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吃飯都能「靜待花開」?醒醒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蘇蒂小騎

面對孩子不吃飯,有一些育兒大咖會告訴你別急慢慢來,並給你四個充滿希望的字:靜待花開

還有的媽媽會告訴你:哎呀沒關係,不吃就不吃,多吃奶就行了。

小心,你的面前可能是一碗「毒雞湯」。

在微博上曾見到一位媽媽回答別人的問題:不要緊,一歲前純母乳都沒事。

不吃飯也不要急,慢慢就會吃了。

真的嗎?唔,這是想當然。

很多吃飯問題不能靠慢慢來,也不是充滿期待就一定會有圓滿結局。

科學餵養並不是「靠經驗」餵養、更不是「靠希望」餵養,需要有計劃、有目標地進行。

在我接受的數千次餵養諮詢中,總結最為常見的幾點原因。

如果你有對號入座的問題,趕緊倒掉雞湯,著手調整吧!

進食能力落後

給孩子添加輔食,不僅僅是為了補充奶類以外的營養,也是進食技巧的鍛鍊。

吃飯還需要鍛鍊?沒錯,吃飯是一種奢華的技能,因為它的強弱決定了孩子攝入營養的質量,直接關係到生長發育水平。

所以吃飯不但需要鍛鍊,而且需要有計劃、科學地進行鍛鍊。

寶寶從滿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就要合乎頻率地提高食物的粗糙度。

從開始細膩的泥糊狀,到小碎末、小丁塊、大塊食物,需要靠家長進行轉換,並且對孩子幫助和引導。

如果一味追求餵得容易,將細軟食物的持續時間拉得太長,孩子就無法獲得足夠咀嚼硬食的經驗。

等大一些準備過渡到大人食物時,就會發現孩子含著食物不動、不會嚼、稍微大一些的食物就要吐出來,進食非常受限。

你做了100分的營養美味,但孩子吃不進肚子,還是等於0分。

如果食物攝入不足,必然影響孩子的生長。

限制自己動手

手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工具。

因為手的抓握、觸摸,五個手指越來越靈巧,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操控。

大約在8個月時,給孩子餵輔食的家長就會發現他的兩隻小手不再安份了。

搶勺子搶碗搶食物,不給就大哭。

許多家長感到莫名其妙:為什麼乖乖吃飯的寶寶性情大變?為什麼原本愛吃的都餵不進了?於是拿一些小玩具給寶寶抓在手裡玩耍,等他們注意力被分散的時候,瞅準時機塞進食物,並當作一個「妙招」。

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幾乎所有的寶寶在七八個月都出現這種情況?是發育的共性還是自家孩子不聽話的個性?當然,是共性

和探索玩具、探索書本、探索媽媽的頭髮爸爸的耳朵一樣,孩子也開始想要探索麵前的食物和餐具,並且在觀察、模仿大人吃飯的動作後萌發嘗試的願望。

而很多家長並沒有順應他的需要、提供這樣的機會。

這就相當於關上了精彩世界的大門,讓孩子對吃飯漸漸喪失興趣。

及時提供適合的手指食物,並鼓勵、幫助孩子餵自己吃一些食物,這才是培養孩子自信、自理的正確方法。

食物安排不當

以現在的生活條件來說,孩子吃不飽的情況已經非常罕見,但是吃不對的情況卻依然普遍。

食物提供不當,也會令孩子不愛吃飯。

  • 進食的時間

寶寶3個月開始,就逐步形成自己的作息規律。

這個規律體現在睡眠、玩耍、進食等多個方面。

常陪伴孩子的家長很容易分辨出他是餓了還是睏了,是要餵他喝奶了還是要哄他睡覺了。

隨著孩子添加輔食,進食時間應該進一步規範化。

定點吃輔食,定點喝奶,有規律的進餐會使孩子到了「飯點」就分泌消化液迎接食物,從而產生「胃口」。

有許多孩子非常戀奶不愛吃飯,這並不能怪奶,也不是斷奶就能解決問題。

在七八個月時,就應該有計劃地用一次輔食代替一次奶;九十個月時,用兩次輔食代替兩次奶;到一歲以後,規律進食三次正餐和兩三次加餐。

隨時隨地滿足孩子喝奶的要求,不是愛而是害。

  • 食物的比例

膳食均衡是維持健康的基本守則。

「吃得多」不代表「吃得對」。

偏食挑食會令孩子容易缺乏某些營養素,不利於生長發育。

以1~3歲的幼兒來說,每天應該獲得奶類350~500毫升、主食100~150克、肉蛋魚蝦類100克、蔬菜水果各150~200克、植物油10~20克。

以上是指烹調之前的生重。

如果孩子特別偏愛某一類食物,比如無肉不歡的孩子,應該注意和其他不那麼討喜的食物一起提供、混合提供,不要完全迎合孩子的口味。

  • 正餐外的食物

不要給孩子太多零食。

市售袋包裝零食通常具有高熱量、營養單一的特點。

吃了零食讓孩子覺得肚子飽了吃不下正餐,其實攝入的營養卻不足。

健康的加餐可以選擇:酸奶、奶酪、淡味堅果(注意安全)、低鹽海苔、水果和水果乾、自製點心如餅乾蛋糕。

尤其注意不要給孩子太多水果。

水果中水分和糖分含量高,吃完後容易形成飽腹感而吃不下別的食物。

  • 吃飯習慣不佳

孩子的吃飯習慣應該從吃第一口輔食開始進行培養。

家長抱怨「孩子吃飯習慣不好」的時候,真正應該反省的是自己「對孩子的習慣引導錯誤」。

  • 吃飯不專注

不要用玩具、手機、電視、故事機等道具來逗引孩子吃飯

雖然這可能讓你獲得短時間內餵飯的便利,但隨著孩子長大,弊端就會顯現。

當任何道具都不能令孩子開口吃飯的時候,誰來解困局?

