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一起玩兒,爸爸媽媽如何避免孩子爭搶玩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玩具是學齡前孩子之間衝突的最主要的導火索。

一個拿著玩具,另一個想玩兒,於是就去拿,拿著玩具的不給,想玩的非得要,不給就搶,於是——衝突爆發了。

結果無非是:孩子哭,大人哄,娃吃虧的,爸媽心疼,娃得勝的,爸媽尷尬。

那麼,帶孩子在外面玩,有沒有什麼辦法避免或者減少孩子之間關於玩具的戰爭?

真心爸媽的經驗是,有的。

爸爸媽媽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建立起關於玩具的基本觀念,可以大幅度地減少孩子之間爭搶玩具的狀況,而且這些觀念,對於孩子日後的成長,也很重要。



1、教會孩子區分「我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

有的爸爸媽媽認為,這種情況,是「某某特別愛搶別人的玩具」。

真心爸媽倒不這麼認為,表現得愛搶玩具的孩子,很可能不是非得搶別人的東西,而是他還沒有建立「我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的概念,孩子越小,越是如此。

這個概念需要爸爸媽媽幫助建立,而且要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建立這樣的概念。

比如去超市,孩子要吃貨架上的東西,大人要堅定地告訴孩子:「超市的東西不屬於我們,要爸爸媽媽付了錢,你才能吃。

比如孩子玩媽媽的化妝品(這種情況好像經常發生),媽媽要告訴他:「這是媽媽的東西,你要動,得經過媽媽的同意。

比如去親朋好友家裡玩,孩子見別人家的某樣東西好玩,想自己帶走,大人也要堅決制止:「這是阿姨家的東西,不是咱們家的,你不可以帶走」。

大人經常和孩子這麼講,孩子慢慢就明白什麼是「我的東西」,什麼是「別人的東西」,「我的東西」屬於「我」,我可以處置,而「別人的東西」屬於別人,我無權動用。

如果大人在以上幾個典型場景中表現得很隨意,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就很可能到好幾歲,還建立不起這樣的概念。



2、教會孩子保護自己的東西

孩子其實從很小的時候起,就知道保護自己的東西,自己的帶出去的玩具不給別人玩,就是一個典型。

這很正常,也很健康。

爸爸媽媽無需為此感到尷尬,更不可以批評孩子:「你怎麼這麼小氣?」孩子小的時候知道保護玩具,上學之後,才會知道保護自己的書包、文具,避免它們被同學隨意取用甚至被拿去亂砸、亂扔。

爸爸媽媽甚至應該有意識地教會孩子保護自己的東西。

比如,比如出門前,孩子要帶某個玩具,大人可以告訴他:「咱們帶出去,你自己要拿好,等會兒再拿回來。

」在外面玩夠了要回家時,爸爸媽媽也可以提醒他:「我們帶好玩具,回家去咯。

在外面玩,遇到別的孩子想玩自己孩子的玩具時,大人可以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是你的,你想給他玩,就可以借他玩一會兒,你要是不想給他玩,就告訴他『我自己要玩兒』呢。

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懂得:自己的玩具,自己要照看好;給不給別人玩,是由自己決定;不給別人玩,也是很正常的,自己可以拒絕別人。

最要不得的是,爸爸媽媽在外面表現得很慷慨,不停地敦促孩子把玩具和別的小朋友分享,而回到家裡,又很氣憤,批評別家孩子:「見到別人的東西就想搶。

」這樣孩子會很混亂:我到底要不要保護自己的東西,我不想給別人玩時,可不可以拒絕呢?

3、讓孩子知道,搶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

知道不搶別人的東西,無論對小孩還是大人,都是很重要的教養。

而這些教養,需要爸爸媽媽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開始培養。

當孩子把別人的玩具拿過來就玩,甚至不管別人願不願意,搶過來就玩時,大人應該掌握原則,堅定地制止:「這是別人的玩具,不是你的,你要是想玩兒,得徵得別人的同意,不能不打招呼就拿,更不能硬搶哦。

」同時也告訴孩子:「你的玩具,別人要是想玩兒,也得徵得你的同意,也不能不打招呼就拿,也不能搶。

有的爸爸媽媽覺得,自家孩子搶別人的玩具,是有能力的表現,是膽子大、勇敢,甚至還有奇葩爸媽會鼓勵孩子:「搶,不給就打他!」

如果您想孩子小時候成為在外面口碑很差的「小霸王」,長大後成為混不講理、只要我高興就好的成人,那不妨就這麼教孩子。

但如果爸爸媽媽希望培養出一個懂道理、知進退的孩子,真心爸媽還是建議,您在孩子第一次搶別人玩具時,就制止他。

4、教孩子懂得「借(還)」、「交換」、「一起玩」

讓孩子會區分「我的東西」、「別人的東西」、教孩子知道保護自己的東西、讓孩子知道不搶別人的東西,那小朋友們在一起,是不是就得各玩各的,無法分享玩具了呢?

其實,建立起孩子這些基本概念之後,爸爸媽媽還需要再教會孩子分享的技術——借(還)、交換、一起玩。

如果孩子表現得想玩小朋友的玩具,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孩子,你想玩某某的玩具,可以和他商量借來玩,「你的玩具可以借我玩嗎?」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小朋友可以借給他,也可以不借給他,不借給他,他也不要不高興,因為那是別人的玩具,別人有權利決定借與不借。

教會了借,還要讓孩子明白,借是有期限的,「如果小朋友自己想玩兒了,我們得還給他」,不能自己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更不能回家或者帶到別處。

教會了借,也要同時教會還。

孩子借來的玩具,不想玩了,或者孩子想回家了、想到別處去玩了,都要讓孩子親手把玩具還回去,並跟人家說謝謝:「你的玩具還給你,謝謝你!」

「借」玩具與「還」玩具,看起來是小事,其實也是潛移默化的誠信教育,孩子會慢慢明白,借是承諾,還是守信,你每次都守信,別人才肯借給你。

除了借,還可以「交換」。

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孩子,你如果想玩別人的玩具,可以和別人商量,互相交換玩具來玩兒一會,誰不想玩了,再換回來。

真心爸媽在孩子小時候,常教孩子用這個法子,每次孩子都能和小朋友玩得很高興。

後來有了兩個孩子,兩個孩子為玩具發生爭執時,我們也教孩子用「交換」的技術,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互相商量:「咱倆換著玩好嗎?」

如果玩具是可以兩個人或多個人一起玩的,爸爸媽媽可以教給想玩別人玩具的孩子,「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兒嗎?」小孩子都是喜歡夥伴的,原本兩個不相識的孩子,一起玩上一會兒玩具,可能分手時已經成了朋友,會互相約著明天繼續玩兒呢。



孩子有了上面這些觀念,慢慢地就會很少和小朋友發生爭搶玩具的現象了。

但真心爸媽還是要額外提醒,要孩子之間建立起玩玩具的規則,有幾個舉動,大人一定不要做:

趁別人家孩子不注意,大人偷偷地把別人玩具拿過來,還一臉得意地對孩子說:「咱們悄悄玩兒一會兒」。

孩子搶別人玩具時,大人上去幫忙:「給我們玩兒會兒嘛!這孩子咋這麼摳門!「

孩子想玩別人玩具,大人跑去幫著商量:「你的玩具,能不能借阿姨家寶寶玩兒會?」

孩子之間爭搶玩具哭了鬧了,大人自己跑去斥責別人家孩子:「幹嘛跟我們搶玩具?!」

這些舉動,表面上讓自家孩子占了便宜,實際上卻是在破壞孩子之間公平、公正、誠信的規則,對自家孩子的發展,沒有半分好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