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小氣?請別再強迫孩子分享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上方藍色小標收聽。

春暖花開,相信很多寶爸寶媽們都會約著朋友帶著寶寶出去郊遊踏青了。

寶寶們在一起,總是會表現出不同的個性特點,有的更愛鬧,有的更文靜,有的更樂於分享,有的則對自己的玩具看護得很緊。

愛分享的寶寶可能有更多的朋友,但是寶寶不愛分享可能也有自己的原因。

確實。

不同齡段的寶寶對分享的態度是不一樣的,這是由他的心理發展階段決定的,爸爸媽媽們可不要錯怪了寶寶。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這個話題,看看寶寶的分享歷程是怎樣的,爸爸媽媽們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

0-1歲 偶爾分享

你可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10個月的寶寶手裡正拿著玩具汽車,你對他說,「寶寶,能把汽車給我玩嗎?」你伸出手,他會端詳著小汽車,然後遞到你手上。

這並不能說明寶寶有多大方,這是因為1歲之前的寶寶還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

所以,如果家裡有不到1歲的寶寶,當寶寶主動把玩具遞給別人,要微笑著對寶寶的行為說「謝謝」。

讓寶寶感受他的行為帶來的積極反應。

這時候,不需要過早向寶寶灌輸「分給別人、讓給別人」的觀念。

如果總是這樣要求寶寶,會讓寶寶誤以為分享、謙讓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事情。

寶寶跳過了從獨占到分享的心理發展過程,容易忽視自己的真實需求,養成軟弱的個性。

1-2歲 都是我的,我不分享

1-2歲的寶寶開始形成擁有的概念,熟悉自己的物品,能叫出它們的名字,如「寶寶的小床」「寶寶的玩具」等等。

因為這是他用過的東西,所以不允許別人動,這是他為自己爭取權利的一種表現。

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掌握「物品所屬」的概念,但不能分得很清楚。

不僅認為自己的東西是他的,別人的東西也會認作是自己的。

有一首美國童謠,很形象地描述了這個階段寶寶的特點。

這首童謠的名字叫《幼兒所有權法則》: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

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是不是很形象?正在建立物品所有權的寶寶就是個樣子的。

這時候,我們要怎麼做呢?

首先,要接受寶寶的分享。

比如
當寶寶將他們的物品與家人分享時,家長一定要接受。

有的家庭里,寶寶把好吃的給奶奶分享,奶奶可能也捨不得吃,就說「寶寶真大方,奶奶不吃,給寶寶留著吧」。

或者開始是逗寶寶,「給媽媽吃一口吧」當寶寶真的把好吃的給媽媽時,媽媽卻說「媽媽不吃,給寶寶吃吧」。

如果一直這樣,寶寶會認為這只是個形式,你並不會真吃。

如果某個時候你真吃了,寶寶就會接受不了而哭鬧或大發脾氣。

第二,要讓寶寶多和小朋友們接觸。

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告訴寶寶:「這些玩具是你的,小朋友玩後還會還給你,別的小朋友也會將他們的玩具和你一起分享的,這樣你們就能玩更多的玩具了。

」寶寶就學會了如何利用玩具與小朋友進行交往,也初步學習了人際交往的技巧。

第三,要尊重寶寶的不願分享。

在寶寶的「物權」觀念中,只要是他喜歡的就是他的,所以父母首先要承認寶寶的所有權。

如果寶寶願意和別人分享,要表揚寶寶的慷慨舉動,如果寶寶不願意分享,父母也不要勉強。

「這是寶寶的小汽車,寶寶現在不想分享是嗎?那過一會兒寶寶想分享了再分享。

」或者引導寶寶關注對方的感受。

將心比心,你對自己心愛的物品也不願和別人分享不是?這樣想想,你是不是就能理解孩子的行為了。

2~3歲 不分享,他會傷心

2歲多的寶寶開始有了同理心,他會對傷心的同伴表現出某種同情和憐憫,比如,對寶寶說:「你看,你不給弟弟玩汽車,弟弟都哭了,給弟弟玩一會兒好嗎?」寶寶通常就會看著哭的孩子,把自己手中的汽車遞過去。

或者當一個同伴提出要求或威脅時,也會誘發寶寶的分享行為,如,「要是你不給我,我就不跟你好了」。

但是,為他人而做出自發的自我犧牲行為在這個階段中相對較少。

針對這個階段的特點,在引導寶寶分享時,首先,你可以引導寶寶體會他人的感受 。

比如通過 故事問答、角色體驗等引導寶寶體會他人的感受。

比如,媽媽可以引導讓寶寶關注對方的感受,「你看,小朋友哭了,如果你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不給你玩,你是不是也會難過呀?」通常寶寶會考慮一下,充滿愛心地把自己的玩具和別人分享。

