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睡前責罵孩子的傷害這麼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一次西西晚上沒有好好做作業,我很生氣,就罵了她,硬讓她補做作業,結果她開始大哭。

那天拖到很晚才睡覺,睡著後她總是翻來翻去睡不踏實,還在睡夢中抽泣。

我看著很有點內疚,前兩天剛好看到一篇文章是說不要讓孩子在睡前哭,這樣對孩子傷害很大,精簡了裡面的一些內容跟大家一起分享。

孩子的記憶在睡前特別深刻。

科學家做過實驗,晚上臨睡前,是記憶的高峰。

接受新刺激,30分鐘內立即睡覺,記得最牢,因為睡眠讓遺忘變慢。

睡前被打罵,孩子也會記得很牢。

睡著後,這個場景還殘留在腦海,或者變成夢,繼續讓他害怕。

圖片來源:《雨果》

孩子的心靈在睡前特別柔弱。

媽媽都知道,孩子在臨睡、勞累、生病的時候,比平時更弱小。

一個剛斷奶的小孩,白天玩得不亦樂乎,但到了晚上就要鬧著吃奶,因為他對媽媽的依戀似乎回到了更小的時候。

心理學家也認為,睡前的時光更像一種「過渡空間」,孩子慢慢從現實世界退回到心靈世界。

這個時候吼孩子,攻擊效果會加倍。

因為孩子已經卸下了外面的殼,更安靜,更依戀,更像柔弱的最初。

孩子的情緒會在睡前定格。

睡眠,是一天的結束。

孩子的情緒,在睡前凝固。

孩子被打罵,最主要的表達就是哭。

哭很消耗精力,特別是晚上,孩子很快哭累,不由自主睡著。

這意味著,孩子委屈、害怕、憤怒的情緒來不及處理,都淤積在心裡了。

淤積的情緒,對孩子的傷害是無形、但深遠的。

成年人深有體會,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沒有完成的事,沒有得到的東西,會成為一種執念。

沒有被處理的情緒也一樣,永遠在心靈最深處糾纏。

但是我們為什麼總忍不住,大晚上的,把孩子吼哭呢?

有時候,日程太滿、孩子太慢。

我們很忙,孩子也很忙。

尤其上學後,晚上填得滿滿的:寫作業,背單詞,做奧數,閱讀,運動,彈琴,喝牛奶……

看著錶針一點點指向10點、11點,孩子還鬧不清相反數的關係,媽媽很容易急躁。

一急躁,就按捺不住想吼孩子。

有時候,孩子貪玩不肯睡。

到了睡覺的點兒,孩子還在玩樂高、看pad、吃零食。

疲勞的老母親苦口婆心無果,就只好開始「河東獅吼」了。

有時候,孩子的睡前要求,父母難以招架。

比如,讓爸爸媽媽陪著睡,故事講完一個還要一個,睡覺不許關燈,冬天不肯穿長袖睡衣,還不到夏天就鬧著開空調睡……

雙方相持不下,深感挫敗的爸爸媽媽開始發火,把孩子一頓罵。

有時候,是我們自己情緒不好,遷怒孩子。

做父母是很辛苦的。

除了做父母,我們還有別的一攤一攤的事兒,工作、生活、家務、朋友,很多情緒我們會帶到家裡來。

孩子隨便拋個導火索過來,我們就化身綠巨人:「不要惹我生氣,你不會喜歡我生氣的樣子!」

如果孩子再沒點眼色,我們的滔滔怒火就在管教孩子的正義旗號下,奔涌而出,把孩子罵得垂頭喪氣。

罵完後,我們爽了,孩子慘了。

父母內心深處的渴望,不過是和孩子互相疼惜。

對孩子發火咆哮,初心是希望孩子多睡會兒。

但我們把孩子吼到哭的行為,卻堅定站在了初心的反面,深深傷害了孩子。

孩子含著眼淚睡了,把痛苦沉在心裡。

我們也不好受,要麼內疚後悔,要麼還浸在憤怒里不可自拔。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其實,最重要的是處理好兩個情緒。

我們要理解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拖拉不睡覺,還提「怪要求」的時候,我們不要像被遙控了一樣,「騰」地一下就開始發火。

先聽一聽孩子的想法。

我們可以拒絕孩子的要求,但要理解他的情緒。

比如可以抱抱那個聽不夠故事的小孩說:「我知道你很想再聽幾個故事,但是現在該睡覺了。

我們要照顧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憤怒的時候,要用安全的方法表達,不能只靠發火和壓制。

發火傷害孩子,壓制傷害自己。

最好的辦法,是用語言描述出自己的情緒。

我們要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情緒「剛才我沖你發火,你是不是很委屈,還有點害怕?」然後真誠地向他道歉。

負面情緒被充分看到和處理,才能化解掉。

據心理學家研究,睡前心情不佳的孩子,易睡不踏實、夜醒和睡夢增多,睡眠質量下降。

長期如此,會對睡眠產生抗拒,導致晚睡。

因此,心理學家都提倡,給孩子建立一個溫柔的、規律的睡眠儀式。

比如我們可以給孩子定時睡覺,可以與孩子交流白天發生的事情,可以給孩子講故事,讓他們平靜下來更易入睡。

西西媽:一枚80後不安分媒體人,有一個三歲女寶,愛幻想、愛自由、愛折騰、愛分享、愛嘮叨,願陪你一路前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