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氣」「摳門」是成長的關鍵一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把你的玩具給弟弟玩一會兒。
」「不要,他會給我弄壞的……」
「把你的零食拿出來給弟弟嘗一嘗。
」「不行,這是我要吃的。
」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在外人面前表現得大方得體,於是希望他們去分享自己的玩具、美食,藉此來向外人展現:看,我們家的孩子多懂事。
卻忽略了孩子的意願,更是在孩子稍微表現出一點不樂意分享的念頭時,將「小氣」「摳門」這樣的標籤貼到他們身上。
只是,孩子不分享有錯嗎?
事實上,孩子不分享是無關道德品質的一件事。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有分享意識的,可以說,分享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孩子嬰兒時期,他沒有客體觀念,到了他兩歲之後,自我意識就開始萌發,有了我的你的他的概念,這是他成長的表現。
到了三四歲時,孩子仍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思考,也就是說,主觀地以自己的想法為準,照此行動,不考慮他人。
這時候孩子的物權自我意識剛剛確立,如果硬要他分享,他反而會產生認知上的疑惑:為什麼明明是我的東西,大人卻要我拿給別人?可以說,確認所有權對於孩子的人格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孩子很出現「小氣」「摳門」的一些行為。
當然,分享意識對孩子至關重要,可以幫助孩子與人更好地交往,更好地融入社會。
但是分享也得以孩子的意願為基礎去引導。
是引導,而不是強迫。
只有孩子發自內心的想要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才是真正的分享。
也只有真正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孩子才會不斷強化「分享」這種行為,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這時候,家長需要做的是以下幾點:
尊重孩子的意願
分享應該是自願和快樂的,因面子而強迫孩子分享,只會起到相反的後果。
所以,當孩子不願分享時,家長不要強迫他,更不要代替孩子做決定,這次不行下次再提。
或者用尊重、商量的語氣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才更願意接受大人的建議。
給孩子一個緩衝期
孩子不願意分享,或者是因為他剛剛得到這個玩具,還處於新鮮期;或者是在心理上不願意接受大人的建議,只想自己做出決定……那麼,在當時,不要強迫孩子,給孩子一個心理緩衝的時間。
等孩子發自內心主動提出分享,更是意義非凡。
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引導孩子發現並體會同伴的情緒變化。
例如:「你的玩具,其他小朋友想玩玩不到,他們難受不難受?」等等。
讓孩子體驗對方的情感和需要,從而發自內心地願意和對方共享。
做一個樂於分享的家長
孩子總是愛模仿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潛移默化地將分享的概念傳達給孩子,例如,當孩子想要您的東西時,可以對他說:「這些都是媽媽的東西,但媽媽很願意和你分享。
」另外,還可以給孩子講一些有關分享的故事,或者和他一起玩玩分享遊戲。
沒有人願意無限的分享,即使成人也很難做到。
因此,不要用「道德」「責任」去評價孩子的行為,孩子要感受到的是分享的快樂,這才是教育真正應做到的。
- END -
想教孩子學會分享,就該允許他們不分享
「你需要分享」, 「你讓她玩一會」,這些話是很多家長掛在嘴邊的。的確,分享是美德,這在中西文化都是一樣的。對於小D的教育,我是一直堅信愛與規則並行的。有很多事我有自己的堅持,比如當其他人幫助了她...
不分享的孩子就是自私嗎?
今天看見一個孩子想要另一個孩子的玩具,那個孩子的父母說:「孩子我們要分享玩具,給他玩一會兒吧。」孩子很不情願的交出了玩具。家長的這種教育是正確的嗎?我不太認同。的確分享是美德,但一味的要求孩子交...
越是強迫分享,寶寶越「小氣」!
「孔融讓梨」,是在中國傳承了2000年的故事。從小我們就知道有一個叫孔融的小男孩,在家裡吃梨時,讓哥哥弟弟們先挑,自己選擇最小的一個。分享與謙讓,是頌揚了千年的傳統美德,也是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功...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分享?論分享的正確打開方式
文 / 小凡不煩「分享」作為孩子交往禮儀中的重要內容,一直是爸媽們希望孩子擁有的美好品質之一。可一些家長發現,孩子有時表現出來的分享行為並不是發自內心的,他們只是想通過這種行為得到家長以及其他人...
孩子自私小氣,作家長的要不要管?
孩子成長到2歲左右,突然性格變得多疑,老是愛問為什麼,也沒有之前那麼大方了,喜歡說:這是我的,都是我的這樣的話,有時候媽媽跟寶寶要東西,他也猶豫,很多敏感的媽媽暗自心傷,我一直對他這麼好,他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