其次,鼓勵寶寶向愛分享的玩伴學習。

有研究發現,一些29~36個月大的幼兒,假如在自己沒有玩具時接受過同伴分享的玩具,那麼,當他們自己有好幾個玩具而同伴一個也沒有時,他們就能以相同的友好行為將玩具分給同伴。

但是,如果同伴以前曾拒絕過分享玩具,輪到這些兒童控制玩具時,他們也都拒絕同伴分享。

可見,同伴的影響非常大。

所以,父母要鼓勵幼兒向樂於分享的同伴學習。

第三,父母樂於分享做表率。

因為父母對寶寶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父母處處表現得很大方,經常拿出自己的東西幫助別人,或與別人一同分享,寶寶也會模仿父母的樣子,樂於分享。

第四,不強迫寶寶分享。

父母既要鼓勵寶寶大方謙讓,又要保證寶寶在分享的同時滿足自己的需要。

如果寶寶不想分享,不能強迫更不能威脅。

比如「你要是不和小朋友分享,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這類的話,會讓孩子很沒有安全感。

不說「你是大的,應該讓著弟弟或妹妹」,否則孩子會為你只愛弟弟或妹妹,反而心生怨意。

媽媽注意給大寶寶機會,培養大寶寶分享的觀念。

同時,對小寶寶,媽媽也不能有求必應。

比如,媽媽可以說「這是姐姐的東西,如果你想玩,就要和姐姐商量,如果姐姐給你,你就可以玩了。

」這樣既照顧了大寶寶的感受,又可以從小培養寶寶的交往技能。

3-4歲 不分享,沒朋友

3歲多的寶寶已經開始意識到分享很重要,要不要分享可能跟有沒有小朋友跟自己玩有關,但是這種認識還不是很穩定,因此這個時候的寶寶的分享行為也不穩定。

此時,寶寶分享的原因經常是相互矛盾的、自私的:「我分給他,是因為如果我不這樣做,他就不和我玩了。

」或者「我給她一些,但大部分都是我的,因為我年齡大些。

這時,爸爸媽媽要怎麼做呢?首先,要及時肯定寶寶的分享意識

你要善於觀察,發現孩子的分享行為及時表揚,並把小細節放大在大家的眼前,在大家面前進行表揚,讓寶寶產生愉悅的分享體驗,這樣下次還會有「我還要這樣做」 的想法。

長期以往有助於寶寶內化分享的意識,養成樂意與人分享的好習慣。

第二,培養寶寶分享的技能。

有時,孩子有分享的意願,但是不知道怎麼做。

如只有一個玩具,而有多個同伴想玩時,寶寶由於不知道該如何分享,就會放棄分享行為。

所以,父母在培養寶寶的分享行為時,要注意讓幼兒了解和掌握一些分享的技能,如一起玩或輪流玩。

這樣,寶寶的分享技能就會提高,分享行為也會增強。

第三,給孩子讀繪本,和故事裡的主人公一起感受分享

爸爸媽媽可利用兒童故事來感染孩子,讓孩子在聽完後,感受到故事中角色的情感,並產生共鳴,在下次現實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時,會產生對故事中的角色的情感的記憶,從而體會分享的美好意義。

如在故事《美寶的美麗花園》中,美寶因為不願分享,把自己的花園用圍牆隔開,結果花園裡的花見不到陽光都枯萎了,後來美寶拆掉了圍牆,花園又變得美麗起來。

又比如《石頭湯》,因為苦難,村子裡的人不懂得分享。

三個和尚用煮石頭湯的方法,讓大家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

成人在講述故事時可以引導幼兒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內心感受,幫助孩子充分理解和感受美寶的內心變化。

這樣能夠讓孩子更深刻地體會人物的情緒情感,感受分享帶來的快樂。

4歲以後 分享,得到更多

4歲多的寶寶有更多的與人交往的機會,也就有了更多與他人相處的經驗,這對於他們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及情緒情感有極大的幫助,因此會表現出更多的分享行為。

隨著孩子合作意識和規則意識逐漸增強,他們還懂得,當資源較少時,每個人都應該得到數量相同的資源。

例如,錢、玩遊戲的次數或好吃的東西。

據調查,兒童最不願意與人分享的是食品,特別是他們喜歡的食品,可見好吃的對寶寶來說更具吸引力。

而大多數的兒童對獎品的分享要比食品和玩具多。

對這個階段的孩子,首先,你可以和孩子討論分享的意義。

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孩子理解分享的意義。

如:「你正在玩玩具,如果別的小朋友想要玩,你怎麼辦?」讓孩子想一想,發表自己的意見。

最後通過交換意見、一起討論,幫助孩子弄清分享的意義。

第二,感受分享帶來的快樂。

分享不是失去,而是得到更多,應當在自願快樂地情緒下進行。

當寶寶將玩具借給別人後,家長應按約定時間,替孩子取回玩具,讓孩子明白分享的過程是安全的,並且因為分享,獲得了快樂的感受,比如交到了新朋友,分享了小夥伴的玩具,感受了分享的樂趣,自然就樂意分享了。

