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乾貨|嬰兒睡眠訓練大解析——被妖魔化的睡眠訓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 嬰兒睡眠訓練大解析系列的第一篇:睡眠訓練是什麼鬼?幫助大家深度剖析了下什麼是睡眠訓練,向大家說明了睡眠訓練的理論基礎、前提之內的方方面面,今天咱們緊接著昨天的內容為大家分享咱們嬰兒睡眠訓練大解析系列的第二篇:被妖魔化的睡眠訓練,為大家解讀睡眠訓練的種種誤解和爭議,希望能夠幫助諸位解惑哦~~~

詳情請戳:

純乾貨| 嬰兒睡眠訓練大解析——睡眠訓練是什麼鬼?

同時也請希望能夠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各位寶媽們可以關注我們的另一項大動作,詳情請戳:

法伯老先生親自授課,你要不要來聽

全職太太做「嬰幼兒睡眠諮詢師」,唯一問題就是掙的比你老公多!

1、睡眠訓練的爭議

不少媽媽被孩子的睡眠問題困擾不已,但是要麼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孩子的睡眠進行引導和調整,要麼就是對於睡眠訓練的方法一知半解。

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認為睡眠訓練就是 「不抱不哄,讓孩子哭到睡著」,還有些育兒大V更是鼓吹「睡眠訓練會奠定孩子一生的灰暗底色」,導致很多媽媽雖然備受折磨,但是並不敢進行睡眠訓練。

實際上,睡眠訓練讓很多家庭受益,包括我自己在內。

我也經歷了漫長的睡眠引導過程,其中也有過不少猶豫不決的時候。

歸根結底,睡眠訓練的爭議點在於:

1)睡眠訓練是否有必要?有沒有必要可以從兩方面來考量:一方面是是否有效果?另一方面則是效果和傷害權衡下來,是不是值得去嘗試?

2)睡眠訓練是否會造成很多哭泣?哭泣對孩子是否有害?

我們先來看一看睡眠訓練的效果。

有一些支持哭聲免疫法這個類別的睡眠訓練的研究(Mindell,2006)認為,睡眠訓練具有一些積極的效果。

比如寶寶在臨睡前發怒的可能性更小;寶寶更可能在10分鐘內就入睡;寶寶夜裡醒來動靜大到吵醒父母的可能性更小。

同時,完成訓練後父母的壓力水平、情緒、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更好了,白天的狀態也更好了。

所以,從全家的利益出發,當寶寶出現睡眠問題的時候,睡眠引導是很必要的。

但是正如我們之前所說,哭聲免疫法這一派並非唯一選擇,其他的一些方法也被證實有正面的成功效果。

但是仍然有不少人擔心,睡眠訓練帶來了短期的明顯效果,但是可能會有一定的副作用。

我們大多聽不得孩子哭,讓孩子哭有悖我們作為父母的直覺。

我們公號之前分享過一篇人類學角度看睡眠的文章,文章里有一個觀點是夜間迅速回應來防止嬰兒哭泣是因為這樣就可以避免入侵者的襲擊。

這種生物本能使得我們認為當孩子被單獨留下的時候,他們會產生分離焦慮。

那麼這種所謂的由睡眠訓練帶來的壓力(哭)是否真的對孩子有害呢?

