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園長:幫助寶寶減少入園焦慮,寶媽可以這樣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個關於寶寶上幼兒園的段子:鄰居家的閨女第一天上幼兒園就被投訴了,原因是進園後看不到家長,班裡其他孩子哭得稀里嘩啦的,就她不哭,鎮定的坐在那裡看著老師一個一個的哄,好不容易大家平靜下來了,她一句:「爸爸媽媽不要你們了。
」馬上全班又哭成一片,老師總算哄好了,她又說一句:爸爸媽媽不會來接咱們了,全班再次哭成一片......這雖然個笑話,但是有入園焦慮的寶寶確實很多。
對於年幼的寶寶,上幼兒園是離開媽媽,邁入社會群體的第一步。
大部分的家長對於孩子入園也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比如擔心孩子分離哭泣、在幼兒園吃不好、不好好睡覺或者會受小朋友欺負等問題。
那麼作為家長,怎麼做才能儘量避免孩子的入園焦慮呢?
一、家長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很好的適應這個環境。
太多擔心或叮囑會讓孩子感覺有壓力,孩子就會缺乏自信。
就像我們成人一樣,遇到一件不是很大的事情,如果有人跟你反覆分析,我們也會感覺有壓力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好,孩子入園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要天天討論,更不要過多的擔憂。
相信孩子也能讓孩子感覺他自己能夠適應這個環境。
二、既然決定孩子入園了,全家就要都支持。
如果有不同意見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發生爭執,這樣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判斷力。
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也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對於孩子的環境適應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也有一定的影響。
三、給孩子做好物品的準備。
比如給孩子準備好方便穿脫的衣服,因為在幼兒園裡很多時候需要孩子自己脫衣服。
同時也要給孩子備上更換的衣服,方便弄髒時替換。
還可以準備適合的鞋子,方便孩子在室內活動,這些放在給孩子準備的一個書包里,就可以引發孩子去幼兒園的興趣,包括紙和筆,還有水杯等物品。
四、在幼兒園裡孩子要學會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在社區里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
帶孩子去廣場上看看有什麼樣的小朋友,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有一些緊張,這時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玩兒。
和孩子玩他感興趣的,而不是家長感興趣的。
如果孩子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就允許孩子做一個觀察者。
有的孩子屬於慢熱型,會通過觀察來感覺環境是否安全,如果他確認安全了就會去參與。
這時家長一定不要說教孩子,更不要評價說「你怎麼那麼膽小」「你怎麼不去玩」等等,這樣說只能增加孩子的壓力,他就更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了,也會影響孩子在幼兒園參加集體活動的積極性。
如果希望孩子去參加,家長可以說,媽媽想去玩你陪我好嗎?大部分孩子可能會跟家長一起去,因為孩子感覺有媽媽的陪伴是安全的。
活動結束後和孩子分享一下活動的過程,而不要關注於孩子他本身的行為,這樣孩子體驗到了活動的快樂就會積極參加活動了。
媽媽還可以在假日裡約年齡差不太多的孩子家庭一起去郊遊,和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打交道,讓孩子體驗不同的交往方式,這樣也會讓孩子變得積極樂觀。
家長也可以邀約小朋友到家裡來做客,讓孩子體驗如何接待小朋友、如何分享自己的玩具。
因為在家裡孩子會感覺到比較安全,會比較放鬆。
家長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觀察孩子如何與他人互動。
五、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孩子可以很好地照顧自己,也有良好的適應性。
其中包括:
1、在家給孩子養成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的習慣。
2、要讓孩子養成獨立睡眠的習慣。
從孩子的生理髮育上來看,三歲以後的孩子就可以分床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需要家長有一定時間的陪伴來過渡一下,不能突然的分開。
3、給孩子做好如廁練習,讓孩子知道怎麼沖水。
這時應該給孩子穿上帶有鬆緊帶的褲子方便孩子自己照顧自己,有必要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求助老師幫忙。
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強調孩子的衛生習慣,比如飯前便後洗手。
4、讓孩子學會自己整理物品。
這種習慣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重要的是堅持。
給予孩子在生活中體驗的機會,孩子去幼兒園之前,要培養孩子自己整理物品的習慣。
因為在幼兒園的生活,很多時候老師會要求孩子先整理玩具然後才能進入下一個環節的活動,讓孩子形成這樣的習慣也是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的一種表現。
六、幫孩子建構良好的心理準備。
1、當確定孩子去哪所幼兒園的時候,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熟悉一下新區的幼兒園的環境,讓孩子有個基本的了解。
在參觀幼兒園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對這個環境感興趣,還可以和孩子分享她看到幼兒園的感覺,讓孩子感覺這個環境是安全的。
2、學會接納孩子的感受,不評價孩子的行為。
接納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當孩子和我們說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專注的聽,不用評價。
我們經常使用「是嗎!
