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厭食的孩子,背後都有個愛逼飯的家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孩子厭食了,首先得問問自己,有逼孩子吃飯嗎?

前兩天去一個朋友家,剛好看到她家給孩子餵飯的情景。

3歲男孩,媽媽飯做好了,他在旁邊玩玩具,媽媽叫幾聲沒應就直接把玩具搶走,把孩子抱到餐椅上,但是孩子死命掙脫大聲哭喊,這時爺爺拿著一根細長的棍子(看樣子經常用),在桌子上拍打:「不吃飯就打你pp」!

孩子看起來妥協了,說要看電視吃,於是給他放了動畫片,坐在客廳里,媽媽開始餵飯。

不時聽孩子說「我不吃青菜」、「不吃胡蘿蔔」、「不吃肉」……剛開始媽媽還說好好,你看都挑出來了,再後來火了「不吃也得吃」「不吃媽媽就讓爺爺拿棍子揍你」,孩子一臉委屈嘴巴一癟哇哇大哭起來,媽媽於是又哄「再吃幾口等下帶你去買汽車」……

終於又吃了幾口,孩子開始滿屋子跑,媽媽邊追邊喊:「怎麼就吃這麼一點,再吃一口,就一口,不然不給你買汽車了,等下出去玩不帶你了」,孩子應付性又吃幾口,最後終於不餵了,媽媽邊收碗邊抱怨,家裡的人你一句我一句,都在討論孩子不吃飯吧啦吧啦。

朋友說:你都看到了,每天靠哄靠逼才吃進去幾口,否則一點都不吃。

我說:你只要不逼他,他就能好好吃飯。

是的,請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個體看待,想想,誰喜歡自己每天被逼著做事情?

大多數父母,只要孩子不吃飯,從不分析下原因,只會用逼,好像逼著吃,是她們唯一能想到的,讓孩子多吃幾口飯的方式。

「吃完就帶你去遊樂場」、

「再吃一口等下就可以吃冰淇淋」、

「再不吃媽媽不要你了」、

「不吃完等下就被警察叔叔帶走」

……

說的是你嗎?

末了,還聽朋友在和家人商量由誰去餵飯,因為這事太累,大家得分攤下,今天你哄,明天他哄,你看,吃飯本來是多麼自然而然的事,卻成了家裡一件艱巨的任務,「哄餵」「逼餵」成了日常帶娃中必要的一步。

逼著餵飯,表面上看是能多吃一點,但絕非長久之計,相反,還會有很多「隱患」!

  • 一、忽視了不愛吃飯的本質

還記得嬰兒期的寶寶,扭頭張嘴哇哇哭喊要喝奶的情景嗎,那時候寶寶不會說話,但會用哭來告訴大人自己餓了,餓了就要吃這是人與生俱來的需求,大人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有需求時給予合適的食物。

人的大腦有個食慾中驅,它會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要吃,什麼時候吃飽了。

所以吃飯是本能,是不需要教的。

怎麼長大了反而需要外力去告訴他吃和不吃,難道長大了,大腦食慾中驅就不工作了嗎?

沒有人生來就「不愛吃飯」,如果孩子確實「不知道餓」、「完全沒食慾」,那麼,很可能是有別的原因,比如消化不良,比如缺乏消化酶,比如缺鋅。

如果孩子消化不良了,上一頓飯都沒有消化完,胃還在努力消化中呢,大腦沒有收到胃排空的反饋,就不會發出「餓了」的指令,孩子自然就沒有食慾;這種情況強行喂,只會加重消化不良。

孩子也可能是因為缺鋅,鋅參加唾液蛋白構成,鋅缺乏可導致味覺遲鈍,也就是吃什麼都沒有味道。

人之所以看到美食流口水,想到某種美食就覺得餓,就是因為有過美好的體驗,大腦記住了這種愉悅的感覺,就會想要再次獲取。

而缺鋅讓孩子對食物沒有印象,大腦缺乏刺激,沒有主動獲取的動力。

鋅還是體內多種酶的組成成分,缺乏導致代謝減慢,消化減慢,更是難有餓的感覺。

這些都不是「逼」和「哄」就能解決的。

如果只用逼的方式餵飯,忽略了其他可能因素,就會加劇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身體受到更大的傷害。

  • 二、降低「主動做事」的能力

「吃」本就是人的基本需求,對小寶寶來說,拿勺子,用勺子舀飯,再把勺子送去嘴裡,再到咀嚼,這些是需要慢慢學習並在大人引導下逐步掌握的能力,但是餓了就要吃則是本能,是不需要藉助外力的基本生存能力。

如果大人長期逼迫孩子吃飯,讓孩子沒有機會表現自己「本來就會做的事」,反而忘了這項能力,時間長了會覺得「我吃飯是大人的事」、「我不吃飯,大人自然會想辦法」、「我可以用吃飯來交換我想要的東西」……

這種心理依賴蔓延到其他事物上,「主動做事」的能力就下降了。

有一次,在親戚家,看到一個4歲孩子拿著一盒彈珠在玩,突然盒子打翻了,彈珠散落到處跑,那個小孩就哇哇大哭去找媽媽,我問他彈珠掉了怎麼不撿起來,他說要找媽媽,媽媽撿,只見媽媽出來後邊哄孩子邊去撿,並沒有跟他說「要自己去撿」,媽媽走後孩子再次把彈珠灑落,再哭著找媽媽時,媽媽不在,小孩也就不管去玩別的了。

