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懶惰教育」,要想收穫「聽話」的孩子,請先放下手中的棍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要不要打,能不能打,一直以來就存在爭論。

正面反面的例子不少,爭論相持不下。

更有一些文章,教家長們「怎麼打才能讓孩子聽話」,「如何更有藝術地進行打罵教育」…看上去更折衷、更科學,實際是換湯不換藥,無非是棍棒教育的另外一種提法。

沒有父母不愛孩子,為什麼在這種「要不要打」的問題上,還會爭論不休呢?因為往往打孩子的父母,心裡都有這樣一套邏輯——我是為你好!既然是為了孩子好,那麼打不但沒錯,反而是有益的。

更何況,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如何管教,外人憑什麼橫加干涉呢?!

但如果我們把對象換成你的父母,你的朋友,或者說你的妻子(丈夫),你為對方好,但對方沒有按照你認為好的方式去做,那麼你就有充足的理由動手讓對方服從嗎?顯然荒謬!為什麼換成孩子,邏輯關係就能成立呢?更何況他還是如此柔弱,如此地信賴你、依靠你!

這樣以「為你好」之名,行著「不信任不尊重」之實的暴力做法,只能說明父母在管教理念上的落後,管教方式上的匱乏,管教行為上的懶惰。

鄰居家的女兒小J,就是打罵中長大的孩子。

她活潑大方,也很體貼人,看到小朋友中有人被欺負,經常挺身而出、主持正義。

她媽媽就是個熱心腸的人,女兒這樣的狹義性格和她很像,很顯然是言傳身教的結果。

但小J有個缺點,就是一旦遇到不如意沒順著她的時候,就開始大哭大鬧,非常激動。

小J媽媽一開始會講道理,但通常勸不好,最後往往以連踢帶踹、生拉硬拽地把她拖走結束。

更誇張的一次是,小J一生氣,還了手,母女倆竟然當街打了起來。

當媽的生氣一手帶大的女兒怎麼還手,當女兒的更是哭得驚天動地。

看著這一幕,我實在心疼,一個6歲的孩子,她心裡得多憤怒、多委屈,才有如此的「膽量」還手啊!

平時和小J媽媽聊天時,就經常聽她說,孩子不好管教,經常挨打。

可現在的問題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她的脾氣也見長,以前吼一句就聽,現在可能就得打一頓才行,直到那天,她也沒想到女兒會還手,傷心不已。

女兒的熱心俠義像她,其實這樣的「壞」脾氣又何嘗不是因為像她?孩子不聽你的話,不如你的意,你就動手打罵,這和一個孩子願望得不到滿足,就哭鬧動手有什麼區別?家長覺得,在打之前我都是講道理的啊,他不聽,我才打的。

可反過來想,大人都不可能做到一講道理,就迅速平復情緒,並行為得體,更何況是個正在哇哇哭的孩子?其實孩子更可憐,因為沒有聽完道理立刻按對方希望的做出回應,惹怒了對方,就得遭受語言與身體上的暴力,未被釋放的情緒生生被害怕和疼痛壓制住,這是哪是教育,分明是恃強凌弱啊!

我也曾勸過小J媽媽,別打孩子了,換種方式!她苦笑道,那怎麼辦?各種方法都試了,最後沒辦法才打的,一打就聽了!

周圍像小J媽媽這樣「出於無奈」靠打罵來教育孩子的家長不在少數。

每人都有自己的各種理由,乍聽起來還真是那麼回事。

只是這樣的邏輯似乎顛倒了,不是因為沒有辦法,才必須要靠「打」來解決,而是首先要明白,家長根本就不能「打」孩子,在此底線和前提下,再去想如何教育。

如果連這點都意識不到,那麼打孩子,永遠會成為某些家長的「殺手鐧」和教育的「萬能靈」。

因為有著「打」這個簡單易行的「好辦法」的存在,家長才可以不去深入思考,尋求更為費時費力、不那麼立竿見影的方法。

這樣的方法不討巧,卻更體現家長的智慧,比起「打」的速戰速決、後患無窮,可以說潤物無聲、一勞永逸!

不打,是家長行為上的克制,也代表著給孩子的一份尊重。

受尊重的孩子,更有廉恥之心。

也就是俗話說的「響鼓不用重錘敲」,這樣的孩子也更能聽進去道理,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所以說,要想孩子聽話,先放下手中的棍子,讓衝動回歸理性!把打人的力氣,用來多動腦子,想想更溫和、更人性、更智慧的教育方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棍棒式」教育 你認同嗎?

在中國,很多父母推崇「棍棒式」教育,認為打是親罵是愛,孩子「不打不成才」,但也有一部分家長不認同,此教育方式,認為所謂的「愛之深、責之切」,不過是父母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而已,打罵只會對孩子身心造...

自己的兒子不聽話,是你的教育方式不對!

點擊關注我,每天分享一些育兒小知識經常聽一些朋友說,家裡的孩子聽話,說啥是啥。但是又有好多家長說,兒子在家跟學校兩個樣子,根本管不住,再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不但聽話,學習還好,再看看自己的,真的好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