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入園哭鬧,如何處理好分離焦慮?孩子出生後就要開始準備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分離是相對於依戀來說的。

沒有依戀關係,分離也就無從談起。

換句話說,依戀關係建立不好的孩子,他處理分離情緒就會出現困難。

而依戀的關鍵期就是3歲以前。

1、6個月前的孩子,固定撫養人的照料與及時回應至關重要。

一開始,孩子與媽媽是共生關係,她們的成長完全依賴於父母的。

父母既是孩子生理需求的滿足者,也是孩子心理能量的提供者,同時父母還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會通過你來檢閱自己的成長,發現自身的力量。

母親與嬰兒的共生關係,對一個孩子的人格發展、心理狀態、情緒狀態和行為模式,起著至關重要的的作用。

母親對孩子的關注、孩子對母親的依賴,是一個人一生中一切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礎。

如果孩子得不到固定撫養人的關注和穩定回應,就無法形成對某個個體的固定依賴,那麼他的心理發展就會出現無法彌補的缺陷或問題。

我們發現,有的人窮其一生都在尋找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以求彌補這個發展缺陷。

2、6個月到3歲的孩子,需要逐漸與父母剝離、走向自我的獨立。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意識到自己與照顧者(母親)不是一體的,由此孩子開始邁出獨立的第一步。

這時的他看到母親會笑,看到陌生人會緊張,也就是我們說的,半歲小孩會認生。

他會想要掙脫母親看世界、開始探索周圍的環境並與之發生關係,同時又會在需要時,撲回母親的懷抱尋求安慰、獲取支持。

此時,媽媽們接納孩子的反覆、情緒化、粘人等行為,對孩子形成自尊、自我認同和價值感等非常重要。

這就要求父母既要容忍孩子的脫離、鼓勵孩子的探索,也要在孩子需要充電時,積極敞開懷抱,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

錯誤的做法:要麼不捨得放手讓孩子獨立,各種阻攔和各種替代;要麼在孩子想要重回父母懷抱的時候給以嘲諷或批評指責。

前者會讓孩子永遠無法真正獨立,後者會讓孩子終其一生,尋找早年丟失過的關注、肯定與愛,並反覆將自己的親密關係親手推入艱難的境地。

3、具體的做法和建議。

  • 孩子能走、會動以後,父母就有必要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

    一方面拓展了孩子的活動場所和眼界,另一方面為孩子接觸社會融入社會做積極準備。

  • 爸爸需要多參與進來,確保媽媽和孩子親密有間。

  • 可跟孩子做一些分離預演。

    如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這是為真實情景中父母與孩子的分離做積極鋪墊。

  • 平時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給予孩子積極回應,特別是在孩子有需求時。

  • 當父母要離開時,一定要跟孩子做好分離,這個時候儀式化的分離步驟很重要。

    如告訴孩子自己要去哪裡,要做什麼,什麼時候回來,並儘量說到做到。

    切記:什麼也不說偷偷離開,這樣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恐懼。

  • 主要照顧人要離開時,一定要獲得其他照顧者的支持和幫忙。

    最好是孩子比較信賴的人,接納孩子因分離而有的壞情緒,耐心陪伴孩子度過這個分離階段。

所以,做父母的,一方面需要建立好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幫孩子建立好穩定與安全的依戀;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當離開時必須離開」,並妥善處理好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

相信我們做好了這些,小孩子等到入園時,就能很好地處理分離焦慮,順利邁入人生的新階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育兒|幼兒園前做這些事,寶貝更聰明

場景一:寶貝準備上幼兒園,當進園後,在幼兒園門口時常看見寶貝淚流滿面、哭得撕心裂肺,無論如何都不要走進幼兒園,而幼兒園的老師充滿愛心的和媽媽一起勸導孩子勇敢進園。接下來幾天,孩子不願意吃,時常起...

寶寶愛黏人?背後的原因莫要忽視

在平時的育兒過程中,有些媽媽(或者是與孩子親密接觸的照料者)會發現,孩子在一個階段會顯得特別愛黏人,走到哪,孩子就像小尾巴似的跟到哪,一刻都離不開,有時也會讓家長因此而感到特別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