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改掉邊吃邊玩的壞習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從寶寶添加輔食後,「讓寶寶好好吃飯」就成為了每位家長的心愿,到處打聽對孩子生長有益的輔食食譜,精心挑選優質新鮮的食材,變著花樣給寶寶做輔食……

但往往事與願違,對家長們的一腔熱情,小傢伙的反應卻往往是「不領情」:

一口飯嘴裡能搗鼓5分鐘都不咽……

不喜歡的一口不吃,餵個飯像要怎麼著他一樣,連哭帶嚎滿地打滾……

讓他自己吃?不可能呢,一根麵條能吃20分鐘……

餵飯和打仗一樣,全家上陣,圍追堵截眼疾手快才能「塞」進一口……

挑食怎麼辦?餃子包子光吃餡兒不吃皮,西紅柿雞蛋只吃雞蛋不吃西紅柿……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

1、不要給寶寶貼標籤

在調整寶寶就餐習慣之前,我們首先要正確認識寶寶對食物的態度和立場。

  • 對於剛度過輔食添加初期、1-2歲的寶寶來說,他們對食物的喜好和習慣,大多數都是「生物本能」。

  • 比如餓了就吃、不餓不吃;喜歡的多吃,不喜歡的不吃;心情好多吃,心情不好不吃……寶寶完全不可能理解「飲食全面、營養均衡」的科學道理,他們只是簡單遵從於自己的內心。

  • 寶寶對事物(包括食物)的喜好,是易變且不持久的。

  • 就像寶寶喜歡某個玩具,新鮮勁兒過了之後就不喜歡一樣,他們對待食物也是一樣的態度,今天喜歡的食物過幾天可能就突然沒興趣了,現在不喜歡吃的食物,說不定哪天又突然可以接受了。

因此,家長要抱著理解、樂觀的態度,寶寶挑食不愛吃飯並不代表以後一直會挑食偏食,不好好吃飯,重點還是要在寶寶「初學」吃飯的階段,家長巧妙地為他提供幫助和引導。

另外,家長也不要給寶寶貼上「不好好吃飯」「不愛吃這個」 「不愛吃那個」的標籤,原本只是不太喜歡某個食物,被家長反覆強化後,也有可能轉變成真的牴觸和反感。

2、最重要的是 「想吃」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飢餓時覓食的本能,這是出生就有的能力。

新生兒寶寶用哭泣喚起媽媽的注意,媽媽接收指令後開始哺乳餵食。

長大後的寶寶,仍然具有對吃飽喝足的認知,也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進食時間和進食量。

不用給寶寶嚴格規定吃飯的時間,也不用到了某個時間點就一定要讓孩子吃飯。

總的說來,遵循以下的餵養標準即可:

小月齡寶寶應按需餵養

輔食階段應按規律餵養

對於已經按頓吃輔食的寶寶來說,最重要的是保證用餐的「規律性」,要讓寶寶有「飢餓感——想吃東西」的願望。

錯誤做法:

  • 有的家長看寶寶某一次或者某一階段吃飯少,擔心餓著寶寶,會不停地給寶寶吃各種小餅乾、水果等等。

    這樣很容易就會陷入「不好好吃飯—零食來補—不好好吃飯」的怪圈。

正確做法:

  • 每頓飯到了時間(比如開飯30分鐘後),無論吃完沒有,都要收起來,下頓再吃,兩頓正餐中間不提供額外的零食。

  • 如果在下一頓開飯前,寶寶覺得餓了,可以適當給他喝些水,或是玩遊戲轉移注意力,讓孩子適當體驗飢餓感。

許多家長看到這裡可能會擔心了,「天啊,這可不行,把孩子餓壞可怎麼辦?」 「傷了腸胃怎麼辦?不吃身體就垮掉了啊!」

放心,偶爾一兩頓沒吃飽,或是一兩頓幾乎沒怎麼吃,寶寶是不會被餓壞的。

對於添加輔食初期,每日的奶量攝入要求比較高的寶寶來說,如果在兩次餵奶間添加輔食,會養成少量多餐的習慣,也會出現寶寶尚未飢餓時就餵輔食或奶,導致寶寶對進食興趣不足。

崔醫生建議,寶寶最好先吃輔食再喝奶,一次吃飽,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3、吃飯要有吃飯的樣子

經過上述第一個步驟,寶寶已經有了「飢餓感」,有想吃飯的慾望了。

下一步就要抓住這個機會,幫助寶寶體驗吃飯的快樂,把「餓了有飯吃」上升到美好的人生體驗上。

錯誤做法:

