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春期孩子關係疏離,謹記這三點,重新拉近親子距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灣奇美液晶電視有一句很扎心的文案:「世界上有一種專門拆散親子關係的怪物,叫做長大」。

親子關係的發展一般分為三個進程:十歲以前的依賴期,十到十八歲的叛逆獨立期,十八歲以後的成熟期。

大部分父母在孩子成長至青少年的時候,都會遇到一道坎:原本跟自己很親的孩子,突然就不愛跟自己交流了,親子關係突然變得疏離。

這道坎,是一個重要轉折點,直接影響了親子關係的發展方向。






親子關係為什麼變得疏離?

孩子原因:

孩子進入青春期,都會開始想要獨立的空間和獨處時間。

他們自我意識覺醒、接觸信息的渠道變得廣泛、認識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

這些原因,讓他們開始有了不願與父母訴說的小秘密。

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的孩子更希望得到的是同伴的認同,對同伴的依戀程度遠超父母,所以跟父母的關係會變得沒那麼親密。

家長原因:

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導致親子關係疏離。

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改變

小時候很好用的方法,到了青春期很可能適得其反。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哪怕是說一加一等於三,他們照樣會深信不疑。

但當他們長大,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後,就不會再對父母言聽計從了。

小的時候,你可以決定孩子吃什麼穿什麼,報什麼興趣班。

但當他們進入青春期,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你卻還是不加商量就決定。

這時候,孩子自然不樂意了,感到的不是開心而是煩躁。

於是他們有了牴觸心理,甚至不想和你多說話。

大兵老師發現,那些忘記調整自己步伐的家長,常犯以下幾點錯誤。

1、越俎代庖,老愛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該做的事。

2、自以為是,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孩子是錯的。

3、喜歡指導、干預、打斷、批評孩子。

4、習慣以孩子為中心生活,強迫他也以家庭為中心生活。

以上幾點,都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如何重新接近孩子?

那麼面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重新拉近親子關係呢?

  • 調整心態,接受孩子的長大

「在父母眼裡,子女不管長到多大都是孩子。

」這句話乍聽起來很溫馨,但卻是子女的一道魔咒。

前段時間有一條段子被廣泛轉載,內容是當孩子說「爸媽,我出門了」,各國父母的不同反應:

義大利父母:「放開玩吧。

美國父母:「玩得開心,孩子。

法國父母:「去吧孩子。

中國父母:「你和誰出去?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怎麼整天就知道出去玩,咋不多陪陪父母?在外面不要亂吃東西......」

不少網友轉載這一段子的時候都表示:這太真實了。

中國父母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太緊張自己的孩子了,從衣食住行到學習、興趣、就業、婚姻乃至整個人生,什麼都想管,就是不願面對孩子已經長大這一現實。

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家長愛偷看孩子的日記,偷聽他們與朋友的通話,認為他們不應該有自己的秘密。

著名影星黃磊在接受訪談的時候就曾說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

這些秘密是孩子內心最寶貴的財富。

孩子的日記本、手機,我絕不會偷看。

不用說上鎖,哪怕日記本放在桌上,我也不會看!」

因為窺探就等於摧毀孩子對我們的信任,只會讓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離

如果家長總是不肯放手給空間他們成長,孩子就會有被約束和被控制的感覺,對成長也是不利的。

學者周國平曾說:「想要孩子信任家長,首先家長要去尊重孩子

想要重新拉近與孩子的距離,父母首先要調整好心態,接受孩子的成長,尊重他們並給予一定的私人空間。

只有在孩子信任我們的前提下,他們才會願意親近我們。

  • 換一種方式跟孩子交流

在傅雷家書中,有這麼一段話:「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

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樣直白抒情的話想必是比較難以啟齒的。

畢竟國人特別不擅長直接地跟親人談「愛」。

但如果將這些話換成書信的形式,則容易表達得多。

除了傅雷,還有龍應台、麥家、柳傳志等名人,都十分善於利用書信與孩子溝通。

大兵老師建議家長們偶爾也可以採取這種方式,將我們無法說出口的「愛」,以文字形式表達出來。

需要注意的是,書信的內容應以表達關懷和我們內心的想法為重點,不要長篇大論地書寫對孩子的不滿或建議,中心話題也不要只圍繞學習問題展開。

因為真誠地表達我們的內心想法和關心,是打開孩子心門的一把鑰匙。

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把一些不願當面說的事或疑惑,乃至對父母的不滿等,以回信的方式告訴我們,加強彼此的溝通交流。

除了書信的形式,也可以通過一些孩子愛玩的社交軟體去跟他們溝通,例如微信、QQ等等。

但是這種線上溝通的頻率不宜太密集,否則的話容易過猶不及。

  • 學會聆聽,做孩子的朋友

大兵老師曾採訪過一位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學霸。

她這樣描述與父母的相處:「我的父母跟我一直都是像朋友一樣相處的,他們從來不會拿家長的威嚴來壓我,而且總是很及時地聆聽我的問題,並給予引導

想要重新接近孩子,學會聆聽是很重要的一步。

這能讓孩子知道我們在乎他,重視他身邊發生的大小事。

有些家長只會在孩子談論學習的時候仔細聽,而在分享別的事的時候興趣寥寥,顯得敷衍。

這種做法很容易打擊孩子,讓他們失去和你溝通的慾望。

無論是大事小事,我們都應該好好聆聽,並給予及時的回應。

而且,我們在發表意見的時候,也要注意姿態,像對待朋友一樣,以尊重為前提對孩子提出建議,並且做好意見不被接受的準備。

畢竟,當我們向普通朋友提出建議,對方也不一定會百分百按我們所說的去做的,何況是孩子呢?

追求獨立自主是青春期孩子的一個明顯特徵,在這個階段他們可能會不同程度地疏離父母。

父母可以在放手的同時,學會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成長,換一種模式去跟他相處,這也是作為家長的一門必修課。

--END--


孩子願意和你分享心情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叛逆是好事,家長要理性看待

「叛逆」一詞其實很尷尬。並不該存在這個詞。所謂「叛逆期」,也只不過是孩子在長大,希望由自己決定這樣而不是那樣,想要活出自己的樣子,而父母無法接受罷了。

其實,叛逆是個好的開始

一、青春期孩子的發展特點叛逆是孩子青春期的標籤嗎?是的,叛逆是孩子青春期的專屬特點。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幾乎都有過叛逆——如果父母再三叮囑同一件事就會感到厭煩;認為父母、老師的話很多都有漏洞;喜歡...

孩子的三次叛逆期分別在什麼階段?

在育兒過程中,為人父母者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障礙,在諸多「熬人」的關卡中,孩子叛逆期可能是最容易讓爸媽心力交瘁、搖頭喪氣的了!據說,孩子的一生,至少會有三次叛逆期。對很多爸媽來說,一次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