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脾氣大等10個行為現象的秘密武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有熊孩子的粑粑麻麻們,你們家寶貝是不是有以下18種行為現象呢?

一、大脾氣

二、愛打人

三、好勝心強

四、不收拾玩具

五、說不知輕重的「狠話」

六、頑皮淘氣

七、執拗

八、占有欲強

九、說謊

十、喜歡咬人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搜羅了破解這10種現象的秘密武器,粑粑麻麻收藏著,可以一一拆招啦。

一、大脾氣

典型表現:稍微不順心就大哭大鬧、大吵大叫,甚至摔東西、撒潑打滾,而且很難平息,有時候還會持續很長時間,很難勸阻。

成因:如果可以排除先天神經類型的原因,孩子的大脾氣往往是伴隨著自我意識發展而來的。

對於那些語言能力還比較局限的孩子來說,脾氣一般起因於有了需求主張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當養護者無法及時滿足這種需要甚至無視這種需要時,小脾氣便被引爆了;對於那些已經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來說,脾氣則可能起因於驚恐、孤獨或不被讚賞的負面情緒。

對策:1、父母首先要意識到發脾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千萬不要把孩子容易發脾氣視為家庭教育的失敗,而且根據美國親子溝通專家帕蒂的提法,發脾氣其實是孩子的心理康復機制之一,藉助這個過程,孩子將發泄掉許多不良情緒,比如沮喪和無助感。

所以不要輕易用強制的辦法終止這一過程。

2、沒有無緣無故的脾氣,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還應學會查找脾氣背後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項需求?是否自己處理衝突的方式讓孩子產生了不公平感?孩子是否遇到了什麼學習障礙?如此等等,這類追問更容易幫自己對症下藥,而孩子也將從父母善解人意的處理方式中學會設身處地,得到成長。

3、學會接納孩子的脾氣固然重要,但如果還沒有足夠的耐心處理孩子的脾氣,就不要硬撐著,可以讓其他家人幫著留心脾氣風暴中的孩子的安全,自己到另一個房間冷靜一下,離開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釋一下,比如「媽媽感到自己的腦袋都快爆炸了,看來媽媽需要冷靜一下」之類的,但千萬不要說些「再哭就不喜歡你了」、「哭夠了再來找我」之類的話,我們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極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

二、愛打人

典型表現: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動輒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上去就打人。

成因:孩子出現打人行為,原因多種多樣,但主要有如下幾種:

(1)交往技能不發展,遇到問題時不懂得藝術地解決問題,便簡單地採取了打人的策略。

特別是在多次動手打人都能達到預期效果後,就更容易認為「打人」是他左右這個世界的有力武器,自然就會頻繁藉助它的威力了。

(2)安全感不鞏固,遇到非常壞的環境,就容易緊張,進而通過打人來先發制人、自我保護。

(3)教養方式不當。

如果養護者在教育過程經常採取暴力方式,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消極影響,一來孩子可能會習得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二來受到責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緒發泄在其他人身上。

對策:1、適時進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導他通過非暴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並及時鼓勵孩子的正確行為。

2、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鑒於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需要專門撰文論述,不擬在這裡展開。

3、利用孩子善於模仿的心理特點,給他講一些正面的故事,為他樹立一個榜樣原型供他模仿。

同時停止打罵的教育方式,對寶寶的交往圈子最好有個控制,少讓他和一些愛動手的孩子來往。

4、對於已經具有一定語言能力的的孩子,可以誘導他說出打人的原因,對症下藥,及時處理,逐個「擊滅」。

三、好勝心強

典型表現: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爭第一,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甚至耍小性子。

成因:孩子在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會逐漸喜歡在有意無意的橫向比較中確認自己的本事和價值,這就是競爭意識的來源。

所以,「好勝心」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應該說是一種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層面的意義。

當然,孩子喜歡爭強好勝,還可能是因為家長不經意間給了他們這樣的暗示,即孩子表現好了就高興,表現不好了就不高興,以成敗論犒賞,久而久之,就讓孩子形成了一定錯覺:爸爸媽媽只喜歡強勝的我,如果輸給了別人,他們就可能不喜歡我了。

於是便出現了為了討爸爸媽媽歡心而好勝的行為。

對策:1、認識到好勝行為在某個年齡階段的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時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的好勝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動時,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反應,不要過分在意他們的輸贏,否則就可能「逼」出一個好勝的孩子。

3、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過分好勝的習慣,正確的做法並不是禁止孩子競爭,而是讓孩子明白失敗了並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孩子和別人玩「扳手勁」失敗了,您可以這樣安慰他,「雖然你的手勁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不可能事事都比別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論成敗,自己都是父母最愛的那個小孩。