  • 在錯誤的地方吃:
  • 比如在推車裡、遊戲區、電視機旁、沙發上、床上、戶外等等各種不適宜的場合吃飯。

  • 花式餵飯:
  • 為了讓寶寶多吃一口,有些家長使出渾身解數,念童謠、講故事,甚至也有唱著兒歌餵、載歌載舞地餵。

  • 寶寶邊吃邊玩,注意力完全不在吃飯上。

  • 大人不吃孩子吃,全家盯著寶寶一個人吃:張嘴、咀嚼、下咽,每個環節都被家長全程圍觀。

正確做法:

  • 寶寶吃飯需要儀式感:
  • 洗手、系圍兜、擺上寶寶餐具……每一次吃飯都應該有固定的流程。

    就餐地點應該和大人一樣,並且最好能坐在餐椅里吃,而不是由大人抱著。

  • 大人和孩子一起吃:
  • 最理想的方式,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吃。

    孩子的輔食里有胡蘿蔔、菠菜,那麼家長的碗裡最好也有胡蘿蔔、菠菜。

    家長一邊吃,一邊給寶寶餵飯。

    一方面可以向孩子示範咀嚼的動作,另一方面也可以略微誇張地營造出「好吃、真香」的氛圍。

    寶寶都喜歡模仿,家長可以適當地誇張一些,在輕鬆愉快的氛圍里,寶寶很可能會不自覺地開始模仿。

    這樣,既給寶寶餵了飯,也能夠引導寶寶學會咀嚼,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幫助他更好地消化和吸收。

  • 專心吃飯,不做一切與吃飯無關的事:
  • 無論是看電視、聽兒歌,還是玩玩具、讀故事,所有與吃飯無關的事情,都會影響寶寶對食物的關注,反而對進食時的咀嚼、良好的飲食習慣產生影響。

  • 每次吃飯的時長儘量控制在30分鐘內:
  •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每頓飯都要有一個時間點,時間到了,就要收起來結束用餐。

    當然,這裡說的30分鐘是一個大約數,按常理來說,30分鐘足夠寶寶吃一頓飯了,除非寶寶吃飯的時候磨磨蹭蹭、邊吃邊玩。

    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30分鐘還沒有吃完,也說明寶寶不餓,或者對飯的需求不強烈。

4、自己吃才是「最香的」

寶寶從需要餵飯到完全獨立吃飯的過程,就像「升級打怪」一樣,需要一點一點地積累經驗,然後一點一點地「升級」。

一般在寶寶7~8個月的時候,就會用手去抓食物吃。

這時,家長們可以選擇適合的「手指食物」來配合寶寶的學習;

1歲左右的時候,寶寶可能會開始搶勺子,學著大人的樣子把勺子放在食物里蘸一下,然後放進自己嘴裡(不一定能準確地送進嘴裡);

隨著不斷的練習,寶寶就會慢慢學會用勺子舀上食物,送進嘴裡,直到動作越來越精準,越來越熟練,也就慢慢學會了獨立吃飯了。

說到底,家長的困擾無非就是覺得孩子自己吃飯的效率不高,吃得慢,吃得不好。

但是誰家孩子天生就會用勺子筷子吃飯呢?

吃飯對於寶寶來說,也是一種技能的習得,都需要一個從完全不會、動作生疏到熟練的過程,不學著吃又怎麼能學會呢?

對於寶寶學習吃飯的處理原則其實很簡單:

在寶寶有願望想自己吃的時候,就放開手讓他去嘗試、鍛鍊;

當寶寶遇到困難時,家長可以適當教一教,幫一幫。

其實,教養孩子就像種樹,你不在樹幹生長的關鍵時期扶持一把,就不該責怪樹幹最終長成彎曲的樣子,即便我們提倡「自然養育,不過多干預」,卻也不意味著家長無需為寶寶樹立良好的行為示範。

如果家長沉溺於餵飯的安慰效應中,那麼不僅孩子無法獲得吃飯的幸福感和參與感,無法逐漸掌握獨立吃飯的能力,無法逐漸養成正常進食的規律和習慣,而家長也要常受其勞,並要慢慢消化自己種出的「苦果」!

所以,不妨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些吃飯的自由和快樂,讓他既有底線也有彈性地好好吃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吃飯問題,寶爸寶媽知多少?

每個父母都是在育兒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的,很多時候媽媽們對孩子不了解很多都誤解了孩子,特別是對於一個新手父母來說,養孩子很多地方都要學習,孩子的各種問題需要對付。首先孩子的吃飯問題就是最需要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