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當「熊爸媽」,孩子如何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心理引言:網上聲討「熊孩子」的浪潮一波接一波,「熊」屬性在不少孩子身上帶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它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多數情況下是兒童心理特點和父母教養方式同時作用的結果。
不少網友把孩子淘氣的過錯怪到父母頭上,你是否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也會變成「熊孩子」?筆者以為,「熊孩子」不是宿命,關鍵在預防,請與筆者一起為「熊孩子」把把脈,看看「熊孩子」可以怎麼預防? ——心靈咖啡網
(圖片內容與文章無關)
「熊孩子」是北方方言。
是指惹人討厭的孩子,也有表示對調皮孩子的愛稱。
在南方,還有個「人來瘋」意思和「熊孩子」差不多,說的是有的孩子平時挺聽話,規規矩矩,很乖巧可愛。
可是家裡一有客人來,孩子就一反常態,表現得特別淘氣,有時把玩具丟得滿屋子都是,或者在客人面前跑來跑去,顯得很「野」。
「熊孩子」在不少孩子身上帶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它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多數情況下是兒童心理特點和父母教養方式同時作用的結果。
因此,筆者帶您一起為「熊孩子」把把脈,看看「熊孩子」可以怎麼預防?
心理特點一:兒童自我中心
兒童在兩歲左右已開始將自己和周圍客體區分出來。
這以後,獨立的自我意識日益增強,他們開始有強烈表現自己的慾望,想方設法讓別人注意自己。
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兒童自我中心」的表現。
■ 教養誤區及後果
現在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家長對孩子愛憐備加,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好多家長圍著一個「小皇帝」轉,對孩子的各種要求總是設法滿足,對孩子表現自己的行為尤為放任,一味鼓勵而不加以引導,即使犯了錯也總有人幫忙擦屁股,一句重話都不敢說,造成孩子沒有「犯了錯就該承擔」的責任意識。
在家裡,孩子想要獲得注意,輕而易舉,但是到了別人家做客的時候,世界就不是圍著ta轉了,孩子需要通過更大的努力讓自己受到重視,所以很可能採取搞破壞的方式,況且,ta習慣了有人幫忙善後,也不會想到自己要承擔什麼責任。
ps. 另外,有些家庭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嚴厲,一舉一動都有要求、限制,對孩子的心理也是一種壓抑。
這也可能反而導致孩子通過搞破壞來反抗,成為「熊孩子」的原因。
(圖片內容與文章無關)
■ 如何預防
□ 平時:
① 給孩子足夠的關注
對於需要關注的孩子,成人應放下正在幹的事情,去關心他,傾聽他的要求,然後對他進行合情合理的教育,讓孩子知道成人是關心他的,使他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而保持正確的行為。
② 規矩平時教,打好預防針
平時要多注意觀察其行動,注意孩子良好行為規範的訓練,光告訴不該做什麼還不行,還要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力求在事先打「預防針」,儘量做到防患於未然。
③ 及時訓導
對孩子的行為,特別是一些不良的行為,不能過分嬌寵、放縱,需要教育、管制的言行就要及時教育制止,不可助長孩子「以我為中心」,「我說了算」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制力也會增強。
□ 待客和做客時:
① 定規矩:
我們的育兒生活越來越局限在小家庭範圍,孩子待人接物、禮儀規範的受教育機會太少,因此,家長應為孩子補上這一課,在孩子待客和作客時,格外注意規矩的培養。
在客人到來之前,告訴孩子應有的禮貌舉止。
/去別家作客之前,告訴孩子應有的禮貌舉止。
每次客人走後,對孩子的表現要給予反饋,孩子表現好,要及時地肯定和鼓勵;孩子表現不好,則給予批評,並強調正確的行為方式。
/每次告別主人回家時,對孩子的表現要給予反饋,孩子表現好,要及時地肯定和鼓勵;孩子表現不好,則給予批評,並強調正確的行為方式。
(圖片內容與文章無關)
② 給孩子表現的舞台:
為了避免「熊孩子」表現欲發作,在外人面前,可以適當地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如讓孩子表演兒歌、背誦一首詩等等。
當話題轉移時,預先給孩子以明確的說明,如可以對孩子說:「現在爸爸(媽媽)要和叔叔(阿姨)講大人的事情了,你自己去一邊好好玩。
」這樣既可以讓興奮起來的孩子受一定的制約,又可以讓孩子有適當的思想準備,退出大人們交談注意的中心。
另外,你還可以利用孩子旺盛的精力,把即將闖禍的熊孩子變成樂於幫忙的好孩子,變「廢」為寶。
這一點在你當主人的時候尤其合適。
你可以巧用激將法,比如在他人面前大聲稱讚他「上次寶寶在家裡給客人倒茶,又香又好喝,客人都說他懂事」,然後你再順勢叫ta去幫忙,ta肯定是非常樂意去做。
將本來要搞破壞的精力,都轉去積極表現自己的「懂事」上,這樣寶寶既不會「熊」到他人,也能夠很好地學做事。
當孩子有良好的表現,千萬不要忘了稱讚他。
你的關注和讚賞能讓他做事更有動力,他從你的言語態度中也漸漸懂得自己的什麼行為是得到讚賞的,什麼行為是不討人喜歡的。
這樣對孩子的胡作非為也有一點抑制作用。
心理特點二:獨立宣言!