4、日常生活中,父母還可以有意創造一些教育契機,比如,在跟孩子比賽時故意輸掉,然後學著孩子的樣子生氣地罷工並說些「輸了,不玩了,真沒勁」的話,如果孩子反過來懇求繼續玩,則在繼續玩的時候贏她,觀察她輸了之後的反應,如果她輸了就像平時一樣不開心甚至罷工,就引導孩子反思剛才自己輸了罷工時她作為贏家的所思所想,並藉機給她講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如果孩子輸了能夠做到繼續努力,就藉機表揚她「輸得氣」的勇氣,然後,家長在接下來的遊戲中故意讓她贏,進一步引導她體驗「輸了並不可怕,只要不放棄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

孩子在同伴交往或閱讀繪本、觀看碟片的過程中也可以隨機滲入相應的教育。

久而久之,孩子就漸漸明白了最重要的遊戲或交往本身的快樂,而非誰強誰弱這個結果。

5、必要時,家長甚至可以淡化對孩子成功成績的反應,強化對其「輸得起」之行為的肯定,當然,這要把握一個度,不要矯枉過正,否則,孩子果真一點競爭意識都沒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四、不收拾玩具(歸位意識較差)

典型表現:玩具玩完後滿地狼藉也不管,或者就地一扔就干別的事情去了。

成因:孩子不愛收拾玩具與歸位意識發展不力有關,再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秩序感。

對策:歸位習慣的背後是良好的秩序感,但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來說,秩序感的發展還不會很充分,所以家有這個年齡寶寶的家長不要期望值過高,3歲之後的孩子,隨著秩序敏感的加強,就有可能以歸位為樂了。

但孩子不會天然發展出歸位意識,需要父母做如下方面的引導:

1、注意言傳身教,養成用過的東西及時歸位的習慣,並及時通過語言強化這樣做的道理,一來這樣可以喚起孩子的秩序感,二來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示範,因為孩子是「偷學大師」。

2、多給孩子看一些帶相關情節的繪本或碟片,引導孩子向故事裡的小主人公學習。

3、如果不管大人想什麼辦法孩子都不配合歸位,則可以引入強制措施,比如孩子玩喜歡的玩具的時候,不及時歸位就把這個玩具「沒收」,讓他們體驗不及時歸位帶來的負面結果,而且,給孩子制定的歸位規則就要執行到底,一旦破壞就果斷地給孩子「懲罰」,不破例,不讓孩子心存僥倖。

另外,家裡玩具太多有時候也會讓孩子隨便亂扔,可以把孩子不大用的玩具收起來,就留幾個常用的在外面,這樣孩子就知道珍惜了。

五、說不知輕重的「狠話」

典型表現:喜歡說一些很厲害、很難聽的話,比如,「我要把你從樓上踢下去」、「你真是個大笨蛋」、「我要掐死你」之類的。

成因:套用敏感期的理論,這種「狠話」就是孫瑞雪老師所謂的「詛咒式語言」,一般發生在語言敏感期的某個階段,而且,由於孩子說這類話的初衷時體驗語言的力量,大人越是重視她這種表達,反應越劇烈,她用的越來勁。

當然,狠話也可能是模仿來的。

如果孩子的成長環境中經常出現這類語言,則善於模仿的孩子便可能「偷學」過來。

對策建議:1、孩子說狠話時,家長不妨以冷處理為主,當做沒聽見,當他們發現這種語言其實沒有產生什麼力量時,就沒有繼續的動力了。

2、為孩子提供健康的語言環境,讓孩子無從模仿。

六、頑皮淘氣

典型表現:喜歡搗鬼搞怪,且以成功引起他人注意為樂。

成因:孩子喜歡調皮搗蛋可能有如下幾個原因:

(1)體驗自己的力量。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漸漸意識到自己和別人是有關係的,自己的言行可能會引起別人不同的情緒反應,在這個過程中,她體驗到自己的力量,進而喜歡上通過搗鬼左右別人的情緒。

(2)自我發泄。

孩子的大動作技能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之後,喜歡到處探索,交往意識也日漸加強,但由於活動和交往空間的限制,這些意願通常難以得到滿足,在旺盛的精力還沒有更理性的宣洩渠道之前,搗亂、搞鬼當然成為一種選擇。

(3)引起大人注意。

有時候孩子淘氣則是因為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想藉此引起大人注意,進而獲得關愛。

對策建議:1、認識到淘氣是這個年齡段正常的行為表現,不給孩子亂貼「多動症」、「皮的要死」之類的標籤,以免讓孩子受到負面的心理暗示。

2、耐心分析孩子淘氣背後的原因,對症下藥,比如,如果是因為情感需求的缺失,就給予更多的關愛,如果是因為旺盛精力無處發泄,就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給孩子找個玩伴,讓孩子更妥當地釋放自己的能量。

