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把幼兒園的東西帶回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班級里好幾位小朋友的家長向我反映了一個同樣的問題:孩子總是將幼兒園的小玩具偷偷帶回家。

有的小朋友把帶回去的玩具跟爸爸媽媽一起「分享」;有的小朋友把帶回去的玩具偷偷藏了起來,最後被爸爸媽媽發現;也有的小朋友的行為在被爸爸媽媽禁止之後,還是三番五次地出現同樣的問題。

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認為拿別人的東西就是「偷」。

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類似的「事件」,孩子將幼兒園或者其他小朋友的東西偷偷帶回家。

對此,有的家長反應過度,擔心這是個大問題,卻又找不到可行的解決方法;有的家長卻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小題大作,對之熟視無睹。

小問題積少成多就會產生大錯誤,防患於未然必不可少。

我們不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看他們為什麼要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對於這種情況,到底應該是寬容以待還是嚴加教育?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根據幼兒對規則的理解和使用,把0—3歲階段稱為前道德階段。

這一年齡時期的幼兒無任何規則意識,因而談不上任何道德觀念發展。

幼兒3—7歲為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這一時期的幼兒會尊重或順從規則,但是還沒有達到自律水平。

同樣,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中,將0—3歲幼兒的行為看作無意識行為,4-7歲幼兒的行為看作有意識的行為。

因此,我們需要弄清幼兒將幼兒園的東西帶回家到底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無意行為——「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某件東西是屬於「自己的」,還是「別人的」,界限並不清晰。

他們很多時候只是單純地因為喜歡這件東西而將它放入口袋裡,被帶回家的東西對於幼兒來說就像從路邊撿回來的一個小瓶蓋一樣。

對於喜歡的玩具,孩子有可能因為活動時間不充足所以在幼兒園沒玩夠;或者一直想玩的玩具,卻被別的小朋友獨占著;也或者是幼兒想「獨霸」這個玩具,只能他自己玩。

這個年齡段的幼兒還不具備有意「偷拿」的意識,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大多是無意行為,因此,父母大可不必「上綱上線」,對孩子嚴厲斥責。

有意行為——自我控制能力差

大多數情況下,五六歲的幼兒把幼兒園東西帶回家,一般都屬於有意行為。

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已經形成了規則意識,知道拿幼兒園或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但他們會因為很難控制自己的意念和行為而「明知故犯」,將其拿回家。

他們潛意識中能夠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所以拿回家的東西通常會被自己「藏」起來。

這種情況下,家長與老師要先問清楚孩子情況,讓孩子得到媽媽或老師對玩具的認可,然後因勢利導地告訴孩子行為的不恰當,是不被允許的。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這樣做不對時,媽媽就可以趁機進行教育:幼兒園的東西是集體的,是所有小朋友的,誰都不允許隨便拿回家,否則就要受到懲罰。

不管幼兒的「偷拿」行為是有意還是無意,家長與老師必須做好溝通,統一標準,並在幼兒歸還玩具後,對其行為給予肯定,強化幼兒的是非概念,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品質。

(作者:郭光華,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辛寨鎮中心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11日第4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偷」東西 與物權意識有關?

不少媽媽在寶寶上幼兒園後,總會在孩子的口袋裡、書包里發現一些不少自己買個孩子的東西。這讓媽媽們有種晴天霹靂的感覺:寶寶小小年紀怎麼就學會偷東西了?!麻麻們要hold住,別輕易把孩子拿別人東西的行...

當孩子把幼兒園的東西帶回家

最近,班級里好幾位小朋友的家長向我反映了一個同樣的問題:孩子總是將幼兒園的小玩具偷偷帶回家。有的小朋友把帶回去的玩具跟爸爸媽媽一起「分享」;有的小朋友把帶回去的玩具偷偷藏了起來,最後被爸爸媽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