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婆婆間的養娃攀比,你正在經歷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個周末,幾個寶媽紛紛找沫沫老師吐槽,小區帶娃婆婆之間攀比成風:

最喜歡炫耀的就是娃娃,聽到一個婆婆說他的孫子好聰明,4歲不到就可以從1數到一百,不會錯,看到父母開了一次手機密碼,馬上就記住了,自己打開手機發紅包,每次發1個,發了自己搶回來。

另一個婆婆就說她的外孫女長得好,1歲就已經有28斤,10個月就會自己走路,現在喊爸爸媽媽喊得好得很。

還有就是比吃了,今天拿一個泡芙出來娃娃們分,明天人家就拿個日本小餅乾,還要強調是專門在日本買,好得很。

玩具也是,看到一個娃娃有新玩具,一群孩子圍著想要,總會有婆婆來說,哎呀,我們去買一個,不到一周,娃娃們都是同款。

更不要說家長里短了,受不了。

那些婆婆們完全就像偵探一樣,哪家哪戶做什麼的,家裡有沒有錢,孩子在哪裡讀書,婆媳關係怎麼樣,哪家最近在吵架,哪家又買房了等等。

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聽不到的。

據不完全統計,由祖輩參與養育的0-3歲兒童超過70%,3-5歲兒童超過50%。

隔代教育中的問題,很可能影響孩子人格品質的養成。

此組圖片獻給母親節

「兩面派」不可取

為了避免爭吵,孩子去爺爺奶奶家的時候就隨他去,但在自己家裡,該做的規矩還是要做好。

孩子善於總結經驗,他知道在誰那裡可以讓自己滿足。

就像現在很多小學初中生,在學校里很乖,但回到家裡就是個小霸王,孩子知道什麼環境我可以怎麼做,所以如果標準不統一,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孩子有一種依賴,還有一種惰性。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說過,人的心理品質的形成,在每個階段都有一個基礎,四歲左右是意志力形成的基礎。

這個年齡段 ,孩子會說、會動、很有自己主意,但是他的潛意識裡會有隨意搗蛋、任性胡來的衝動。

成人做規矩之前,自己要事先想明白接下來準備立什麼規矩,想明白了就要堅持到底,不論是吃飯還是睡覺。

其實就是讓孩子知道,長大過程中,習慣的養成是有一點痛苦的,不是那麼快樂。

但你堅持一下就能習慣,以後也不痛苦。

跟孩子講這個道理,通過習慣養成的過程他慢慢會明白,意志品質的基礎也就建立起來。

為什麼有些孩子自制力很差,自律能力很差,跟這個階段有很大關係,如果大人在這個階段隨他去,再往後做規矩就難了。

比如,如果孩子在家裡已經能自己吃飯,為了避免外婆餵飯,你可以提前跟他約定好明天要到外婆家去,吃飯你是否能自己吃啊?如果他說我能,就應給予表揚:「明天你跟外婆外公說我已經長大了,飯可以自己吃了,讓我試試看,行吧?」外婆外公也就不會多說什麼。

因為是孩子跑上去自己跟外婆外公去說:「我在家裡都是自己吃飯的,我不要在你這裡餵了,我已經長大了!」

不僅僅只是餵飯這一件事情,其他的規矩雖說不可能完全統一,但父母要儘可能以你家裡的教育去影響你父母對他的教育,做到儘可能的統一。

給年輕父母的建議

排除特例,總體來說,爸爸媽媽帶出來的孩子成長比較理想。

在孩子的教育中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是爸爸媽媽,不是落在上一代身上,長輩可以提些意見、方式,但主要拿主意的還是孩子的爸爸媽媽。

第二個更大的影響是教育、文化背景,這種背景誰來創始?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父母,而不是爺爺奶奶。

應該是父輩做出榜樣,那麼對孩子的影響就會很大

很多家長說我工作很忙騰不出時間,我認為工作忙不是理由。

父母再忙,無非忙兩樣事情:

第一,工作忙,或者做生意。

你可以少做一點、少賺一點,在孩子年幼的時候,這樣的付出是超值的

第二,如果是社會責任的需求。

家長要明白家庭責任也是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忙也讓他不忙一些,拿出點時間,先做好自己家庭的小事。

真誠溝通是關鍵

可是和長輩們說,他們根本不聽,還和我們置氣。

歲數大了,脾氣像牛一樣倔!

這當中要抓住一個環節——溝通,就是說你跟你的爸爸媽媽在觀念上可以探討,你把你的想法告訴他,你也不是不尊重父母,我想很多長輩應該能接受。

然後如果你今天給孩子訓練哪些新的規矩或者習慣,你也得告訴爸爸媽媽

比如我媳婦經常跟我說小孫女她已經開始會自己大小便了,我就知道了,我問她家裡是怎麼做的,我就跟著她這麼做。

溝通非常重要,觀念的溝通,做法的溝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更好的去教養孩子?

中國有句古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家長朋友們可能也知道這個道理,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按照這個理去「雕琢自己的孩子」的有多少呢?父母們一般會把人生的經驗、教訓、道理告訴孩子,但...

薦讀|家裡的育兒理念不一致怎麼辦?

一昨天晚上和老婆帶孩子去練習輪滑,樓下小區的場地里也有一個奶奶(也許是外婆)和媽媽帶一個2,3歲的小男孩在那裡玩球,孩子很調皮,上躥下跳的,沒多會兒摔了一跤。然後看了一眼奶奶和媽媽,奶奶神情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