隨著孩子的成長,知識的增加,他們懂得了不少的道理和知識,自我意識不斷增強。
這時形成的「自我」還比較脆弱,為了保護這樣的「自我」,追求獨立,擺脫依賴,孩子對那些看起來是對抗自己的外在力量格外敏感,往往會出現一些無理的反抗——對父母的言語,不管對不對,一概排斥,目的只是為了反抗而反抗,並沒有適當的、站得住腳的理由。
在這個發展時期,孩子與父母之間缺乏足夠的交流,往往是孩子變「熊」一個重要根源。
如果這時父母還把孩子看做什麼也不懂,事無巨細都要管,孩子就不願意按父母的指示辦事,而是按自己的意願行動。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往往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容不得孩子有一點不同意見,孩子則覺得父母不應干涉過多,自己有自由行動的權力,而雙方又缺乏足夠的交流,於是孩子就會表現出對父母的抗拒和不服管教。
多觀察孩子,與孩子多交流,對於孩子的成長和進步要及時鼓勵,並在安全範圍內給孩子適當的自由空間。
心理特點三:攻擊性
關於「熊孩子」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有多種解釋。
A. 教養說:
行為學派則認為,攻擊性行為是一種社會學習性行為,是通過觀察別人的攻擊行為模式而學習到的。
經常受到父母體罰的兒童,學習到父母的攻擊行為模式,傾向於崇尚武力,習慣於用「武力」解決問題,攻擊性行為較多。
父母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改變自己與人交往的方式,儘量採用緩和的方式解決問題,在孩子面前尤其是這樣。
B. 挫折說
孩子在外面或者家庭中受到了挫折,也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聽不進別人的批評或勸導,看不清挫折的實質,一意孤行地堅持自己的做法,固執己見。
或者即使知道錯了也不願意改正,明知故犯。
平時要多觀察孩子,多和孩子談心,假如孩子受了委屈,家長要負責撫慰孩子的情緒,必要的話可以給孩子出主意。
C. 性別期望說
攻擊性行為與父母的教育和期望有關。
社會對男子角色的期望之一是強悍有力,對男孩的攻擊性行為也較多寬容。
家長自己應該改變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男孩未必要暴力,況且暴力也不等於有力,有力是把力花在恰當的地方,暴力卻是把力用來傷人。
暴力的孩子長大了並不受人歡迎,反倒容易因為常常闖禍而被人嫌棄。
心理特點四:強烈的求知慾vs年齡限制,能力有限,闖禍很正常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幼兒性格的典型特徵表現為活潑好動、好奇。
孩子知識貧乏,許多事物對他們來說,是充滿神奇和奧秘的。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渴望了解更多的事物,也希望自己能摸摸試試,往往成人越不讓看,越不讓做的事情,孩子偏偏要看要做,成人則視為「「熊孩子」來了」。
有些孩子喜歡擺弄各種東西,如把玩具拆開,想知道它的構造;把鐘錶拆開,看它為什麼會不停地走?諸如此類,看似「熊孩子」,實則隱藏著孩子極大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熱情,如加以正確引導,會提高孩子的智力發展。
但是,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現在別說兒童,就連成人,每天也有很多不知道的東西,會激發孩子更大的求知慾,可是,與知識大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動手能力也有限,把東西弄壞,闖禍的可能性比成人大得多,而且到了今天這個時代,很多產品包含較高的科技含量,不但價錢貴,而且壞了之後很難修,玩壞了就等於要丟錢,這更加重了孩子頑皮的後果。
■ 教養誤區與後果
第一,因孩子有頑皮行為,就全盤予以否定,是不對的。
這樣會阻礙其個性的健康發展,錯失培養孩子的機會。
第二,任其拆毀家裡的昂貴物件也是很費錢的,後果不言而喻。
第三,不訂立規矩,會讓孩子不知道規矩;把規矩訂得太死,又會讓孩子心痒痒想要打破規矩,這兩個極端都容易導致孩子淘氣。
1. 明確界限,訂立規則
應該在鼓勵孩子動腦筋的同時,與孩子訂立規則。
比如,孩子想要拆某個東西的時候,需要先詢問家長的意見,才可以動手等等。
寶寶需要一個界限,這個界限給他展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規矩對孩子的成長,不但起著約束作用,更會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① 信號明確
不該做什麼,該做什麼,怎麼做給個示範,這樣做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做了不該做的事會有什麼後果,對孩子有什麼壞處,都要說。
比如,街上的黃燈亮了,那意味著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
停下來好還是不停下來好?立規矩時,需要用討論的方式,把事情的利害全都說清楚,這樣,就打下了預防針。
② 簡單易懂
要用小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把規矩和訂立規矩的道理一起講清楚。
儘量不要把規矩訂得太複雜,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沒有那麼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強,樹立十分複雜艱難的規矩,非但不能夠讓她遵守,反而會讓ta糊塗。
