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是平衡的藝術I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篇文章分兩部分,今天發的上篇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從自己固有的性格、氣質出發,逐漸拓展。

而好家長的任務是鼓勵他不斷試探邁入他的挑戰區……

——————————————————————

(文/羅玲)

  • 接納與推動

家長常有這些困惑:

孩子膽小,看到人多就躲。

我是應該帶她離開呢?還是要求她去適應?

一歲多孩子,最近突然不怎麼吃飯,只吃點米飯,菜不大吃。

我是順其自然讓她想吃就吃不吃就算了呢還是改變口味利誘她吃飯呢?

上舞蹈班,學一段嫌壓腿疼,要放棄。

是要鼓勵她堅持、還是可以放棄……

在每天的帶孩子時間裡,我們好像隨時都有這樣的選擇題要做!

我過去寫過,無論對嬰兒還是幼兒,好的家長是:

1,積極樂觀,接納、有耐心、有穩定的情緒;

2,同時,又能鼓勵孩子,對他有要求、有推動,能嘗試多種方式,幫他在現有能力邊緣去拓展。

我說,有的家長兩者只有一樣,然後有網友揮淚說:我兩樣都沒有!

據我觀察,現在的家長似乎分兩類:一些是「左派」,比如有些老人、教育觀念傳統的人、孩子爸……他們傾向於高強度管教、高要求,認為孩子需要你去逼迫一下,然後他就提高了。

如果看人數,或許這仍然是大多數。

另一類是「右派」,新派家長,他們更重視接納、呵護,主張順其自然,少一些期望和要求。

現在似乎這類家長越來越多。

我這麼想: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從自己固有的性格、氣質出發,逐漸拓展。

我們的接納呵護,是陪伴他享受他的舒適區,這很重要,因為他需要安全感、大本營,需要休養並儲備能量。

家長的接納理解和關愛,是孩子成長的基石。

但我們的另一個任務,是鼓勵他不斷試探邁入他的挑戰區——我們多嘗試一些方法,鼓勵他挑戰自己的小小的極限:他每向挑戰區邁出一小步,他的舒適區就擴大一點點。

如果我們對孩子,只接納、呵護,沒有推動和要求,那麼,孩子的成長就受到了限制,他就會錯失一些成長的機會。

比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好多嬰兒都怕響動,於是在孩子睡覺時,家裡有點聲響,帶孩子的家長就會使勁「噓」。

有經驗的家長都知道,我們要避免突然的大響動,但是應該正常說話活動,孩子的適應能力在正常的環境裡可以更好地提高。

其他很多問題都是同理。

我們對孩子,態度上要理解接納,具體做法上,暗中一點點去挑戰他的極限。

比如,如果覺得孩子交往上膽小,我們一方面不要強迫催促,接納的態度就是:我孩子現在可以膽小!我允許,我接受,我不把這當個大問題。

同時另一方面,我們仍然給他提供交往機會,或許稍微降低一些難度,比如去他熟悉、喜歡的地方跟小朋友玩、跟比他小的孩子玩、約小朋友來自己家裡玩……

再如,前面說的孩子吃飯的波動,我們不能強迫他吃什麼吃多少,要信任孩子自己對身體的感受。

同時,我們準備飯菜時,又不能只做他愛吃的,而是要各種菜變換花樣去做。

國外有研究,如果家長堅持把某樣菜經常擺在飯桌上,家人都開心地吃,那麼最終孩子會決定嘗試一下,而且常常孩子會逐漸習慣這種菜。

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接納的同時,必須也有要求和推動。

其實,在發展心理學裡,研究家長教養方式,主要就看這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父母的接納與反應性,簡單說,就是對孩子的關愛、支持、鼓勵、讚賞的程度。

另一個維度是,要求與控制性,指父母對孩子的管束、監控程度。

根據這兩個維度,專家總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權威型、專制型、放任型、冷漠型。

具體見下表:

其中,權威型教養方式效果最好

權威型的家長,能提出合理的要求,並認真說明其中道理,執行始終如一;對孩子關愛、接納、敏感;控制方式理智、民主。

列出這個,是想提醒:現在,是否有家長由於對自己成長經歷不能釋懷、對傳統方式矯枉過正、正在從專制型家長悄悄變成放任型家長?

曾有對8、9歲孩子的跟蹤研究表明,在認知能力和社會技能兩方面,權威型家長的孩子保持高水平,專制型家長的孩子處於中等或中等以下,放任型家長的子女,這兩方面都更差。

  • 掌控與放手

上面的教養方式中,家長對孩子有要求,比較好理解,至於控制,該是怎樣的度呢,很多新手家長發現很難把握!

我們現在都知道,對孩子該放手、給自主的空間……但是,如果家長不能把握好這個度,就會縮手縮腳、不敢對孩子有干預,變成一個弱勢被動的家長,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

有關掌控與放手,我的想法有下面幾條:

1、 家長要對全局有總體掌控。

你要有主導地位。

孩子不需要另一個玩伴,他需要你是家長!

