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父母不缺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背景】

「媽媽生婆婆養,爸爸天天在上網;姥爺天天菜市場,爺爺奶奶來觀賞。

聽到社會上流傳的段子,聯想到自身的情況和看到自己身邊的人養育孩子的艱辛,特別是上班族,下班了,離開工作的環境依然不能真正離開工作,電話、微信、微博、QQ等現代通訊工具不斷線,孩子在一旁眼巴巴地看著父母玩著電腦、看著手機,等待著父母的陪伴。

「一邊去」、「正忙著呢」、「別煩我」、「別打岔」……這些話,有沒有在你沉浸在電視、電腦、手機乃至其他娛樂工具例如麻將的時候對孩子脫口而出?孩子,被譽為你的寶貝,卻在有些時候被你悄然漠視,求孩子心理陰影有多大?

【問題】

為什麼近幾年關於爸爸和孩子或者說家長與孩子的真人秀很火?因為真的很貼近老百姓的生活,現在明星結婚生孩子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遮遮掩掩,那麼公眾更加好奇他們養育孩子的方式,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窺私慾」。

所以開始會有類似《變形計》《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等節目一擁而上滿足公眾的好奇心。

其實,除了節目的火爆、除了窺私慾的滿足之外,更多的說明了中國現在社會的一個普遍的現象——家庭教育中父親的缺席。

如果說媽媽在更多地養育孩子,那爸爸就應該在孩子逐漸長大的時候參與進來。

因為爸爸無論在討論話題還是情緒掌控、行為表達、情感表達等方面與媽媽是不一樣的。

不過在學校的諮詢發現,問題孩子背後是一個問題家庭,很多孩子對父母的關係甚至用「疏遠」來表達。

特別表現在與爸爸的關係上:越疏遠,孩子越缺乏安全感。

應酬、生意、出差……爸爸們承擔了似乎更多的社會責任。

有的孩子回家了父親卻不在,孩子睡著了父親回來了;第二天孩子早起上學了,父親卻還在呼呼大睡。

所以有一些孩子和父親的關係很疏遠。

這就是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缺席」。

同時也因為類似這樣的家庭,夫妻關係其實也並不是很好,父親的缺席讓媽媽把更多的關注給了孩子,孩子會更多的承擔媽媽來源自爸爸的焦慮和不安甚至恐懼,所以安全感欠缺。

一個孩子完整的人生中,怎麼能夠缺少父親那份厚重的愛呢?在此我呼籲所有的父親,像關注自己的事業一樣關注自己孩子地成長。

事業沒有了可以東山再起,孩子的成長卻是隨時光流逝不可再來。

【觀點】父母不缺席的表現

父親經常和孩子親密接觸,會使孩子變得更有安全感和更加自信;父親是他離開母親懷抱之後的第一個朋友;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面世界的領路人,孩子的性格、情感、知識、道德品質都和父親有著重要的關係。

1、保持愛箱常滿。

人類存在的中心,是渴望跟另一個人親近、被另一個人所愛。

婚姻是被設計用來滿足親密和愛的需求。

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告訴我們,當溫飽不成為問題的時候,精神的追求就會占據生活的主流。

如果說一個家庭裡面,爸爸對媽媽更多的溫情、更多的愛的時候,媽媽的安全感比較充足,對孩子傾注的也是第二位的關注,關係越好越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因為媽媽不會把過度的關心轉移到孩子身上讓孩子難受而產生不安、緊張甚至不知所措。

2、家庭責任和事務的主動承擔。

不管父親或母親,對於家庭生活事務都要處於積極承擔和勇於承擔的狀態當中,因為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身上會看到關於家庭關係的處理、情緒的處理、家庭事務的處理,父母就是孩子活生生的一面鏡子,鏡子裡甚至看得到他的未來,這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未來婚姻關係的影響。

如果夫妻的相處是和諧溫馨的,互相的話語也傾向於溫柔體貼多表揚鼓勵;如果夫妻關係是緊張和敵意的,互相之間的話語也傾向於粗暴批評憤怒甚至懲罰,那麼孩子學習和感受到的也是這些負向的情緒體驗。

3、教育方法上的協商形成合力。

如果教育方式方法很不一致,對於孩子來說,是個噩夢。

這個事情在媽媽那裡是許可的,在爸爸那裡是不允許的。

久而久之,孩子學會撒謊、學會耍心眼,不管學校教育多好,回到家來面對兩種不同的教育態度,自然,教育合力是在做減法。

不要藉口說自己有多忙而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到另一方上,當出了問題的時候完全怪罪另一方,自己好像高高掛起事不關己一樣,其實是更容易造成有問題的孩子。

