們擁有自...
放開你的手,小心孩子越怕越錯
如果不想讓你的孩子越犯錯越害怕,越害怕越犯錯,就請放開你的手。●● ●橙子吵著要和男朋友分手,原因說起來好笑,因為對方打破了幾個碗。「這麼大的人了,居然還犯這種錯誤。世界上怎麼會有他這麼笨的人。...
孩子一錯再錯,原來竟有80%的父母都用錯了批評的方式!
走在超市門口,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吵著媽媽要玩,門口的遊樂機,媽媽看了自己手中提的大袋子,無奈的說道:「之前不是玩過了嗎?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快回家!你再不走,我自己就走了啊」,於是媽媽就轉了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