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那麼聽話,回家卻像變了個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信不少家長面對放假在家的「熊孩子」都有一個想不通的疑惑:

孩子在幼兒園明明很乖巧聽話,怎麼一回家就判若兩人了呢?這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沒放假之前,總感覺一日如三秋,盼望能早點見到放學的孩子,多陪陪他;可真放假了,沒多久就受不了這個「混世小魔王」了,恨不得立馬可以把他送到幼兒園……

原因無他,平時在幼兒園,寶爸寶媽在學校見到的孩子是這樣的:


可是,每到周末,爸媽見到的孩子,是這樣的:


曾經,有不少的家長去幼兒園「取經」。

「老師,你是用什麼辦法讓孩子在學校里那麼聽話的?我們在家裡誰也管不住他....."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在家在園「兩面派」的現象呢,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

為什麼孩子會「判若兩人」?

1.幼兒園有一套系統規章制度,並嚴格執行。

大家都知道,幼兒園有一套嚴格的規章制度,幾點上學,幾點進餐,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都寫的清清楚楚,幼兒園老師也會按照時間表進行活動安排。

可是在家裡,沒有規章制度,即便有制度,獎懲措施也不到位,孩子很難養成好習慣。



2.父母過度的保護導致孩子「懶散無規矩」。

雖然說,孩子與父母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要實行「民主」教育,但是,作為父母,該有的威嚴還是要有的。

孩子在園一天,凡事都要盡力自己去做,任何活動都要遵守規矩,然而回家後就像放羊了一樣,能懶就懶,能鬧就鬧,什麼規矩都忘到九霄雲外了。

這是因為家庭對孩子的規矩意識過於鬆懈,出於關愛包辦孩子的大小事,潛意識裡養成孩子懶散無規矩的行為習慣,也影響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



3.在幼兒園孩子有更強烈的表現欲。

在幼兒園,幼兒老師會不時表揚表現好孩子,這種替代性強化會讓其他的孩子同樣受到鼓舞。

為了得到表揚,其他孩子也會好好表現,可是在家裡,少了這樣的一個大環境,家長也沒有時間一直激勵孩子,孩子自然表現的有所差別了。

家長可以這樣做

面對孩子的這種在『幼兒園聽話,在家不聽話』的現象,家長到底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做到『表里如一』呢?

1.建立規章制度,並嚴格執行

建立適當的規章制度,這是重中之重。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根據幼兒園制定的作息時間和一日常規,家長也制定一套適合自己的規則,並堅決執行,千萬不要孩子一哭就心軟,這樣做也是為了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對孩子的習慣養成很有幫助。



2.認真梳理孩子家園的不同表現,尋求老師幫助

留心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的不同表現,這樣做的作用還真不小呢!

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究竟哪些方面表現不一樣,家長可以列一個清單,提交給老師,老師在以後的教育中可以有針對性的教育孩子,根據孩子的表現及時的調整教育策略。



3.給孩子更多動手的機會

因為平時對孩子過度保護,一味順從,所以他在家時才會一不順心就發脾氣。

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一下,哪些事情必須由他自己來做,哪些事情他要幫助媽媽完成,並告訴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

4.要有明確的獎懲制度

獎勵和懲罰,一樣都不能少。

生活中,家長們往往只注重了獎勵制度,對於懲罰,不是忽略了就是不忍心。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這樣的:孩子做的好,及時表揚;孩子表現的不好,適當小懲罰,孩子才會進步。



孩子「兩面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一直驕縱放任孩子,只有家園之間加強交流,共同協作,才能真正培養出一個由內而外都十分優秀的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終於知道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和家裡判若兩人了

為什麼孩子在家在園兩個樣?對於這個問題,網絡上的許多文章選擇「一言蔽之」,將孩子在家在園兩個樣的原因歸結於「幼兒園裡有規矩,家裡則沒有」。其實,這樣的解讀是片面的,導致孩子這種表現的原因實則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