在很多家庭中,睡眠訓練包括了孩子睡眠習慣上的改變(通常是學會自主入睡),父母干預的減少和一定量的哭泣。

對孩子來說,學習怎麼入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卻是孩子早晚需要去面對的。

壓力是不可避免的。

我這麼說並不是要給予所有的睡眠訓練方法一個認可,而是強調要把壓力真正的放到睡眠訓練的情境中去探討。

我們先了解一下,哭會帶來什麼。

哭的時候生理上壓力比較大,會增高的嬰兒的血壓,心率和皮質醇水平。

皮質醇也稱作壓力荷爾蒙,我們在上一次課上也和大家說過,寶寶在清醒時間過長過度疲倦的時候,就會大量分泌皮質醇,並展現假興奮的狀態。

但是除非在一段時間內皮質醇水平持續升高並一直保持高水平,否則皮質醇水平的增高只能代表壓力的出現,而無法表示對人體有害。

此外,皮質醇水平變化機制比較複雜。

我們在正常的情境下,皮質醇會維持一定的水平,普遍認為具有壓力之後,皮質醇會升高。

但是有一些研究表明那些生活在家庭暴力或者被忽視環境裡的孩子,體內的皮質醇水平反而比正常的孩子要低。

並且,哭泣並非一定帶來皮質醇水平的升高。

有很多實驗證明,新生兒寶寶在洗澡和接受身體檢查的時候,皮質醇水平會顯著升高。

然後就有研究者做了這樣一項實驗,連續兩天幫助寶寶做一項身體檢查。

第一天檢查時寶寶會大哭並且他的皮質醇水平是明顯升高的,而第二天時寶寶仍然哭,但是皮質醇水平卻沒有變化。

這說明,他們雖然可能對身體檢查感到了壓力,但是他們從反覆進行同一個事件中學習到了經驗並學會了適應。

那睡眠訓練會不會造成皮質醇的上升呢?

有一個實驗邀請了25對母子(其中孩子4-10個月)在實驗室的環境下實施哭聲免疫法5天。

在第一天晚上,所有的寶寶都至少哭10-20分鐘才能睡著。

到了第三天,所有的寶寶都不再哭鬧就睡著了。

而研究者也同時監測了進行睡前儀式前的皮質醇水平,以及CIO之後的皮質醇水平。

結果在第一天和第三天,皮質醇的水平基本沒有升高。

雖然這個研究有它的局限性,你可以發現寶寶的皮質醇雖然沒有升高但是一直處於較高的水平(這可能是因為在陌生的實驗室環境入睡),但它給了我們一個結論:「即便是在可以想像的最有壓力的睡眠環境下,睡眠訓練也不會造成皮質醇的急劇上升。

截止2016年的文獻,還沒有一項對於實施哭聲免疫法類別的睡眠訓練方法之後,對孩子壓力、與父母的依附關係、情緒發展、人格發展和身體狀況的長期影響的跟蹤研究。

因此我們還沒有充分的理由說明,睡眠訓練會對孩子有長遠的傷害。

而在美國兒科學會主辦的專業學術期刊Pediatrics上,在2012年曾經有過一篇文獻』Five-Year Follow-up of Harms and Benefits of Behavioral Infant Sleep Intervention: Randomized Trial』。

這篇文章通過對326個嬰兒進行了五年的跟蹤調查,希望找到睡眠訓練對於孩子的傷害和效果,結果得出的結論是睡眠訓練在五年的時間中沒有可以觀測到的任何影響,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no marked long-term harms or benefits),但是在短期確實取得了期望的成效 (better infant sleep; lower maternal depression; lower healthcare costs)。

2、睡眠訓練的迷思

接下來和大家分享一些常見的關於睡眠訓練的誤讀:

1)睡眠訓練不等同於哭聲免疫法CIO

睡眠訓練的方法很多,我們在下半部分的會著重為大家介紹各種睡眠訓練的方法。

包括大家熟知的法伯法嚴格來說都和絕對意義上的哭聲免疫法有很大的區別。

睡眠訓練中包含了很多更加溫和的方法,甚至有些方法是號稱無淚的。

因此講哭聲免疫法和睡眠訓練化等號,也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2)睡眠訓練不能幫助解決所有的睡眠問題

正如我們上文所說,睡眠訓練針對的是一類很窄的睡眠問題,它的目標是教會孩子在家長不干預的情況下自主入睡。

但是如果是因為其他原因而造成的睡眠問題,則不能通過睡眠訓練的方式幫助解決,例如:

  • 夜間恐懼、分離焦慮

  • 白天積攢的壓力

  • 噩夢、夜驚

  • 呼吸相關的睡眠障礙

  • 夢遊

  • 由疾病引起的睡眠擾亂等等

同時,不同的睡眠訓練方法也有不同的適用範圍。

例如法伯法並不適用於有創傷經驗的兒童,比如那些曾經有過在孤兒院居住經歷的領養兒童,或者是通過嘔吐來回應被留在床上的焦慮和恐懼的兒童(France,1999)

3)睡眠訓練不適用於小月齡

對於小月齡寶寶來說,他們仍然有夜間進食的需要,同時睡眠的規律還沒有成熟。

所以不建議對於小於4個月的寶寶進行睡眠訓練。

有一些睡眠訓練的方法則建議寶寶需要大於6個月以上才可以使用。

(Owens et al 1999)

4)「不哭才抱,哭了不抱」是極大的誤讀

很多網上流傳的段子,比如美國人帶孩子的17個絕招,或者是李雪著名的文章《睡眠訓練,錯誤的是心》之類的,都反覆提到「不哭才抱,哭了不抱」這種說法,這些簡直是偷換概念的典範。

