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了,抱還是不抱,會不會寵壞他?育兒專家這麼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上方,關注小象媽咪育兒。

孩子剛出生,父母的糾結就產生了:寶寶哭了,抱還是不抱?抱了會不會寵壞他?我希望父母能了解孩子成長的過程,從親子關係以及依戀關係的建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將影響依戀關係的建立。

許多研究嬰兒的專家都指出,不要擔心寵壞一個小要兒。

6個月之前,寶寶啼哭通常都是生理或者生活需要,是真實的信。

餓了、尿不濕需要換了、肚子裡脹氣,或者周圍任何一點新的變化等都會讓他們哭。

這個階段,寶寶哭了,肯定是有真實的需要,是他們釋放壓力的一個方式。

這個階段的小寶寶還沒有能力通過假裝哭來控制父母,因為他們的認知和思維沒有發展到能夠理解「行為和後果」這樣的邏輯關係的階段。

所以,我們需要對寶寶的啼哭做岀及時反應,查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寶寶不舒服。

有一項嬰兒研究發現,4個月大的寶寶,在餓了的時候放聲大哭,一旦媽媽靠近,還沒開始餵奶,他們往往已經止住哭聲。

這說明,在每天有規律的生活中,他們意識到了媽媽的照顧行為,所以當媽媽靠近時,知道媽媽來照顧他們了,就慢慢停止啼哭,給他一種安全感。

我們及時、恰當地滿足他們的需要其實不能算「寵」。

恰恰相反,嬰兒就是這樣通過媽媽迅速、穩定、重複的行為來認識自己和媽媽的關係,建立對媽媽的安全依戀,進而建立對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心理學家瑪朋·安斯沃斯( Mary Ainsworth)的經典研究發現,在0-3個月,如果父母對嬰兒的啼哭反應比較及時面當(即排除引起寶寶不舒服的因素),會有以下好處:

  1. 等這些寶寶長到8~12個月的時候,和那些父母反不及時的寶寶相比,他們哭得反而少多了。

  2. ·這些寶寶(8~12個月)的人際溝通方式發展得相對要好,雖然他們還不會講話,可是會利用臉部表情、身體語言、手勢、牙牙兒語來和別人溝通,而不需要總是用哭聲。

此外,關於及時反應的方式,不一定是寶寶一哭,就馬上把他抱起來,還可以用各種其他方式做出反應。

比如,走過去看看他是餓了還是需要換尿布,也可以跟他講話、唱歌、撫摸他的皮膚等等。

這些行為消除了寶寶不舒服的因素,並且讓他感到關愛,逐漸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這就是最初的母要依態。

記住,置之不理是非常糟糕的做法。

不過,新媽媽也不要過於焦慮。

雖然及時而恰當的反應體現了媽媽和寶寶的互動,但它並不是一定要在寶寶啼哭後幾秒鐘做出反應,而是說這種模式在一定的時期內應該是穩定的有規律的。

只要長期的照料方式是穩定的、有規律的,偶爾幾次媽媽沒有及時趕到寶寶身邊也不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所以說,在寶寶人生開始的最初6個月,父母對寶寶聲反應及時,能揣摩出他們需要什麼並給予比較恰當的滿足,這樣他們就知道不必大聲啼哭來吸引父母。

這將有利於促進他們其它交流方式的發展,也是培養他們將來人際交流技能的基礎。

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小象媽咪育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嬰兒哭鬧,到底該不該抱?

打寶寶出生開始,周圍的人似乎都變身育兒專家了,這個說寶寶一哭就抱,會慣壞的,那個說哭一會又能怎麼樣,哭累了就消停了以上做法我絕!不!贊!同!當可可大哭的時候,我條件反射的第一件事就是:抱在懷裡。...

寶寶哭鬧不能抱,你是懶還是糊塗?

前幾天,一位媽媽留言:我家寶寶3個月了,經常哼唧求抱抱,一抱就好!周圍人都不讓抱,怕養成壞習慣;又怕不抱會讓寶寶缺乏安全感,鬧哪樣啊,我迷茫了…」小編不禁感慨:唉,現在當個媽真不容易呀,連寶寶哭...

一張表教你破解寶寶哭鬧

歡迎來到 媽咪OK媽咪OK上周我在《我的孩子在哭鬧,我知道怎麼處理,請收起你的好意!》中說到自己在飛機上碰到的一個不善安撫寶寶的爸爸,因為搞不定一直哭鬧的小娃顯得頗為狼狽。不少媽媽在評論區留言說...

父母知道孩子哭了應該要抱嗎?

不可否認「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丶完整睡眠訓練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表面上極少哭鬧丶貌似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因此很多媽媽追捧並踐行。在家長課進行期間,也不時有家長會諮詢這個問題,到底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