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的另一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為何不換位思考
01
Femke今年六歲,身為荷蘭和義大利混血兒的她,擁有棕黑的頭髮和眼睛,被認為長得像中國人而受到譏諷。
「Femke,中國人,黑頭髮細眼睛,真難看。
Femke,中國人,沒禮貌,亂吐痰…」
每次看到Femke大家都會唱著編好的兒歌。
聽到這些Femke都是低著頭走過,可能自己內心也覺得自己跟其他同學不一樣,也無力反駁什麼。
大家看著Femke不反抗,就更加變本加厲了,時常趁著沒人的時候,撕扯她的頭髮、推搡她,踢她的肚子。
嚴重時,會把她剛吃的早飯踢到嘔吐出來。
有時在校園裡,趁老師不注意,他們會把Femke一個人反鎖在陰暗的儲物間長達半個多小時。
每次回家Femke都沒什麼精神,有次媽媽幫Femke洗澡發現身上有傷痕,問Femke怎麼弄的,她一直低頭不說話。
Femke的媽媽去學校找到老師,跟老師反應了這個情況。
對欺負Femke的那些孩子,老師和他們的家長會教育他們,嚴令其不能如此。
在學校,各位老師也會對Femke的行蹤狀況進行密切監控,她不能離開老師的視線太長時間,否則必須要找到孩子,以防她又被關起來;與同學互動時,老師也會特別關照,避免有人刻意孤立她。
但是Femke依舊是不說話,經常發獃。
Femke的家人帶著她去看了心裡醫生。
「他們打你,你會應對嗎?」
「我不做應對。
我任他們打,因為我打不過他們。
他們打累了就不打了。
」Femke平靜的回答。
Femke媽媽一聽這話,眼淚就止不住下來了。
「其實我不怕被打,習慣了也不覺得疼。
但是我最怕被關起來,黑黑的,沒人理我。
」Femke繼續說到。
一個才六歲的孩子,小小的身影,弱弱的聲音,那麼認命地訴說她的遭遇。
比起身體上的傷害,孩子更難接受的是被同儕孤立和隔離的冷暴力。
遭遇霸凌對Femke來說,是雪上加霜,因為當時Femke正處在自己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和適應期。
她的父母剛離婚幾個月,爸爸回到義大利,Femke只有放假時才能與爸爸相見。
媽媽離婚後換了工作,非常忙碌。
這些變故導致孩子悶悶不樂,成績下降,於是留了一級。
她現在所處的狀況是,曾經的同學升級了,而她在重讀,和比她小一歲的孩子們在一起。
Femke媽媽希望Femke能夠早日擺脫這樣的局面,就跟心裡醫生建議是否可以讓Femke對那些欺負她的孩子們以及他們的家長說Femke沒有中國血統。
該想法馬上被心理專家否決了,因為這治標不治本。
霸凌有很多深層複雜的原因,要處理它並且重建孩子的信心,需要時間、耐心和正確的方法,不能為了杜絕某一因素,用偏駁的方式處理。
澄清其血統和種族,並不是問題癥結所在。
還有,就算Femke是百分之百的中國孩子,難道中國人就該被歧視和霸凌嗎?
借來的強大,不是自己的強大。
做家長的,一旦發現孩子遭遇不好的事情,就陪在她身邊保護,那她自己永遠無法在別人打她或是對她叫囂時,培養起應對的態度。
如果,孩子沒有建立自我保護的能力,一輩子都有可能暴露在處理不了的危險中。
家長不可能陪伴保護他們一生一世,孩子若沒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被霸凌的陰影會伴隨終生,甚至在長大後還會重複遭受不公平的對待。
有時間應該多陪陪孩子,帶他們參與戶外活動,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自信心,讓孩子不要小看自己,大聲的表明自己的立場。
讓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化敵為友,不要讓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
孩子都比較小,一場派對、一個戶外遊戲就能很快的改變孩子之間的關係。
02
近日,一篇名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被眾多網友轉發。
文章作者是一位母親,兒子斌斌剛滿十歲,就讀於北京某小學四年級,最近遭受校園欺凌,心靈受到嚴重創傷並引發急性應激反應。
而涉事學生家長和校方對事件的處理態度令其失望。
「動手動腳的情況確實有,已經嚴肅批評他了,至於說欺負,他沒有這個主觀意識。
如果您或您的兒子感覺受欺負了,我們也會提醒鵬鵬以後不會再有任何肢體接觸。
」
兒子被欺負後,斌斌父母就發簡訊給欺負斌斌的孩子父母,父母的態度只是輕描淡寫的,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並且在後面斌斌父母要求其道歉,態度也是堅決不道歉,認為自己沒有做錯。
其實家長疼愛孩子的心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我們應該有一個理性的態度,假如哪一天被霸凌的是你自己的孩子,你會怎麼想呢?你會怎麼做呢?
孩子還小,跟校園暴力不同,校園霸凌給孩子內心造成的傷害是難以抹滅的,幼小的心靈受到難以抹滅的傷害,經常會出現入睡困難、易怒、極度需要陪伴、情緒激動等症狀。
作為霸凌方的家長不應該縱容自己的孩子,應該客觀一點,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過分的溺愛最後害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受害者也應該多多陪伴孩子,找出孩子的一些問題,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給孩子留下的傷害。
除了要求道歉外,我覺得更多的是應該多陪陪孩子,讓孩子建立自信,結交朋友。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有的時候化仇恨為友誼,遠比永遠的仇恨來的重要很多。
孩子還小用溫暖的方式撫平傷痕,反而更加能夠讓她走出陰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