2、自由與能力相匹配。

放手是基於你對孩子的信任。

家長如果敏感細心,就會感知到,何時是需要你來掌舵的時刻。

你像駕車和游泳教練,如果看他要沉下去了,你要出手挽救。

而這,要求家長對孩子的能力有了解!並且能從孩子的反饋去反思總結!比如,有家長說,6歲女孩被同伴要挾拿自己幾百元零花錢給對方買了玩具,這裡面且不說其他問題——讓沒有足夠理財能力的孩子,可以拿到那些錢,就是家長給了她不匹配的自由。

3、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不同年齡段,對孩子的掌控度有不同的分寸,你所掌控的領域也在不斷改變。

比如,對一兩歲的孩子,大人認為正常的衛生標準,常常是限制孩子探索的;大人認為有些髒的標準,恐怕對這麼大孩子來說正合適。

孩子玩,弄髒衣服,也是不必限制的——因為這時,探索是他的主要工作,他要先樹立一種「我嘗試,我就能有所發現和改變」的信念。

對4、5歲以上的孩子,他就需要學更多的東西:保持個人衛生、尊重他人勞動、愛護環境愛護花草和小動物、對自己行為負責,等等。

他仍然可以去探索,弄髒衣服時,家長可以教他,怎樣把髒衣服特別髒的地方自己搓兩把。

【奶爸說】

一說到平衡、藝術,貌似有點高大上了,一邊說要接納給自由,一邊又說要推動、控制,這不是讓人糾結麼?其實啊,沒必要把問題想的那麼可怕,讓自己畏手畏腳,只是文中的用詞有些偏正式化、書面化

我們可以把『推動』、『控制』、『掌控』、『要求』,理解為『做出榜樣』、『適當的引導』、『幫孩子建立一些秩序』、『讓孩子知道界限』,這樣看是不是好接受一些?感覺舒服了些?

我為什麼要說道這個問題呢? 因為每個人都不喜歡被人控制、掌控,這是由心而發的抵制,就連看到這樣的字眼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成人如此,孩子也一樣!所以,溝通表達的方式很重要

同樣一件事,可以採用批評指正的方式也可以採取巧妙的無痕引導,哪一種更容易被接受?效果更好?相信聰明的粑粑麻麻心裡都清楚

關於平衡的問題啊,奶爸個人感覺把握住兩點就好

一方面是跟隨著孩子年齡的變化而家長要變化,做成長型家長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我想,或許可以這樣理解文中指的權威型教養方式,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孩子在不斷的成長,每個時期遇到的問題都不同,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必須不斷的學習成長,自我反思總結,才能更好的為孩子樹立榜樣,給予正確的引導。

說教永遠比不上巧妙引導和做給孩子看來的更有效果,我們日常的生活態度,處理問題的方式,一切的言談舉止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如果我們自己做一套,對孩子說教是另一套,那在孩子心中還有何權威可言?

另一方面是界限、秩序的建立

首先要說這兩點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因為都涉及到孩子的年齡階段不同的問題

正確的理解接納和自由不要錯誤的演變為溺愛、放任,之前發過一篇文章《殘忍之愛》是有關於接納、自由的;另一篇文章《憐憫、可憐!只會讓孩子喪失勇氣》是一些錯誤的放任行為,可以先看一看,另外明天發下篇會有一些更具體的小案例參考

好了,今天就到這吧,明天繼續聊

  • 乖寶奶爸微信公眾號:guaibaonaiba

    (長按可複製)

  • 每天都有專業的精彩育兒文章送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和善而堅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上周在群里與大家分享《和善而堅定,為什麼做起來這麼難?》,課前小調查時發現,因為自己情緒管理沒做好、因為老人、因為孩子屢教不改......導致我們很難做到和善而堅定。您是否也感同身受?您是哪種教...

權威型家長和專制型家長你是哪一類?

一、父母對孩子限制過多,孩子在人際中會比較被動,缺乏溝通技巧有的家長採用專制的教養方式,這類家長希望孩子服從於自己的安排與規定,但很少向孩子解釋這樣做的原因。這種教育試成長的孩子往往太快樂,在人...

你的教養孩子的方式是什麼?

專家已經確定了四個基本類型:權威的、寬容的、獨裁的,和放手的。無論你的方法,這裡如何使你的教養方式更好!作為家長,你的孩子和你是獨一無二的。你不能只是有一天醒來是不同的人因為你讀一本書或在操場上...

為什麼最好別讓孩子懼怕你?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說:孩子在家裡得有個怕的人。意思大概是說,如果沒有人管得住孩子,如果不能夠給孩子某個威懾或者顧忌,孩子就會變得無法無天、毫無規矩。所以,家人都會有意識地塑造出這樣一個嚴厲的爸爸或...

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你是哪一類?

父母對孩子高度控制好,還是很少限制孩子讓他們感到自由自在好呢?不同的父母在教養兒童的具體方式上存在著諸多差異,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很多父母經常會糾結於到底是應該溫和點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