  • 蹭拖拉

孩子的注意力時間有限,坐在餐椅上20~30分鐘將會到達極限。

不要為了讓孩子多吃那一兩口而把進餐時間無限延長。

有的老人真的好有耐心,逗逗哄哄,餵上一個小時還在孜孜不倦地餵。

不如把孩子放下來去玩吧,放放電,肚子餓了吃得更多。

如果孩子每次都磨蹭拖拉,應該進行時間管理

給他鬧鐘或者沙漏計時,到時間收碗。

也可以讓他和大人一起吃飯,大人吃完時收走他剩餘的食物。

如此,孩子會明白自己的某些舉動會導致不好的結果(肚子餓),而這個結果會由自己來承擔。

家長態度問題

面對吃飯問題,很少家長能做到永遠和顏悅色。

但至少,不要讓孩子覺得進餐時間總伴隨著你的猙獰和吼叫

餐桌不是戰場,不要與孩子為敵。

  • 強迫進食

餓了就吃,是人類的本能。

小嬰兒已經能用哭聲表達餓、微笑表達吃飽。

只是家長不願意相信孩子擁有感知餓和飽的能力,非要強迫他吃完自己準備的食物分量才算「吃飽」。

這種參與意識太強的家長,應該學著適時放手。

孩子的成長比你想像中快得多,不要小看他們。

只有信任才能換回信任。

強迫進食的家長,一定會看到孩子厭惡的反饋。

  • 訓斥打罵

孩子不吃飯時,你忍不住發怒。

所有怒火的本質是因為無法操控對方。

當你希望孩子像想像中那樣成長、按你安排行事,就往往會經歷失望。

因為吃飯問題受到斥責的孩子,會單純地認為「我吃飯很差,一吃飯就令媽媽不高興」,更加拒絕去做這件討人厭的事情。

  • 端焦慮

只要孩子生長正常,那他獲得的食物就沒有大的偏差。

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甚至為一些非原則性的小事和家人爭執。

孩子很敏感,一旦認為自己是家長爭執的導火索,會形成很多自我負面評價。

飲食健康重要,但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環境更重要。

特殊心理原因

除了以上常見的原因,還有一些心理因素導致孩子不吃飯。

  • 叛逆期

可怕的兩歲、恐怖的三歲也會在餐桌上發威。

當孩子無端產生很多牴觸情緒、抗拒食物的時候,梳理他的情緒,學會理解和寬容非常重要。

硬碰硬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此時除了堅持原則,還需要講究技巧。

給孩子在有限範圍內進行一些選擇,合理替換某些食材,注意自己語言的表達方式。

  • 家有二胎

當家裡多了新成員,要注意大寶的心理建設。

家長對新生兒照料多,大寶很可能為了「爭寵」,故意使壞不吃飯吸引大人的關注

此時如果只是在責怪他不乖,那就太冤了。

  • 天生氣質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吃飯那麼順溜,我什麼方法都用盡了可孩子吃飯還這麼難?

如果你確實嘗試了各種正確的方法依然不能改變現狀,那很可能是孩子天生氣質如此。

每種氣質特點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無所謂好孩子和壞孩子。

接受他的特點,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

比如適應性比較差的孩子,需要更多次呈現新食物讓他熟悉;節律性比較差的孩子,更需要規範進餐時間、食物分量。

結語

平時收到的餵養諮詢里,「孩子為什麼不吃飯」這個問題最令我頭皮發麻,也最難回答清楚。

因為每個孩子不同、每家情況不同,需要收集很多資料細細分析才能得出方案。

有的方案對別人有效、對他就無效,還要進行反覆調整。

我很理解一些育兒大咖說「別急慢慢來,總會吃飯的」是出於寬慰,但雞湯真的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盲目樂觀,和盲目焦慮一樣都不值得提倡。

短短的一篇文章無法說盡「不吃飯」的緣由,我希望能就這個問題一直鑽研下去,給出更有效、更實用的解決方法和餵養技巧。

如果你習慣看一些雞湯來緩解焦慮,很抱歉,這篇文章也許會加深你的焦慮。

因為我希望你除了放鬆自己外,還能學會分析原因、以及嘗試一些方法來切實解決問題。

畢竟,不是每一次靜待都能看到花開,背後的澆灌和呵護才決定成敗

喜歡這篇分享嗎?

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訴蘇蒂喲~

寶寶輔食添加系列課程 ¥160.00

記錄輔食,陪伴寶寶成長。

¥48.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讓孩子改掉邊吃邊玩的壞習慣?!

自從寶寶添加輔食後,「讓寶寶好好吃飯」就成為了每位家長的心愿,到處打聽對孩子生長有益的輔食食譜,精心挑選優質新鮮的食材,變著花樣給寶寶做輔食……但往往事與願違,對家長們的一腔熱情,小傢伙的反應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