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靜待花開的你,是否已經被孩子「綁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誇張的說,

近三年來,小編的朋友圈和眾多媽媽一樣,

時不常的就會冒出一篇,

從各種角度詮釋「靜待花開」這個觀點的湯文,

讓眾父母靜靜等待每個孩子的「花期」。

而且不管是從哪個角度闡述「靜待花開」的文章,必定會提到以下金句: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開放的時間不同。

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你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說不定你家的這棵是臘梅,開的會更動人。

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他們知道每種花都有自己的特點,只是開花的早晚不同,只要你有耐心等待。

這段話,字面上看說得很有道理,但也容易讓父母對「靜待花開」這個觀點產生誤讀。

進而認為

靜待花開,就是放任孩子自由發展,順應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想法。

靜待花開,需要任何事情都應該給孩子自由,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和空間。

然後造成

懶惰的父母,正好有了靜下來,耐心等,不作為的理由。

父母基於孩子應該是怎樣的一個角色,定位模糊。

而且,近期我們通過諸多文章和專家的諮詢案例,總能看到「靜待花開」之殤:

3歲的孩子,既不帶紙尿褲,也不進行如廁訓練,依舊光著屁股隨地大小便,父母認為這無需引導,孩子慢慢自然會學會。

4歲的孩子,吃飯時依舊滿屋亂竄,油膩的小手在各處亂摸,一個孩子吃飯,一家人伺候,父母認為孩子只是性格好動,乖乖坐著吃飯不能勉強,要靜待花開,長大自然就安靜坐著吃了。

5歲的孩子,不管在家裡還是家外,對父母呼來喝去,父母唯唯諾諾表示,應該順遂孩子的天性,孩子很喜歡統領一切,是擁有領導才能的體現。

小編受好奇心驅使,想找找「靜待花開」這段話的原始出處。

最後,發現這段話,其實是「台灣卡耐基之父」——黑幼龍的教子心得。

其原文主旨其實是想表達「慢養孩子」的觀點——「慢養並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說教育孩子不要太擔憂、太著急。

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了解並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慢養,可以讓孩子發現最好的自己。

」(原文見《慢養家書》)

並非「靜止不動,放養孩子」!

並非「靜止不動,放養孩子」!

並非「靜止不動,放養孩子」!

以上,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讀書還是要讀原著啊!

那麼,既然話題聊到這兒,我們就不妨先來看看,當3、4歲的孩子,自控能力有限,經驗和眼界還不夠支撐 其自由野蠻成長的時候,如果我們父母一味的「靜待」,不加引導,會發生什麼?

父母被「控制」, 孩子行為毫無界限

是的,在日常生活中,當面對不停向我們賣萌的孩子時,我們作為成年人一些所謂的原則和尊嚴也許頓時就煙消雲散了:無論你目前掌管了多少人,在自己的領域有多麼的權威,對待孩子的無理要求,你仿佛只能或洗耳恭聽或拱手相讓。

而且作為父母,我們總是不希望看到孩子有一絲絲難過或失落,或者疲於應對孩子未被滿足後哭鬧,所以我們的無限庇佑和順遂天性,以及行為不一,其實換來的是孩子行為的毫無界限。

雖然看上去,孩子在快樂地享受著你被他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時光,你時刻尊重了孩子的意願和想法,孩子似乎也對當你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老闆」非常滿意,你們的親子關係無比和諧。

但實際上,在孩子在此過程中已經準確的摸索出在家裡誰更容易被他控制,以及用什麼樣的方法可以控制什麼人。

角色錯位,孩子內心無所適從

一開始孩子一定會覺得我們被他指使得團團轉很有趣(這種有趣來自於孩子對於權力的初始體驗),他會發現他竟然可以讓成人為自己跑來跑去,而且可以讓別人按他的吩咐做事,但是漸漸地,孩子會覺得很恐慌。

大人和孩子的角色長期本末倒置,往往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就像我們成人處於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時,當我們得知這個領域的掌控者受過良好教育,知識豐富並且是個可信賴的人時,便會覺得自在和安心很多。

而在生活中,孩子也一樣依賴我們,所以當他知道我們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並且能在適當時候行使主導權給孩子一些指導時,他也會覺得身心俱安。

據小編觀察,發現周圍大多父母的教養方式徘徊在兩個極端,第一類放任型,一路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孩子珍貴的天性,另一類專制型,每天和孩子上演著「權利」之爭。

那麼,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是科學的教養方式?作為父母,該如何把握掌控和放手的度?

