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懦弱被欺負,原因竟然在爸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兩天在我們的育兒群中,一些媽媽無比糾結地在討論一個問題:孩子被小朋友欺負了怎麼辦?場景大多是這樣的:和院兒里的小朋友一起玩,被搶了玩具,被推到了,被某個「喜歡欺負人」的孩子給打哭了,而自家孩子並不像媽媽期待的那樣,把玩具搶回來,或者自己打回去。

這讓媽媽們既心疼又憂慮:孩子會不會太膽小?會不會太懦弱?長大了會不會經常挨欺負?要不要鼓勵孩子也動手去搶、去打?甚至,要不要送孩子去上個武術班防身?

真心爸媽很理解媽媽們的心情,但我們有些不同看法。



孩子真的是被欺負嗎?

真心家有倆娃,小時候也常和小區的小朋友一起玩,也發生過爭搶玩具或者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的事,上幼兒園上小學,也和小朋友、同學發生過小爭執,但我們還真沒想過,孩子是不是「被欺負」。

我們理解,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一起玩兒時發生點小摩擦,甚至把互相爭爭鬥斗當成「玩兒」的一種形式,都是很正常的,只要不是每次某大孩子甲見到某小孩子乙都要氣勢洶洶地搶他的玩具、把他打哭,都算不上真正的「欺負」。

這一點,我們贊同一位特別理性的爸爸所說,「讓小孩子像大人一樣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甚至一起吃個『下午茶』,是不可能的。

所以,對孩子是不是「被欺負」,真的不要太敏感,太糾結。

爸爸媽媽太在意這些,很容易把別人家孩子推自家孩子一把、自家孩子玩著玩著突然哭了,都當成被欺負。

心態上放輕鬆些,你會發現,事情其實並沒有想得那麼嚴重。

孩子可能只是在玩兒,前一分鐘打了、哭了,下一分鐘還能高高興興地玩兒在一起,被「欺負」的不會記仇,「欺負」的,也不會一直「欺負」。

而且即使大人不干涉,小孩子之間,也很少會建立起「欺負」與「被欺負」的固定關係模式。

除非出現某種特別適合的條件:一個孩子被慣成了唯我獨尊的「小霸王」,而另一個孩子,剛好被養成了一個膽小怕事的「受氣包」。



不要給孩子灌輸「受氣包」心態

有的爸爸媽媽出於「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會經常跟孩子談論他/她被某某「欺負」了,還會不停逼問孩子,「他打你,你幹嘛不還手?」「你怎麼那麼膽小?」「他搶你玩具,你不會搶他的?」

這很不好,不但幫不了自家娃兒,還會一點點給孩子灌輸「受氣包」心態,慢慢把孩子塑造成真的經常被欺負的角色。

對孩子來說,和小朋友發生爭執,其實是沒什麼的,他常常很快忘掉,也不會在頭腦中留下」某某真兇、真可怕、真討厭」的印象,而且說不定一回家,還會馬上想:「我明天還要和某某一起玩。

大人說他被欺負,其實是用大人的視角,改變孩子的觀念,給他頭腦中植入「欺負」「膽小」之類的意識,讓他覺得,「哦,原來我不夠強,不夠勇敢,不夠有膽量,不夠自信。

」總而言之,都是「我不夠好,所以才老是被欺負」。

長此以往,這些意識,會變成孩子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讓他在面對其他小朋友時,先心生怯懦,不敢和人競爭,不敢主動去和小朋友建立平等的遊戲規則,而是先向大人尋求保護,期待大人為他提供一個不受欺負的環境。

一個經常受欺負,或者經常擔心自己受欺負的小孩,就這樣被爸爸媽媽養成了。



別試圖教育別人家孩子,或者和別的大人理論

一些爸爸媽媽,覺得自家孩子被欺負了,會試圖教育別人家孩子:「小朋友,你們要一起好好玩兒,不能欺負別人,欺負別人是不對的哦。

」或者試圖和別人家大人理論:「您家孩子經常打我們家孩子、搶我們的玩具,這樣可不好,您得管管他。

相信我,你教育別人家的孩子,除了讓別人家大人不高興,不會有任何好處;您和別人家大人理論,除了讓別人覺得您「事兒真多」,還潛藏著兩家大人吵起來甚至大打出手的可能性;如果您經常這麼做,那麼結果只有一個,院子裡的爸爸媽媽阿姨老人,會互相提醒:「某某家媽媽特別事兒,孩子之間搶個玩具、推一下打一下,算個啥,她要麼教育人家孩子,要麼找大人理論,咱少跟他們玩兒。

