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家長關注孩子內心,糊塗的家長關注孩子行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1

記得在《超級育兒師》的一期節目裡,有一位3歲左右的孩子,把每天早起當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他幾乎都是在媽媽一遍遍的催促和生拉硬扯中著起床的;

每次與媽媽出門的過程也很鬧心,他總不肯走路,執著地哭鬧著要媽媽抱。

這位年輕的媽媽認定了孩子是在無理取鬧,任憑孩子滿街追著她撕心裂肺地哭,就是狠心不抱,甚至一路高聲斥責著孩子的"不懂事"。

她看不到孩子眼神里的恐懼與絕望。

其實,這個年齡的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他最需要的是媽媽的愛與接納。

蘭海老師來了以後,做了兩件事,輕鬆解決了這位媽媽的"苦惱"。

第一件事是教媽媽做趣味早餐,在孩子睡覺前讓他挑選好自己喜歡的那一款,告訴孩子明天早起就能吃到與他所選圖案一模一樣的早餐,讓孩子對起床充滿了期待。

第二天一大早,媽媽進房間時,孩子早已主動起床了,迫不及待地穿衣、刷牙洗臉,然後高高興興地開始吃早餐。

蘭海老師做的第二件事是,讓媽媽在帶孩子出門買菜的過程中,給孩子布置任務:自己走著去尋找符合大人描述的樹葉。

一路上孩子興致勃勃地執行著自己的任務,完全沒有了哭鬧。

很多時候,孩子的哭鬧行為只是一種表象,本質往往被掩蓋。

大人們如果只是一味地關注行為而沒有看到孩子的內心,常常會從成人的角度誤讀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偏離了方向。

02

現在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各種育兒文章,讓很多家長無所適從。

除了有些文章不走心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長本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也不走心。

有些家長可能覺得很委屈,禁不住要進行反駁:我幾乎把工作外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了,怎麼還說我不走心?

不錯,你是把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了,心還是沒有用在孩子身上。

因為,你的關注點是放在孩子的行為表現上,而不是關注他的內心。

想一想,你是不是只注意到孩子做了什麼事,做得好不好,有沒有出現問題,等等。

甚至你會花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他的行為細節,比如"手不能到處亂摸"、"給我安靜一會兒"、"這個字你寫錯了"或"衣服多穿點,不然又要感冒了",卻很少關心他這樣那樣行為細節背後的原因,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甚至有時對他的情緒感到不耐煩,只想快刀暫亂麻讓他立刻表現得讓你滿意。

於是,你對那些能夠提供解決孩子各種各樣"問題行為"或"缺點"的文章特別感興趣,你希望文章中提供的方法越具體越好。

然後,你開始實踐中驗證這些方法到底是否有效。

可結果卻總是令你失望。

因為在這個驗證過程中,你只有三分鐘熱度。

有太多的方法在等著你嘗試,所以你等待的時間很少,希望它的效果是立竿見影。

但這是不可能的。

這樣一來,你就會覺得這個方法不行,那個方法也不行。

你會變得急躁而對孩子失去了耐心。

當孩子成為了你的試驗品,在你驗證各種不同方法時,他也會因信息混亂而無所適從。

他會失去耐心,甚至用哭鬧來表達不適應和不滿。

他的這些舉動更加確認了你的做法是"無效"的,你因此得出了"這種方法對我家孩子沒有用"的結論。

甚至因此覺得自家孩子"無可救藥"。

你卻很少意識到他的內心是什麼感受,他會怎麼想。

03

很多時候常常看到讀者質疑別人提供的方法,卻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很多文章里所提到的"快速"解決"孩子問題"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家的孩子。

因為,在同一種現象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千差萬別的內在的和外在的成長環境因素。

孩子是人不是機器,不可能輸入一個編好的程序,按一下按鈕就可以準確無誤地執行父母的安排與想法。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所謂的"技術貼"用到你的孩子身上卻不靈了,因為你的出發點本身就錯了。

透過現象看到孩子的內心,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

孩子的內心世界來源於父母呈現給他的內容與方式,如果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沒有解決,再努力也收效不佳。

想一下,小時候的你哭鬧究竟是因為什麼?

當你用心去回憶童年的相關經歷,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你的哭鬧並不像表面的那樣,更不是父母想的那種"懶","不想自己走路"、"無理取鬧"或"就是不想起床"那麼簡單。

你真正的內心需求可能僅僅是"我要你抱我一下,安慰我一下,讓我感覺到被接納,被理解,被愛的"。

感覺到媽媽是愛你的,只是她現在沒空或者在忙別的事情,而不是討厭你或對你不滿,你就會安靜下來。

你的哭鬧有時只是有表達一種不安的情緒,感覺到不被愛讓你恐懼,所以你沒完沒了地哭,而媽媽的呵斥更加讓你不安,於是,她越呵斥,你越哭鬧。

最後升級為她打罵威脅你,你嚇得不敢哭了。

你是變乖了,心理卻失去了安全感。

從此也慢慢地與媽媽情感疏離了。

從小,我就很怕我媽媽,與她沒有親近感。

只因為小時候媽媽太忙且又很嚴厲,總是以打罵的方式來拒絕接納我哭鬧的行為。

漸漸地我變得很"乖",但我卻知道這是不敢表達自己需求與情緒的一種懦弱表面。

這種情緒積壓到我長大後,常常不自覺而肆無忌憚地向比我弱小得多的女兒發泄,她也因此變得沒有安全感。

這種惡性循環如果不從源頭堵住,會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

這個源頭就是原生家庭,也就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如果你感到教育孩子很難,那就從自己開始改變。

但不是僅僅改變行為,而是從內心開始改變。

正如你關注孩子的不是行為,而是內心一樣。

當你明白這一點後,教育孩子就會變得簡單的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您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您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1萬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麼的悲哀;他沒有打著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著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嘔氣……她想你抱她一會兒,而您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傷心。

"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越聽話的孩子,長大越會讓父母操心?

很多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的哭。為了制止孩子的哭鬧,父母們,以及各路育兒專家們,都曾前仆後繼,想過很多辦法。最著名的莫過於「哭聲免疫法」。這種方法簡言之,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過這種矯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