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道「關係」做孩子的護身符,我不怕孩子會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自己還會對我們的父母言聽計從嗎?我們是不是多少有點看不起那些不分是非唯領導馬首是瞻的同事?我們讀到的新聞、看的電影電視、閱讀的書籍,是不是都在宣揚平等、尊重和個性?既然整個世界都在朝著不崇尚絕對權威的方向變化,那種以威嚴恐嚇和分明的等級維繫的親子關係就是不那麼適合我們這個社會的。

所以長遠來講,如果希望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後既不在權威下失去自我,也不會有了權力(不管是在家庭里還是在社會裡)就趾高氣昂,知道如何關愛他人和化解矛盾,那麼如何和善的與家人相處就是他們第一課。

和善又界限分明的親子關係,或者說養育者對孩子溫柔而堅定的態度,是著名的教育家簡·尼爾森在她那本風靡全世界的育兒經典《正面管教》中特別推崇的理念,眾多其他育兒書籍作者也用各種各樣的詞句闡述了基本相似的概念。

站在當下,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聽話",是不是讓孩子害怕就會聽話呢?恰恰相反,各種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孩子其實在"感覺好"的時候更容易有"好的行為",而不是感到恐懼、被羞辱、被壓抑的時候。

要讓他們感覺好,就需要溫暖、平和、互相尊重的親子關係。

什麼是界限不分明?

一說要和善,最容易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家長沒原則的退讓,這樣的溺愛最後導致的是沒有界限的親子關係。

什麼叫界限不分明呢?這裡有兩層含義:

第一,孩子分不清楚哪些是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沒有規則意識的熊孩子。

中國本來是一個崇尚嚴格的家教的社會,但是西方思潮湧入以後,不少家長把自由和個性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多少有點矯枉過正的味道,因此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熊孩子"。

無數讓人心痛的例子告訴我們,今天你不管教你的孩子,明天他就會被社會教訓。

有關制定規則或者劃清行為邊界,一個簡單的原則是,一旦會麻煩到他人、給他人帶來不快、給自己帶來危險的行為是越界的行為,應該被規範。

第二,父母與孩子之間界限不分明,不知道什麼問題是父母的、應該由父母解決,什麼問題是孩子的、應該由孩子解決。

相互之間永遠都在越界、永遠都在干涉對方的生活,並且因此而覺得痛苦不堪。

這種問題其實在中國的家庭里非常常見。

和善且界限分明,最難掌握的平衡?

只做到和善或者只做到界限分明都是相對容易的,但難的是把兩者結合起來。

《正面管教》的簡·尼爾森認為,我們多數家長要麼過度控制、要麼驕縱孩子、要麼在這兩者之間搖擺:

以上三種狀態顯然都不理想。

研究表明,過度控制型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在十幾歲的時候更容易表現得非常叛逆,並且更容易屈從於同伴的壓力,因為他們不習慣獨立思考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而驕縱型父母除了讓孩子缺乏必要的自律能力之外,他們還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必須不計一切代價的避免失望、挫折等焦慮情緒,因此他們的孩子長大以後更加害怕面對痛苦、很難做到堅韌。

最後,雖然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夠走出這樣的控制或驕縱的困境,但結果卻是走進搖擺的陷阱,讓孩子無所適從。

所以以《正面管教》為代表的一系列經典家庭教育理論,都在倡導 "和善而界限分明"的親子關係,也就是這樣的一種親子關係:

1、"我們一起來制定對雙方都有利的規則,我們共同決定在遇到問題時對大家都有益的解決方案,當我必須獨自做出決斷時,我會堅定而和善,維護你的尊嚴,給予你尊重"

2、有規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

3、傾聽、共情、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如何達到這樣的狀態要依靠親子互動的方方面面,家長的語言習慣、獎罰習慣、規則的建立過程等等都會影響親子關係的這層狀態。

不過第一步,是從內心認同和善而有界限的親子關係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最有利於全家獲得長期幸福的關係,這將成為你學習和改進的動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是誰的錯?熊孩子猛推孕婦被暴打的思考!

熊孩子的熊,就是沒有邊界!最近熊孩子這個詞似乎很是火爆,而針對熊孩子的教育建議也是層出不窮,似乎每篇都發出了不同針對熊孩子的看法和觀點。最近也是有很多的家長給我發私信,問我關於"熊孩子"、"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