【方法】高質量的陪伴

諮詢中我遇到這樣一位家長,可以說為了孩子是操碎了心,放棄了自己所有的娛樂時間,每天都陪在孩子身邊。

可是她的孩子卻並不喜歡和她在一起,甚至覺得沒有媽媽陪在身邊會很開心。

這位媽媽非常苦惱,為什麼自己天天陪著孩子,卻沒有增進母子之間的情感呢?後來我們在聊的過程中發現,那位母親雖然陪伴孩子的時間很長,例如陪讀書,一會兒拿牛奶過去給孩子喝,一會兒是果汁。

孩子注意力被打斷,煩不勝煩,媽媽很委屈,覺得孩子沒良心。

其實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孩子喜歡和你在一起嗎?您陪伴孩子都做了些什麼呢?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是否有收穫呢?你陪伴孩子度過的時光讓她感覺很難忘嗎?陪伴孩子的時間長短固然重要,但陪伴孩子的質量卻更關鍵。

1、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有著不同的發展特點和發展任務。

豐子愷先生曾經說過:「我以為世間人與人的關係,最自然、最合理的莫過於朋友。

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時候都不外乎是一種曠久的友誼。

」「與孩子一起成長。

」——如果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放下架子,放低身段,與孩子共同體會成長中的快樂與困惑,一定會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孩子也會輕鬆愉快地在家長的陪伴下長大成人。

何樂而不為呢?

有一位教育家說得很好:「兒子三歲,我四歲」,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就要放開了玩,敢跑、敢跳、敢瘋狂,盡情地享受孩子覺得非常快樂的遊戲。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我們可以嘗試了解一下。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髮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

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髮展造成障礙。

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2、進行科學有效的溝通。

這裡講的科學有效的溝通,主要指學會傾聽和積極地反饋。

「說多了都是淚」,可孩子是否能夠與您同個頻道?如果不同頻,說那麼多又有什麼用呢?

上帝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巴,是要我們多聽少說。

可有些人不懂傾聽,還沒聽完就著急給評價,孩子再也不願意說下去,可我們會一直催促他:「你說啊,說啊!說出來媽媽不怪你。

」可你的傾聽態度里包含了責怪、呵斥、不相信等,孩子哪裡還願意說下去?不著急下結論、做判斷,穿上對方的鞋子走走對方的路,更多地體會孩子在遭遇事情的時候的心理感受和情緒,並且把你聽到的情緒通過你的語言反饋給孩子,孩子在那個時刻他會感受到他被你所理解。

3、精心的時刻。

精心的時刻其實就是全神貫注,給孩子全部的注意。

在給予孩子全部注意的時候,其實你對你的孩子的認識就更深了一步,你會發現:他(她)今天怎麼會跑了?他(她)今天怎麼會給你倒水了?他(她)今天怎麼就這麼自覺在練習游泳動作了?……不斷在與孩子的相處和全心關注中發現他(她)的興趣,並且盡力認識他(她)。

當然,精心的時刻是要求做父母的你,每天都挪出一些精心的時刻給你的孩子,並將這列為優先次序,而不是滿足完自己的要求或者一兩個月才給孩子講一個晚安故事。

有的家長說,我不是天天陪他散步了嗎,這還不精心嗎?我會詳細問家長,你散步的時候,你在做什麼?關注什麼?你們談了什麼?結果家長什麼都說不出,他拿著手機,一會兒拍個孩子的背影上微信,一會兒控制下孩子別亂跑,難道這屬於精心麼?

有人說,現在的家庭是一個缺席的父親加一個焦慮的母親再加一個失控的孩子。

讓我們更珍愛自己的另一半,彼此不缺席;讓我們用孩子的眼光理解孩子的問題,用成人的智慧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勿忽視父親缺位 和諧的親子關係讓家庭更融洽

千龍網綜合 父親缺位家庭教育,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現在仍然急需我們的重視。通過對「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中400個中小學生家長樣本資料的統計分析顯示:家庭教育分工中,夫妻共同承擔不足四...

爸爸,別讓媽媽一個人照顧我

內容概要現在,很多年輕夫婦的家庭分工都是一種模式:丈夫在外忙事業,掙錢養家;教育子女的任務由妻子承擔,做父親的基本不介入。有的父親對孩子的撫養教育情況不聞不問,成了孩子撫養教育的「局外人」。父缺...

不是男孩難管,是你的教育方式不正確!

很多家有男孩的父母常常為教育孩子感到頭疼,相比女孩,男孩往往更加頑皮淘氣、好動莽撞、麻煩不斷。古希臘偉大哲學家柏拉圖早在2300多年前就這樣寫道:「在所有的動物中,男孩是最難駕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