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把矛頭指向父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青少年心理諮詢導語:
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在對子女的教育中,父母多用盡心血,渴望與孩子靠近,也渴望能夠用自己最大的資源為孩子保駕護航。
然而,教育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讓人省心的事情,尤其是對待青春期的孩子,怎麼管教好像都「不得其法」:
管得多,孩子嫌煩,躲著你;管得少,又嫌不關心、不在乎、忽視了TA。
甚至有些時候,一點小事,青春期的孩子就耿耿於懷,把矛頭指向父母,怎麼都過不去,讓父母很是頭疼。
那麼,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把憤怒矛頭指向父母呢?
案例:
多多今年九月將升入初中,因成績不錯,考上了本地一所排名靠前的初中。
爸媽在開心之餘,也感到煩惱:多多進入叛逆期了!
小學的多多是個聽話、乖巧的孩子,成績優秀,當然這也是媽媽用心付出的成果。
小學時多多的生活作息都是媽媽在安排,比如:
假期不能睡太晚,10點前睡覺;早上不能賴床,最晚8點要起床學習;不能多玩手機、多看電視,以免影響視力;學習結束,才能安排玩的時間......
以往多多很配合,但這個假期,媽媽發現「搞不定」多多了。
本來媽媽希望多多能提前熟悉一些初一的知識,這樣進入初中後會更輕鬆一些,也能確保跟得上節奏。
但多多卻很抗拒媽媽的安排,鬧著多出去玩、多睡會覺。
當媽媽提醒、催促多多看一看書、學習一下,多多反應很激烈,怒吼,甚至鎖上房門抗議。
這讓媽媽很困擾,不知道怎樣跟多多相處了。
廣州青少年心理諮詢解析:
進入初中後,大部分孩子正處於第二反抗期,也開始有些逆反心理。
這時的孩子由於生理、心理上開始萌生「成人感」,有「我不是小孩,已經是個成人」的感覺,因此希望獲得與成年人相當的地位和決策權,反對從屬地位,更反對權威式的管控、干涉。
也就是說,孩子對自己的發展認識超前,他們只認識到自己已具有成人意識,但沒有認識到自己還不具備成熟的心理條件。
而且,在反應上也比較情緒化。
此時,很多代表權威的人物或事物,都是他們反對的目標,例如,老師、家長、學校等。
這時,他們想爭奪的是權力——表達自己的權力,並不是意味著老師、家長、學校本身就是錯誤的。
另一方面,許多父母並沒意識到青少年的這一變化。
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的發展認識滯後了,他們忽視了子女漸漸成人這一不可否認的發展事實,仍然按照既往的方式管教他們。
結果就很容易會發生激烈的親子衝突。
父母自然會感覺孩子「失控」了,變得不服管教了,認為孩子變壞了,不聽話了。
面對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表現,父母需要客觀認識這一變化,龍應台曾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在這個時期,父母更需要鎮定、冷靜。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不能再把他們當小孩看待,而要用辯證的眼光,既看到他們尚未成熟、依賴的一面,又看到他們成熟、獨立的一面,理解和滿足他們嚮往獨立、渴望成熟的心理需求,把他們當成「小大人」,不再把他們當做依賴和受自己支配的對象。
在管教中變指揮為引導,讓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事,為實踐與體驗成人感創造條件。
由於第二反抗期主要是指向父母或老師,即使父母、老師再小心翼翼,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孩子「進攻」的對象。
父母要認清這一事實,也需明白這是孩子發展不可缺少的一段體驗。
畢竟孩子在將來也會碰到很多自己不欣賞、不贊成的人,但又必須與他們共事,這些人可能是上司、同事,或下署,也可能是政府管理者,也會遇到自己不喜歡、不認可的事務,但又必須去做好,
比如,工作中的部分任務、社會的部分責任,等等。
孩子必須學會:是與之決裂、抗爭,還是妥協、接受。
抗爭,值不值得?妥協,安不安心?
這就需要孩子在成長的過長中不斷探索,自己找出一條路來。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多一些寬容(但不是縱容、溺愛),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正面形象,以免失去孩子對自己的尊敬;適當的時候採用冷處理,避免加劇矛盾,刺激子女反抗期情緒。
若因孩子早期成長經歷,導致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過於叛逆,已影響了孩子正常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或性格、情緒出現問題,可以及時求助專業青少年心理諮詢的幫助,進行專業的評估、分析與指導。
孩子第三個叛逆期——火星撞地球,家長們都深有體會了嗎?
編者按:在前兩期的內容中,我們已經講述了關於孩子三個叛逆時期中,前兩個階段的一些表現,以及父母在面對孩子這種叛逆時候該如何應對的問題。本期內容繼續跟大家分享,孩子第三個叛逆期表現出來的相關特點及...
叛逆期該怎麼拯救你 父母頭痛 ――孩子叛逆期 三步解決
反抗心理是青少年兒童普遍存在的一種心裡特徵,它表現為對一切外在的強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一.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現為獨立自主意識受阻而抗爭他們滋生著強烈的獨立自主的心理需求,...
如何和孩子們溝通,才有效?
走進心理諮詢中心的10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們,無例外都是訴說伴侶的種種不是;訴說孩子的種種不是,覺得孩子「不可救藥」了,充滿了焦慮與絕望。同時,渴望我成為一個「救世主」,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讓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