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悟空傳」,身披金甲駕一片祥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晚和兒子一起吃飯時,告訴他「媽媽這一段很忙,這個周末要出去上課,下個周末去旅遊,不能帶小孩,再下一個周末出去開會,這幾個周末都不能陪你玩了」。

還沒等我說完,兒子就伸出手擋住我,說「不要緊、不要緊,我自有辦法去見你」。

我好奇地問他你怎麼見到我呀。

他說:「我變成佛駕一片祥雲去見你」。

覺得很好笑,但沒敢笑他,於是就說「可是我覺得你的這個想法不可能實現呀」。

兒子就兩手一攤,作無可奈何狀說「那我就沒辦法了」。

細想他的這一番話,其實一點都不奇怪,每個想法和說話時的眼神和動作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出處。

他聽多了「孫敬修爺爺講西遊記」,看慣了爺爺經常雙手合十面帶微笑拜佛的場景,那個非常西化的「無可奈何狀」的動作應該是從幼兒園英語老師那模仿來的。

這一切新奇的玩意兒是他吸納了環境刺激以後自由建構的結果。

所以,當老公摸著兒子的頭問他:「這裡面裝了些什麼」,兒子的回答是「我滿腦子都是智慧」,其實他是在信口雌黃,自己都不知所云,但是我相信這是事實。

兒童的大腦有著建構一切可能的潛力。

大人能做的,是給他提供儘可能多的合適的刺激材料,而且這些材料要能夠符合兒童吸收性的心智特點。

空洞抽象的說教、符號化的文字很難讓兒童在頭腦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存放,不被原有的感知表象和經驗所同化,即使吸收了,比如會背一些古詩、單詞,也會很快被忘記,甚至反過來干擾他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培養。

過多干涉和過早告訴他一些即成的事實和大人總結出來的片面經驗,一方面妨礙了兒童在「工作」時的專注力,打亂他自己的思維方式,有時還會引起他的煩躁。

同時也會歪曲他的真實體驗,不能直接接觸和接近世界的真相。

尤其是有歪曲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成人,過早地把自己的經驗強加給兒童,兒童為了迎合成人權威而放棄自己探索的權利和真實的體驗,這個孩子成長的生命力必定遭到破壞,他個人人格的建構就會受到影響,要麼成年後是痛苦的神經症,或者更嚴重的成為人格障礙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要相信這樣一個事實,孩子有能力成長為他想要成為的那個人,求生存、求完滿是人的天性。

只要我們給予足夠的愛和自由,幫助他們建立三個基本假設:1、這個世界是值得珍惜的;2、人與人之間是可以互相關心的;3、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

實際上,這三個假設,如果不受到成人的誤導,兒童會在自我建構中自然形成。

他也將成長為一個充滿自信、有尊嚴感的快樂的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愛孩子的正確方式 是「不劇透」

前段時間,好朋友CC喜添一寶,榮升新手媽媽的她天天都處於極度激動中,雖然養兒不易,但箇中滋味,當媽媽的都能體會:痛並快樂著,或者說,不管怎樣,都是幸福的。就在昨天,看見CC在朋友圈少了一張寶寶照...

奇思妙想 革故鼎新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綠的芽胚,成長是無盡的階梯。一步一步的攀登,回望來時路,會心一笑;轉過頭,面對前方,無言而努力的繼續攀登。

孩子常見的那些煩惱 你了解過嗎?

有一部很出名的電影叫《少年維特之煩惱》,可見孩子的成長之中遇到這樣或是那樣的煩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父母對孩子成長路上的煩惱不必過於擔心,卻也不能置之不理,應該多加關注孩...

這樣的快樂是在傷害孩子

周四的時候,公司接到通知第二天停電一天,我們辦公室的幾個同事就慫恿我說:小貝,明天沒事做把你兒子帶來玩唄?我一想反正也沒事帶來就帶來唄!我們辦公室的幾個同事平常相處都挺好的,也很隨意,經常會開開...

做公正的家長,與孩子談平等

在家長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總以為他們不懂事,什麼事都要家長來操心,這樣做不對,那樣做才好,你要聽話等等。直到有一天,當時剛4歲的孩子對我說,爸爸,你不聽我的話,我就凶你了。當時一愣,這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