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家長的處理方式決定孩子的將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我們發現孩子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時,在我們大人的潛意識裡,那就是「偷」,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其實,有時是我們小題大做了。
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他並不清楚某件東西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他們只是單純的喜歡這件東西,就像在路上撿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小石子一樣,將幼兒園喜歡的東西放入囊中。
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清楚「偷」是什麼,所以當孩子把東西拿回家時,大多都是無意識的,父母不必給孩子貼上「偷」的標籤,也千萬不要對孩子嚴厲斥責。
這時我們要明確的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好,這個東西是幼兒園的,是所有小朋友一起玩的,而不是只給他一個人玩的。
如果家裡有類似的東西,拿出來給孩子看,讓他知道哪個是自己的,哪個是幼兒園的。
並且要讓他知道想要別人的東西必須經過別人的同意。
平時就要反覆給他灌輸這樣的觀念。
多於大點的五六歲的孩子來說,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知道了「物權」的概念,如果他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就屬於有意行為了,他已經知道了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所以經常會藏起來。
那麼當我們第一次發現孩子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時,我們千萬不要打罵孩子,但是必須嚴厲對待這件事,並正面教育,讓他自己認識到錯誤並且改正。
如果連續幾天都不再拿東西回家,我們可以給他物質的滿足,以防止孩子在家得不到去拿幼兒園的東西。
我們也要經常檢察書包,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幫助孩子克服這個毛病。
所以說我們家長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決定了孩子以後的想法和行為。
首先,我們要留意發生的事情。
我們在發現孩子的「問題」行為時是否做到了認真觀察、不評判。
接著,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更應該傾聽孩子的感受,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動機。
然後,我們在要求孩子做到不說謊、不偷拿東西,其實這些都是表達我們的需要,而孩子的需要的又是什麼呢?是需要父母的關心、諒解、還是心愛的玩具呢?亦或只是希望做錯了不會被懲罰?我們需要多傾聽孩子要求。
最後,真實的表達自己,如果孩子能夠沒有壓力,沒有顧忌的說出自己的需求,也許就不會再因為需求沒有等到滿足而偷拿東西了。
家長只是看到孩子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卻看不到孩子為什麼拿回家?這樣的行為動機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是孩子因為喜歡就拿回家?是因為家裡沒有?是因為爸爸媽媽不允許自己玩?還是因為分不清是我的還是別人的?
在廣場上,很多小孩都會拿著自己的玩具玩,很多時候其他小朋友來搶玩具的時候我們會對孩子說,沒關係大家可以一起玩。
卻很少有家長會對其他孩子說,這個玩具是誰的?要想玩必須經過同意才能玩,而不是一上來就知道搶。
當我們自己遇到這樣的事情時,我們第一反應是什麼?我們第一處理方式是什麼?歡迎討論!
孩子偷拿別人東西,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對待?
有不少的媽媽反應說孩子有偷拿別人東西的習慣,而且不願意承認擔心孩子走上邪路怎麼辦?又怕別人說自己的小孩手腳不乾淨,對此媽媽們苦惱不已,有一位寶媽就說發現女兒兜里裝了橡皮泥,經過追問得知是從幼兒...
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錯誤管教會毀掉孩子一生
2017-02-02 凱叔講故事凱叔說kaishushuo大約從孩子2歲左右就開始慢慢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了。所謂物權概念就是物體的歸屬權,它是我的?是你的?還是共享的?當孩子進入物
當孩子把幼兒園的東西帶回家
最近,班級里好幾位小朋友的家長向我反映了一個同樣的問題:孩子總是將幼兒園的小玩具偷偷帶回家。有的小朋友把帶回去的玩具跟爸爸媽媽一起「分享」;有的小朋友把帶回去的玩具偷偷藏了起來,最後被爸爸媽媽發...
當孩子把幼兒園的東西帶回家
最近,班級里好幾位小朋友的家長向我反映了一個同樣的問題:孩子總是將幼兒園的小玩具偷偷帶回家。有的小朋友把帶回去的玩具跟爸爸媽媽一起「分享」;有的小朋友把帶回去的玩具偷偷藏了起來,最後被爸爸媽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