後來吃飯時,看到同樣逼餵哄餵的情景上演時,我便明白了。

大人不餵飯,他就不吃;大人不用玩具哄餵就拒食;演變成大人不管,我就不做,大人沒有教,我就不自己學。

  • 三、心理暗示,「假厭食」變成「真厭食」

以前看過心理專家討論過一種現象叫:心因性的軀體化事件。

意思如果一個人長期對自己有某種心理暗示,身體也會真的朝那方面發展。

聽過一個案例:一個中學女生藉口自己肚子痛不去上體育課,多次得逞後發展成真實的腹痛,去醫院檢查卻沒有任何病理異常;很多節食減肥的女生,總是提醒自己不愛吃不能吃,最後發展成「神經性厭食」,這種心理學認為心因性的軀體化事件是真實存在並且極有可能發生的。

當一個孩子長期被貼上「不愛吃飯」「挑食厭食」的標籤,他也很可能心裡默認自己就是個天生不愛吃飯的人,尤其家長在飯桌上的不斷數落和負面情緒,更是在不斷讓孩子有心理暗示:我就是個吃飯有問題的人。

也許孩子一開始只是沒有很好的被引導才變得不愛吃飯,時間長了卻有可能變成真正的厭食。

而且大人的負面情緒傳染給孩子,孩子的大腦會對二者建立起自然的關聯:「吃飯,就是不高興」,試想誰會願意去面對不高興的事呢,當然是避之不及了。

那麼,對面一個不愛吃飯的孩子,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 首先,改掉一切壞毛病,把吃飯的主動權讓給孩子

這個壞毛病包括大量吃零食、喝甜飲料、餐次太多、隨時隨地餵、吃東西沒規律、逼餵哄餵看電視餵等等。

如果從嬰兒期就能養成好習慣,定時定點吃飯,大人負責準備豐富的食物,孩子自己決定吃多少,給予孩子充分的主動權,不把大人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把它當成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那麼孩子很可能一直保持餓了自然找食物吃的狀態,也就沒有後來的餵飯難的問題了。

對已經每天都需要逼著餵飯的家庭,想要改變,也必須停止「逼迫」,並幫助孩子改掉那些影響進餐的壞毛病,比如是否零食吃多了,想想大人自己,某天零食吃多了正餐還有胃口嗎?沒有胃口的情況下被人逼著吃,是什麼感覺?

停止逼迫是第一步,改變的過程也許並不順利,也許孩子真的一點都不吃,但你要相信,只要是正常人,排除疾病和藥物因素,都有吃飯的需求,短期內吃的少並不會怎麼樣,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能正常吃飯,停止逼迫,也許他的生物本能會讓他很快要求主動吃飯的。

  • 其次,別在孩子面前討論一切與吃飯相關的話題

不當面數落孩子,也不當著孩子面跟家裡其他成員討論孩子吃飯問題,如果要說,也只能是誇獎。

因為當人在吃飯的時候,消化系統也在努力工作中,而胃的消化跟人的情緒有很大的關聯,常說心情好就胃口大開,生悶氣就沒胃口,也說明了人的情緒和胃的消化能力是呈正相關的。

如果孩子在吃飯時,大人總是帶著負面情緒討論吃飯問題,孩子就會覺得特別有壓力,情緒會不好,自然消化會受影響。

身體在同一時間內能接納的東西有限,不論是吃的,還是話語,接受到了情緒和壓力,就接受不了太多吃的,因為情緒和壓力也需要去「消化」和「釋放」,就沒有太多能量去消化吃的,大人也是如此。

  • 再次,積極改善消化能力

如果孩子消化不良,或者缺鋅了,就真的有可能「不逼餵就一點不吃」,因為根本沒胃口啊。

所以這個過程要積極幫助孩子提高消化能力,還孩子一個好的胃口才能讓吃飯步入正軌。

具體方法我以前也總結不少,食療理療多種方法結合用,在公 重好回覆:「消化不良」查看。

有的寶媽會說不確定是否缺鋅怎麼辦,鋅吃太多怎麼辦,一個長期不愛吃飯的孩子,查都不用查(查了也不准),很多營養元素都缺,更別說缺鋅了(況且食慾差是缺鋅的主要症狀,其次就是缺鐵),身體發育靠的就是飲食營養,首先吃的就不夠,難道身體會自動產生?還有比直接什麼都不吃更糟糕的嗎?

  • 最後,強化關聯和參與其中

這算是兩個餵飯的小技巧吧。

你可以經常對孩子說:「吃了雞蛋能像白雪公主一樣漂亮」、「吃了牛肉能像小狗汪汪隊一樣聰明」、「吃了青菜能長的又高又壯」……這種類似的話,把孩子平時喜歡的事物與吃飯建立在一起,不斷強化和關聯,引起孩子的興趣,這種簡單的因果關係好懂易記,心理上建立關聯就會更願意去行動。

參與其中是指可以讓孩子參與輔食的選擇,食物的購買製作等,能讓孩子參與的都可以把選擇權交給孩子,比如你可以拿出要做的食物讓孩子自己選擇今天吃什麼,比如你告訴孩子今天要吃五種顏色的蔬菜,讓他自己去拼湊。

其實小孩的動手欲和參與欲是很強的,讓孩子參與進來能提高他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自然就會期待最終的成果。

人,越想得到一樣東西,就越不能抓的太緊,就像抓一把沙子,你握得越緊,沙子漏的越厲害,得有策略,張弛有度,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給孩子餵飯也是一樣,越是逼著吃,孩子越不吃,反而放開手,把主動權交給他,也許反而更願意吃。

作者:藍弧營養師,9年營養師職業生涯,專注科學餵養和寶寶日常疾病的營養輔助調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