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專題)禮儀寶寶:1~3歲寶寶社交發展重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節即將到來,爸爸媽媽要帶寶貝走親訪友啦!

父母們都希望寶寶能懂禮儀、有禮貌,但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個誤區需要澄清——禮儀不是大人強制孩子的行為,我們不能在寶寶不理解或不願意的情況下強迫寶寶,甚至給寶寶扣上膽小、不懂事的帽子,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不禮貌、不尊重。

先建立寶寶的安全感,他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往外探索,與別的孩子做朋友。

1~2歲:自我中心人格

隨著移動經驗的增加,寶寶越來越喜歡往外探索,隨之而來的是分離焦慮和陌生人焦慮的加劇。

但隨著經驗的累積,寶寶也會逐漸克服這些困難。

若寶寶的活動能力好,就會開始到處走動,四處探索新環境,但如果發現媽媽或爸爸沒跟上來,就會出現緊張的情緒,要回到父母身邊才能「補充安全感」。

不過,隨著反覆練習分離、再重聚,不斷增加成功經驗,寶寶就能從距離父母三米、五米到兩個房間的範圍,漸漸擴大自己的社交圈,然後有機會主動接觸他人。

1歲半以前的寶寶會表現出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就算身處多人團體中,也不會對其他人做的事情感興趣,反而是在一旁自己玩或是無所事事。

其他孩子正在玩什麼,對他來說並不具有影響力,形成一個「游離者」的角色;過了1歲半,寶寶會開始在外圍觀察團體中的孩子在做什麼事情,但通常要看完遊戲的始末,才敢加入。

支招:父母怎麼做?

爸爸媽媽陪伴寶寶時,多和寶寶玩有節奏感的玩具或躲貓貓之類的互動遊戲。

經常把鄰居、朋友等陌生人介紹給寶寶,鼓勵寶寶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讓孩子有時間習慣他們,而不感到陌生。

平常在家,給寶寶一些簡單的指令讓寶寶去做,比如「把拖鞋拿給媽媽「自己拿水壺喝水」等。

2~3歲:獨自玩耍

2歲以後的寶寶,最常進行的就是獨立遊戲。

寶寶會選擇他自己想玩的玩具,卻不見得願意和別人一起玩,例如一開始看到別人彈鋼琴,但一轉頭看到比較感興趣的火車玩具,就會走過去拿來獨自把玩,但能夠和他人待在同一個空間裡,且持續一段時間。

寶寶過了2歲之後,最喜歡說的話就是「不要」,且非常重視物品的所有權,像「這是我的、那是妹妹的」。

一旦有人做出「侵犯他物品」的行為,寶寶與同伴之間就會互相搶奪,但這並不是寶寶不懂得分享,而是因為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完全,卻對物品所有權特別重視才延伸出的行為。

支招:父母怎麼做?

有意識地引導寶寶發展社交能力,同時每天給寶寶示範基本禮儀,見到人打招呼、說謝謝再見、尊重別人的所有權、當和別的孩子有矛盾時用溫和的方式解決,並及時表揚寶寶的努力。

3歲以後:分享與合作

3歲後,寶寶開始學會簡單分享,例如一起使用同一組積木,且如果在各自堆積木的過程中,發現旁邊的人缺了一個零件,手上正好有的話,還會主動給予對方該零件,此時就會發展出「協同遊戲」的概念。

但協同遊戲不代表可以互相合作、合力完成一個作品,但寶寶會適時伸出援手、幫助別人。

到了4歲時,寶寶才能把社交技巧成功融入團體活動,完成「合作遊戲」。

每個孩子都必須在遊戲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有人可能是領導者,有人則是追隨者,此時家長必須減少介入機會,讓寶寶們從遊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5歲以上的寶寶,會逐漸發展出良好的同理心,能夠知道自己做出哪些舉動,會使同伴不開心,進而避免做出負面的行為,並開始學習控制自己的慾望,同時也進入能夠規則性遊戲(最少三人一起進行的遊戲,如此才會符合團體社交規則)的階段。

支招:父母怎麼做?

分享是寶寶踏入交際的開始,透過物品的共用與他人交流的遊戲互動,可以讓寶寶學習禮儀、分享,建議媽媽可讓寶寶多玩需要和小夥伴互動和分享的遊戲,從中學習與別人共用的樂趣。

媽媽也要多多肯定和鼓勵孩子分享的行為,強化他的分享觀念,讓寶寶主動把玩具分給小夥伴玩、主動和人打招呼,主動幫助別人。

5歲之後,父母要成為鼓勵者的角色,當寶寶看到同伴跌倒或受傷時,爸爸媽媽可以請寶寶把對方扶起來,教他安慰對方,加強孩子的同理心發展,讓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已經可以幫助別人!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由好孕媽媽整理編輯呈現,若涉及版權問題歸原作者所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孩子都是自願 分享 的嗎

在遊樂場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還沒同意,父母輕輕說一句「你要分享」,就自己作主把孩子的玩具給了其他孩子玩。每當這時,當年冬天發生的這一幕就會在我眼前浮現。我常常在想,那個大聲指責別人不分享的...

孩子自私小氣?請別再強迫孩子分享啦!

▲點擊上方藍色小標收聽。春暖花開,相信很多寶爸寶媽們都會約著朋友帶著寶寶出去郊遊踏青了。寶寶們在一起,總是會表現出不同的個性特點,有的更愛鬧,有的更文靜,有的更樂於分享,有的則對自己的玩具看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