第三,建立平等分享的規則。

有時會聽到孩子說「銘銘跟我是好朋友,我把玩具給他玩」或「你又不是我好朋友,我不給你玩」之類的話,這時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如果只和自己的好朋友分享,別人想要怎麼辦?」「如果別人也只把玩具給他的好朋友玩,你會怎麼樣?」讓孩子通過情感的換位來體會、感受別人的心理,並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規則。

第四,讓分享成為習慣。

由於心理品質的發展有明顯的變化性與反覆,孩子的行為常常會出現反覆甚至倒退現象。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用特別擔心。

此時,家長對孩子分享行為的引導,對孩子養成分享的習慣,並逐漸內化十分重要。

比如,鼓勵孩子和小夥伴一起玩,分享玩具、書,教給孩子分享技巧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和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與分享關係。

好了,說了這麼多,寶爸寶媽們對寶寶的心理特點,分享歷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除了這些,在分享教育中,爸爸媽媽們還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首先,強迫寶寶分享

我們常見的情景,兩個2歲左右的夥伴一起玩,忽然搶起了玩具,媽媽勸說自己的寶寶把玩具給小朋友玩一會,如果寶寶不同意,媽媽就可能因為面子問題強行把玩具給對方玩。

其實,寶寶在2歲左右獨立意識開始覺醒,進入第一個反叛期,這是孩子成長的標誌。

寶寶的「占有」意識增強,但是由於語言能力的欠缺,使寶寶不能清楚地表達內心的感受,所以這個時候強迫寶寶去和別人「分享」多半會遭到大哭和抵抗。

這時候,父母要關注寶寶的感受,承認寶寶的所有權。

在寶寶的「物權」觀念中,只要是他喜歡的就是他的,所以父母首先要承認寶寶的所有權,如果寶寶願意和別人分享,要表揚寶寶的慷慨舉動,如果寶寶不願意分享,父母也不要勉強。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寶寶的分享行為,讓寶寶體驗到分享的樂趣,如平常多讓寶寶和小朋友一起玩一個遊戲,讓寶寶體驗大家一起玩的快樂。

其實,寶寶分享,父母給予獎勵進行強化沒有錯誤,確實能夠起到培養寶寶分享行為的效果。

然而,在強化過程中,寶寶逐漸發現了「拿最小的,得到最大」的規律,於是分享成為寶寶的一種招數。

可以說,是父母的強化不當讓寶寶變得功利,損害了分享教育真正的意義。

所以,當要獎勵寶寶的分享行為時,要以精神性獎勵為主,如對寶寶的分享行為豎大拇指表示讚賞和肯定,或者,用五角星、小紅花等作為替代物,到一定數量再給寶寶物質獎勵。

父母還要注意處理強化行為到自覺行為的銜接過程,讓分享成為寶寶的自覺意識。

中國早教育兒開創者賈軍女士攜IT暖爸賈松濤精心打造的史上第一檔育兒類脫口秀,登錄愛奇藝,搜索《育兒賈說》,聽專家講育兒!

下載喜馬拉雅FM,搜索育兒賈說,收聽《培育高智商寶寶,父母必修108課》,每期10分鐘給您一個簡明精準的GPS育兒導航。

更多育兒問題,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育兒賈說【lianggejiashuo】(長按複製即可)

本文為作者原創,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孩子都是自願 分享 的嗎

在遊樂場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還沒同意,父母輕輕說一句「你要分享」,就自己作主把孩子的玩具給了其他孩子玩。每當這時,當年冬天發生的這一幕就會在我眼前浮現。我常常在想,那個大聲指責別人不分享的...

你的孩子不是一定要分享!別做大方的強盜家長

「我們家寶寶怎麼不愛分享玩具?」很多爸爸媽媽會著急地問。擔心家裡沒教好,寶寶以後變得自私自利。所以你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場景:寶貝小花收到了一盒新蠟筆,每次用完她都小心翼翼放回原處。鄰居家妹妹想一起...

正確的方法,幫2~3歲寶寶度過物權意識敏感期

當孩子滿2歲後,很多父母會發現寶寶和別的小朋友玩兒時,表現得很不友好。公用的玩具他要搶著玩兒,自己的玩具更是要獨自玩兒,哪怕一個人玩兒不過來,或者本身就是可以多人一起玩兒的玩具,寶寶也不願意分享...

孩子有這個壞習慣,滿足TA比吼娃管用一萬倍!

最近很多家長向我反映,孩子自從入園後,遇到的大都是爭搶以及攻擊這些事兒。甚至在孩子的書包里,常常發現不屬於他的「新物品」……昊昊媽:周末我幫兒子收拾玩具,意外發現多了12色蠟筆,於是問兒子。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