首先不哭才抱,哭了不抱並不是哭聲免疫法,它代表什麼意思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已經跳脫出了睡眠的情境。

不管是什麼睡眠訓練的方法,都僅且只適用於睡眠調整的過程,而不應該是一種慣性的育兒或教養的方式。

還有什麼哭聲免疫法導致自閉症,導致長大之後的精神疾病等說法,請相關人員拿出可靠的跟蹤研究再來說事兒。

舉個例子,我太爺爺99歲了,他年輕的時候要過飯。

我能說你要想長壽必須年輕時候要過飯嗎?同理,親子關係不好就是因為進行了睡眠訓練了嗎?所以建議大家在微信上看到這一類文章的時候,多一些批判性思考。

3、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睡眠訓練

睡眠訓練的不同方法可以用嚴厲和溫和的程度來進行劃分比如最嚴厲的哭聲免疫法,最溫柔的親密育兒法(創始人William Sears)。

基於文化和經濟的原因,每個社會對於不同方法的認可程度不同。

例如,在十分強調嬰兒獨立性培養的美國,法伯法就廣受推崇;而在國內,大多家庭傾向於親密育兒,因此和寶寶同睡也是普遍的現象。

哪種方法好,哪種方法不好這些都不重要,或者說也沒有絕對的答案。

關鍵是對某一種方法的使用是否得當,直接決定了最終施加在寶寶身上的效果。

親密育兒從感情上令家長更容易接受,但親密育兒的核心在於「親密的邊界」,而不在於「親密」行為本身。

因此,親密育兒就很容易陷入到無節制的疼愛中去,這顯然不是親密育兒的本意,

所謂的「經驗」也是當今國內科學育兒環境推動的最大阻力,這在隔代養育的家庭當中,影響最大。

我們經常聽說,「你們小時候就是這麼養大的」這種無法證偽的說法,直接證明了我們的任何討論已經被置於「以大壓小」的框架下,這是極其專制且反科學的。

這些「經驗」並非全都是錯的,只是任何「經驗」都需要經得起科學框架下的討論,以便我們「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那麼到底要不要進行睡眠訓練呢?

其實最主要取決於父母的傾向,同時也取決於父母對於理念和方法能夠準確把握的程度

我們都知道睡眠是一種生理活動,但通常父母都意識不到入睡也是需要學習的技能。

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去學習,就像沒有哪一個教練可以站出來替他的隊伍比賽一樣。

當他們遇到睡眠問題時,我們可以體會他們的感受、可以讓他們感到安心,可以引導他們,支持他們——就像教練一樣,我們只能幫助他們學會在下一次做的更好的技巧。

接下來我們就必須放手讓他們自己前進。

事實上,我們無法對孩子的眼淚表示無動於衷,我們會擔心哭會影響孩子的身體或者導致情感上的傷害。

但其實哭泣在學習、在改變過程中並不算是大問題。

通過陪伴、通過給孩子身體和語言上的關心和安撫,我們可以減少自己和孩子的壓力,但是我們不能消除所有的眼淚。

哭是孩子交流的一種方式,我們想要避免孩子哭,不是壓抑了孩子這方面的需求和權利嗎?

哭從來不是大問題,不回應孩子的需求才是真正傷害孩子情感,傷害安全感的源頭。

因此有規律的,以恰當的方式回應孩子的哭聲才是應對孩子哭鬧的理智表現。

關於「被妖魔化的睡眠訓練」的內容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明天同一時間我們將和大家分享:嬰兒睡眠訓練大解析——不同派別的睡眠訓練方法,敬請大家持續關注哦。

如果你在寶寶睡眠方面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如何幫助寶寶睡夠睡好,請持續關注我們。

這裡有口口相傳的經驗,對大樣本的觀察,前沿的研究成果,更有對這些經驗,觀察,成果的提煉,糅合,批判,與反思。

同時,我們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睡眠諮詢訂製服務,幫助你和寶寶同時獲得健康充足的睡眠。

關注「好睡寶嬰兒睡眠」公眾號,明天繼續分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哭聲免疫法VS親密育兒

文章僅代表自己觀點,如有不同觀點,儘管評論。之前文章有很多圖,這篇一張沒有,呵呵。很多父母會遇到孩子睡眠問題,有的寶寶必須要爸媽抱著搖晃才能入睡;有的寶寶抱著睡著了,但一放到床上,孩子立馬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