哦,是這樣,噢,媽媽知道了」這樣的話會讓孩子感覺比較安全,或者是感受到我們在接納和理解孩子。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中是需要有一個傾聽者的,而不需要建議和評判,因為孩子當時面臨的情況我們是不了解的,所以我們也不要以成人的思維去判斷孩子所處的環境和他內心深處的感受。
3、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很多孩子表現得膽小內向,只是個性特徵,他們可能是慢熱型,等他觀察以後覺得環境安全了,才可能積極地參與到一個環境裡去。
所以我們不要給孩子貼任何標籤,不論我們認為是負面的或是正面的。
六、家長在送孩子的路上不要一直囑咐孩子「你要聽話,不能哭,如果哭老師就不喜歡你了,要好好吃飯」等等,這樣說會讓孩子感覺幼兒園比較可怕,他可能很難去適應這個環境,所以家長在送孩子路上可以說點讓孩子有興趣的事情。
把孩子送到老師手裡,和孩子再見以後,儘可能的快速離開。
因為孩子看到家長在場的時候就會哭鬧。
即便孩子哭鬧家長也要離開,因為有時候,家長待的時間越長,孩子哭得越凶,因為孩子期待他哭的時候你能把他帶回去,這樣的話就會延長了孩子焦慮和哭鬧的時間,把接下來的事情交給老師,相信老師能處理好。
家長如果不放心,可以及時和老師進行一些溝通,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一些情況。
七、家長一定要準時去接孩子,避免孩子在幼兒園等待的時間太長,因為孩子剛入園還是希望儘快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要理解孩子這樣的心情,儘可能的準時去接孩子。
在接孩子時,家長要表現的非常平常,尤其不要問:「你在幼兒園哭沒哭,有沒有聽老師的話,吃沒吃飽」,接送表現平常,能讓孩子感覺到她去幼兒園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要給孩子額外增加壓力。
八、關注孩子的安全教育,告訴她不安全的地方、有危險的地方是不能去的,比如廚房。
還要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不能摸,哪些可以摸。
孩子入園後比較常見的問題是孩子經常會找藉口不去幼兒園。
作為家長應該理解,但是必須要堅持下來。
不能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比如孩子說:「我去幼兒園,得給我買好吃的!」家長如果為了送孩子去幼兒園,就給他買了好吃的,這種行為叫條件交換。
家長要明確幼兒園是必須要去的,如果孩子說不去,家長就不送,這樣只會延長孩子焦慮的時間,同時讓孩子覺得很多事情可以不用堅持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避免經常跟孩子說;「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或者你不聽話就告訴老師」等等。
這樣的說法會影響孩子去幼兒園的積極性,讓孩子覺得幼兒園這個地方不那麼好玩兒。
另一個在幼兒園的常見問題是要客觀的看待孩子們之間的爭執,因為這也是孩子們交往的一種方式。
在幼兒園裡可能會發生小朋友被別人打了的情況,其實可能不是孩子有意的打人或是打架,這可能是孩子交往過程中不恰當的一種方式。
這種方式和孩子的年齡段有關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交往過程中,由於他們肢體語言比口頭語言發展的要快,可能採取的肢體語言動作要大於口頭語言的動作,有時候就表現為推嚷,但這並不是打架!如果孩子和我們說了這樣的情況,家長不要說:"他打你了是吧?」可以換一種說法「他想和你一起玩兒是嗎?」等等,用有利於孩子發展的語言來描述孩子們之間的交往方式,有利於孩子建構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與他人交往的方式。
總之,孩子入園是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孩子第一次獨立面對一個小社會。
生活中的每一份經歷都會存儲在生命的歷程里,積極的體驗會增加孩子的自信,為他今後的人生做好充分的準備。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感謝父母,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也會感謝父母在他成長過程中給予的有效陪伴。
和其他學習型家長一起關注公號:兒童思考力台灣
↓↓↓
如何讓寶寶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幼兒剛入園,難免有入園焦慮。一起來看看送孩子入園前爸媽應做的工作,巧治寶寶入園後「情緒病」,讓孩子更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學前兒童在幼兒園中表現出諸如哭鬧、不參與遊戲等社會退縮行為的根源在於內心的害...
教育是細水長流,不是一蹴而就
昨天上課是教小朋友們對數數的運用,有幾個小朋友五以內的點數還不太熟練,跟家長溝通了,第二天,早上,就有家長就來匯報,昨天狠抓小朋友數數,晚上睡覺還在數著1,2,3,4……對此,我只好笑笑,我也只...
孩子調皮、膽小,不合群?怎樣讓幼兒園老師喜歡上你家孩子呢?
孩子在幼兒園膽小不合群,不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融入不到集體的生活中,這讓父母傷透了腦筋。家長既擔心又著急,其實在幼兒園孩子不合群的現象也較為普遍。
開學季,寶寶入園!家長們要準備這些啦
9月初,是開學的日子。尤其是要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他們將進入一個全新的、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那麼,家長們該幫助他們做好哪些準備呢?幼兒園報名時間:2017年8月28日-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