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孩子是一個淘氣精,也不要他做個假懂事的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過年回家,

又見到一大波親戚朋友家的孩子。

吃過團圓飯叔叔阿姨把鼓鼓的紅包塞進孩子手裡的同時還不忘囑咐一句:「今年,要更加懂事,要好好聽爸爸媽媽的話呀。

「聽話」、「乖」常常被中國家長當成一個優點,時刻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要「聽話」、要「懂事」。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通過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關於「懂事」的調查顯示,有43.8%的受訪者認為熊孩子更快樂,而認為懂事的孩子更快樂的僅占19.1%

同時,55.2%的受訪者指出,很多人心目中的「懂事」,並不是真懂得事理,而是察言觀色,是「假懂事」。

假懂事的孩子活在大人的評價中,不是真正的快樂。

《爸爸去哪兒5》中,小山竹從頭到尾都是那個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不給任何人添麻煩,還常會說大人們喜歡聽的話,而其實是她害怕大家不喜歡她,害怕實習爸爸不喜歡她,所以一直表現得很懂事。

相比於小山竹的察言觀色,嗯哼就是喜歡什麼就表達什麼,毫不壓抑自己的想法。

不懂事的家長只為自己省心,壓抑了孩子的自我

看到愛不釋手的玩具,因為家長一句「太貴了」就不敢提出要求;自己喜歡的零食一定要裝作不喜歡的樣子讓給別的小夥伴;明明有看上的東西卻要等著大人們隨意地公平分配。

要求孩子「聽話」,孩子是被迫服從,會產生對自我的否定,並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的人格,看人臉色,將別人的誇獎和感受看得比自己還重要,長大後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甚至不敢直視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想法,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非常不利。


李開復曾說,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聽話的孩子,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權利跟大人平等地討論問題。

別再用所謂的「懂事」去約束孩子,他們需要的是真正明白事理,成為可以獨立思考的自己。

在和孩子溝通時,避免使用「你要聽話」這樣的字眼,將說教命令變成啟發式問題。


比如將「說多少遍了去做作業,你怎麼還在看電視,怎麼這麼不聽話呢?」換成「你對你的作業有什麼計劃?」「看電視或是玩之前你需要先完成什麼事情呢?」

給孩子權利,讓孩子合理使用手中的權力。


「到睡覺時間了,你是想現在收玩具還是五分鐘後再收呢,你來決定。

」「你想穿這套格子的衣服還是那套條紋的,你來決定。

」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讓孩子學會合理使用權力,同時,做什麼樣的選擇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允許孩子對你的要求提出疑問和說「不」,和孩子一起討論、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


親戚家的小孩來做客,想玩孩子的模型車,不要強行讓孩子分享,而是詢問孩子的意願,孩子如果說因為這個玩具是他最喜歡的他不借。

你可以跟孩子說:「這個玩具是你的,可以暫時借給弟弟玩,不過你不想借也可以不借。

」或在得知有小孩來之前與孩子進行簡單的溝通,把玩具盤點出來,問哪些是他喜歡的,哪些可以暫時讓別的小朋友玩的。

一個寬鬆有度的愛的環境,會讓孩子對值得他懷疑的問題「無所畏懼」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讓他知道,即使是反對,家長也是以愛的名義出發,並且相互之間是經過溝通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拒絕「乖孩子」緊箍咒

西遊記2中,唐僧改版了一首乖孩子之歌,想必看過朋友印象頗深。每當孫悟空出現頑劣跡象,唐僧就開始苦口婆心的開唱:「孩子,孩子,為何你這麼壞……乖乖要真心悔改,你永遠是我最愛的小孩……」當時看的時候...

懂事的孩子往往不快樂

最近,一篇題為《懂事的孩子,最可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傳,文中寫道,「會哭的孩子有糖吃,而懂事的孩子只能認真完成任務,遵守規則,用完美的表現來爭取糖……懂事的孩子,總是乖得讓人心疼。」在傳統眼...

當你要求孩子懂事時也請記得多關心一下他!

家長都喜歡聽話乖巧的孩子,尤其是8090這一代,更是從小把「乖巧聽話」當成自己的偉大追求,誰要是被人誇了一句,可以高興好幾天。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也會被大人一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給打發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