但是簡單易懂不等於簡單粗暴,擺出強權嘴臉命令孩子,「你聽我的!我說了算!」只會讓孩子反感,不願配合。
你應該耐心地講道理,你講的道理也許她一時不能夠完全領會,但是你平和的語氣和尊重她的態度,卻會讓ta信任你的判斷,順從你的要求。
2. 令行禁止,以身作則
立下的規矩,無論時間地點場合,都要遵守。
比如在家不許隨地吐痰,在外邊也不許。
而不是今天這個樣子,明天那個樣子,在家一套,外邊一套。
這樣只會讓孩子糊塗,無所適從。
所有的規矩都不僅僅是立給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嚴格遵守,以身作則。
比如,要讓孩子規律進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飯桌上舉止規範,不挑食,不浪費。
要讓孩子懂禮貌,父母自己就要對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語。
3. 寬嚴相濟,反面教育
規矩不是絕對不能夠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寬政策」。
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場電視、晚睡一個小時,等等——會減輕壓力,讓孩子更加自覺地遵守規矩。
相信孩子,不要以為偶然的一次「放縱」就會養成什麼壞習慣。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讓孩子親自體會一下「放縱」的後果。
有些事情,規勸不管用,就換一種辦法,不一定正面要求。
比如寶寶愛吃肉,不愛吃青菜。
我們勸她吃青菜,告訴她吃青菜的好處,她就是咽不下去,我們也不要求她一定吃。
經常做一些帶青菜餡兒的食品,比如包子、餃子等,以此種方式讓寶寶進食青菜。
每頓飯的青菜,我們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讓她看著眼饞。
有時她會主動要求吃一些,還對我們講道理:「吃了這個菜,我就身體就健康了,沒病了,還長高了」。
4. 「童化」自己,理解孩子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為準則來規範約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氣行為統統斥責為「犯錯誤」。
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體會到在她看來,向你身上潑水或是什麼的,是非常好玩兒的事情。
這樣你就不會惱火,而是和緩地告訴她,「我知道這樣挺好玩兒的,但是我不喜歡你這樣做,衣服濕了會讓我不舒服,請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潑水了。
」
後面的話:
孔子說「小人難養」,想教好孩子的確不容易,但是孩子有問題,整個社會都會怪到父母頭上,所以父母的責任何其重,壓力何其大,可想而知。
筆者因此有些同情被「熊孩子」連累的「熊爸媽」們,其實罪責不全在他們,但他們卻承擔著所有的責難。
但對於任何一個愛孩子的父母來說,對孩子好的東西都願意去嘗試。
希望筆者整理的教養攻略,能夠幫到各位家長朋友!
正確管教,KO寶貝壞行為
當襁褓嬰兒漸漸長成活潑靈動的幼兒,父母所付出的心力已不僅僅於食衣住行方面,「教養」問題才是真正令許多爸爸媽媽煩惱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總講不聽?為什麼孩子越教越壞?檢討孩子的調皮行為之前,是否成人應...
寶寶打人該怎麼辦?寶寶打人原因大探究!
常有爸爸媽媽給贏在起點早教中心留言問寶寶打人、咬人怎麼辦,其實0—3歲的寶寶打人是沒有任何惡意的,由於寶寶的語言功能發育得還不完善,不用能正確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
「熊孩子」這三種壞習慣,家長必須要從小糾正!
父母肯定都希望寶寶能從小養成很多好習慣,但是小寶寶們,真心不是你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的。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面對「熊孩子」這三種錯誤的行為習慣,家長必須要從小及時糾正,否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
寶寶有這一特徵,長大註定不孝順,趕快糾正
母乳餵養過程中出現類相似攻擊行為:比如,寶寶向媽媽表示愛意,卻用牙齒把媽媽咬得直皺眉;寶寶和小朋友玩得正開心時,突然把小夥伴推倒在地,把玩具搶在手裡……寶寶所表現出來的「暴力」行為稱為兒童攻擊性...
您是怎麼養孩子的?可惜孩子不這麼想
197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情感聯繫」和「行為控制」。將這兩個維度作不同組合,就產生了四種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權威型教養方式這是一種高度關注孩子的情感及行...
孩子一不開心就打人,家長該怎麼辦?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自家孩子脾氣好像變得越來越壞,在家不能受一點委屈,稍不如意就發脾氣,一發起脾氣來,就雙手亂舞開始打人。那麼面對這樣的現象,家長該怎麼辦呢?孩子教育方法:多點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