娃兒都是自家的好,沒人覺得自家孩子愛欺負人(而且如前所說,常常也並不是真的欺負),您老覺得自家孩子被欺負了,會讓自己和孩子,都成為不那麼受歡迎的人。



讓孩子在自由互動中建立自己的規則和秩序

兩個孩子從小到大,我們都堅持一個原則:不干涉孩子怎麼玩,不引導孩子之間建立什麼樣的關係,讓孩子在自由互動中建立自己的規則和秩序。

孩子和別的孩子一起玩時是這樣,兄弟倆之間也是這樣。

孩子和同齡人相處的能力、和同齡人建立關係的能力、孩子之間建立屬於自己的規則的能力,其實都比大人想像得強得多。

他們懂得自己有時可以做小朋友中的領袖,有時應該做追隨者;有時可以獨占,有時應該分享;有時可以堅持,有時應該讓步;有時可以稍稍顯示一下自己的優勢,有時又需要用出讓玩具之類的舉動「示好」;有時會稍稍「欺負」一下看起來弱小的孩子,有時又會慷慨地保護他。

觀察孩子們如何在一起玩兒,你會發現,他們把這些微妙的規則,掌握得相當嫻熟,而且也小心地維護小群體的關係和自己在小群體中的地位,既不會讓遊戲因為爭鬥完全無法進行,也很少將自己置於孤立無援的地位。

當然,前提是讓孩子自由建立規則,大人不去干涉。



有的爸爸媽媽因為擔心孩子發生爭執,會在孩子們一起玩時,幫他們建立規則:你們要這麼這麼玩,不要那樣那樣。

這樣做既是庇護,也是控制,不但不能讓孩子學得更會一起玩,反而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大人一不在場,就不知道怎麼玩兒了。

這對孩子的發展,沒有好處。

另外一些爸爸媽媽,雖然不參與制定規則,但嚴密監視,以防自家孩子吃虧,甚至會在覺得自己孩子吃虧時親自上陣。

但如果大人總是從旁「撐腰」,那麼稍強勢的孩子,很可能會得到額外的鼓勵,超越原先建立起來的規則,去欺凌弱小。

而稍弱勢些的孩子,也會因為有了大人的保護,而更加「示弱」,以讓大人幫助他去爭取資源和地位。

所以真心爸媽覺得,孩子群中過於強勢和過於懦弱的孩子,其實都是大人「慣」出來的。



面對孩子,不做強勢的大人

如果孩子經常表現得膽小懦弱,爸爸媽媽除了檢討自己是否給孩子灌輸了「受氣包」心態、是否在孩子們一起玩耍時,對孩子保護過度,還應該反思一下,自己面對孩子時,是不是一直在做強勢的大人。

如果大人在家裡說一不二,不允許孩子表達意見;大人一直要求孩子「聽話」,不聽話時會受到懲罰;大人老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大人經常打罵孩子;孩子經常需要站牆角、關小黑屋;大人對孩子要求很高,經常對孩子表示不滿、失望……那麼孩子很容易變得自卑、懦弱,在外面和其他孩子相處時,也會顯得弱勢,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地位、資源,不敢參與競爭,遇到侵犯時也不敢做出反抗。

前陣子網上流傳一位婆婆因為孫子生病,在醫院打罵兒媳的視頻,就是個大人強勢、孩子懦弱的活生生的例子。

那位剛當爸爸的年輕人,看著自個媽媽打罵自個媳婦,也一聲不吭。

那位年輕媽媽,被婆婆一推,就一屁股坐在地上。

面對家人就是這種「受氣包」的樣子,怎麼期待他們到了外面能自信、勇敢、有競爭力?

PS. (1)本文作者「真心爸媽」是一對父母,兩個男孩子一個十歲,一個十三歲半,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評論、討論、提問,但請不要叫我們「小編」。

謝謝。

(2)文中圖片是作者北大師弟潘險峰所繪,經許可使用。

(3)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和使用本文和文中圖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讓孩子在幼兒園「不吃虧」

妞對我說,班裡有個小男生老推他!我聽了,想都沒想:你也推他!妞說,他力氣大,推不過啊!聽完這話,我蒙圈了,誰都不希望自家孩子吃虧,我們從不主張讓自家的娃兒欺負人,但也絕不忍受自家的娃兒被別人欺負...

五條規矩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老人有句話說是「三歲看八十」,6歲前的小孩子正處於發育期,熊孩子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正值孩子建立自己的世界觀的開始階段,如果有些行為爸媽沒有及時制止或約束,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