在發展心理學裡,研究父母的教養方式,主要基於兩個維度:

1、父母的接納與反應性,即對孩子的關愛、支持和鼓勵、讚賞的程度。

2、要求與控制性,即父母對孩子的管束、監控程度。

根據這兩個維度,專家總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

(列出以上,是想提醒大家一起想想,我們是不是由於對自己的成長經歷不能釋懷,或者對傳統方式矯枉過正,或者一味靜待花開,而漸漸變成放任型的父母?)

一項跟蹤8、9歲孩子的跟蹤研究顯示:在認知能力和社會技能兩方面,權威型父母的孩子保持高水平。

因為權威型的父母,能提出合理的要求,並認真說明其中的道理,且執行始終如一,對孩子關愛、接納、敏感;控制方式理智、民主。

作為父母,

現在我們都知道該放手、

給孩子自主的空間……

但該如何把握掌控和放手的度呢?

父母要對全局有總體掌控意識

我們要相信自己已經有足夠生活經驗、常識判斷,以及足夠的能力,來當孩子權威的生活主導者、行為引導者,而不是唯唯諾諾,成天為了孩子開心而開心的小跟班和小玩伴。

自由與孩子的能力要匹配

這一點如果父母敏感細心,就會感知到,何時是需要你來掌舵的時刻,這需要我們父母對孩子的能力有了解,並且要從孩子的反饋去總結,放手是基於你對孩子的信任。

有父母說,自己的孩子被小夥伴要挾拿自己的幾百塊零花錢給對方買玩具,先不說其他問題——讓沒有足夠理財能力的孩子,可以拿到這些錢,就是父母給了他不匹配的自由。

給孩子設立明確的界限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對孩子說:「你生氣和不聽話的時候,真是讓我傷心。

」這其實是父母讓孩子為自己的情感健康負責,事實上孩子反而變成了父母的父母。

最好的說法是:「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你還是不能擁有那個玩具。

」 當寶寶開心時,和寶寶一起開心玩樂,當寶寶需要陪伴的時候,給寶寶充足的陪伴,但是必須給予他一些安全限制,比如,不許隨意進出有刀具的廚房,不許在睡覺前吃糖果、不許動手打人等等。

必須明確地跟孩子設下前後一致以及符合實際、符合這個年齡段的界線。

讓孩子學著接受各種小「震驚」

現在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的敏感區,於是對孩子小心翼翼,怕觸雷一樣,竭力避免孩子哭鬧,鬧了還要費力去哄,其實不必過於小心,我們接納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即便孩子在3歲以後接受各種「震驚」,比如被拒絕、不被滿足、遇到不一樣的對待方式,也是鍛鍊孩子理解他人、接納現實、適應當下、努力想辦法的機會。

獨立思考與理性服從並不矛盾

我們平時可以多和孩子聊天,遇到事情一起商討,這會讓孩子逐漸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事大家可以一起商討;大部分事情父母說了算,因為實踐證明父母的決定常常很有道理,值得他信任。

有時孩子的意見也很有價值,只要是合理可行的,我們也可以適時採納,這樣孩子在面對一些事情時,也會漸漸學著權衡利弊做決定。

最後的最後作為父母,我們確實需要心靜如水,不急不躁,學習並尊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的成長規律,但是我們更需要學習,如何用科學並且積極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各種表現。

我們確實需要警惕孩子「迷信」權威,但是我們更需要教給孩子當和權威有分歧時,可以怎樣去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你是哪一類?

父母對孩子高度控制好,還是很少限制孩子讓他們感到自由自在好呢?不同的父母在教養兒童的具體方式上存在著諸多差異,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很多父母經常會糾結於到底是應該溫和點還...

你的教養孩子的方式是什麼?

專家已經確定了四個基本類型:權威的、寬容的、獨裁的,和放手的。無論你的方法,這裡如何使你的教養方式更好!作為家長,你的孩子和你是獨一無二的。你不能只是有一天醒來是不同的人因為你讀一本書或在操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