3、當孩子通過淘氣來試探我們的行為反應的時候,我們也要及時表明自己的態度,藉機幫他們調整行為底線。

比如,當孩子拿著插頭玩耍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妥善制止,平靜地把孩子抱開,告訴他們插頭是用來通電的,不是用來玩的,並進行更安全的防護。

4、淘氣有時候也為密切親子關係提供契機,所以有時候我們也不妨放下大人的架勢,同正在淘氣的孩子鬧作一團,則親子之愛很可能在這種沒有「年齡界限」的打鬧中得到提升。

5、當孩子在淘氣中表現出一定的創意時,我們還可以因勢利導,將孩子淘氣的能量導向更理性的軌道,比如,當孩子把布娃娃扔的到處都是時,我們不妨蹲下來抱起布娃娃,溫柔地哄她睡覺,或許,受到感染的孩子也會因此跑過來,跟我們玩起「過家家」的遊戲呢。

七、執拗

典型表現:喜歡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儘管有時候這種意願看起來是「不可理喻」的胡鬧,但一旦被拒絕,就會煩躁不安,奮力反抗,大哭大鬧,難以平息。

一般來說,孩子的執拗敏感最容易出現在3-4歲。

成因:1、秩序感作怪。

孩子喜歡尊重既定的習慣或程序做事,並期待世界按照這種秩序感運行,一旦秩序遭到挑戰,他就會為了維護這種秩序而抗爭。

比如,《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中有一個案例,一個小男孩喜歡穿著外套睡覺,即使阿姨需要給他換內衣的時候,他也認為不能把他的外套脫下來,但是還內衣必須把外套脫下來,結果他就大哭大鬧不已…….

2、兩歲以後的孩子,隨著生活範圍的擴大和探索能力的提高,他們發現自己可以控制越來越多的東西,由此也變得喜歡挑戰大人,並從中體會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們常說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進入了「第一個心理反抗期」。

對策建議:1、認識到執拗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以逾越甚至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階段,做好耐心陪孩子渡過這段時期的思想準備,不過多限制他們的淘氣行為,因為我們缺乏耐心的簡單處理,可能不利於孩子順利走出這個敏感期,從兒對他們今後的心理發育產生負面影響。

在這方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夫妻雙方在孩子最好統一認識,否則,就會出現孩子鬧起來時兩個人反差較大的處理方式,這樣很容易讓孩子「鑽空子」。

2、儘量滿足那些合理的或者是非原則性的需求。

對於那些原則性的要求,如果我們不能滿足,也要理解孩子,做好慰撫工作,通過擁抱、講道理、轉移注意力、尋找替代目標等平息孩子的痛苦。

3、多體察孩子的秩序要求,儘量順從他們這種要求,在吃不準的情況下,還可以多徵求他們的意見,以免不小心惹火了小傢伙。

八、占有欲強

典型表現:自己的東西不讓別人動,別人一動就大吵大叫地嚷著「這是我的!」、「不讓弟弟坐我的小凳子」之類的,看到別人的好東西則想占為己有。

成因:一般來說,這種行為是孩子兩歲左右之後才出現的,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漸漸出現了對自身所有權的主張,並嘗試著努力維護這種所有權,而且,有時候這種所有權意識來還來的相當廣泛,即使那些原本不屬於他的,但看起來很好或者只是他先發現的好東西,也會去主張自己的所有權,於是就發生了這樣那樣在成人看起來有點「自私」、「霸道」的獨占行為。

但這種行為只是是階段性的,隨著孩子分享意識的發展,這種獨占現象將有所減緩。

對策:1、認識到這種行為只是階段性的,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進程中的正常表現,沒有道德意義上的動機,理解和包容他們的行為,不給亂給他們帶「自私」、「小氣鬼」之類的帽子。

2、尊重孩子的所有權意識,可以給孩子講分享的道理,但不強迫孩子分享,否則孩子在剛剛學會主張自己權益的時候就習慣被剝奪,成人後容易養成依附人格。

九、說謊

典型表現:喜歡說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話,有時候還一臉的無辜。

成因:說謊是幼兒期常見的行為,主要成因如下:

1、孩子想像力有了一定發展之後,有時會出現難以分清想像與現實的情況,所以很容易把想像出來的東西當成現實來表述,產生說謊行為。

2、如果父母處處以「好孩子」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在這種壓力之下,就可能會認為:只有我做個好孩子,爸爸媽媽才會喜歡我,如果我承認了某件「不乖」的事情,比如弄髒地板,他們就不會喜歡我了。

同樣,她還會認為,如果我說明已經做過某項「好事」,比如分享。

爸爸媽媽就會更高興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很容易出現說謊行為。

3、有時候說謊還是孩子逃避某項「苦差事」的藉口,比如,當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的時候,就可能聲稱自己還有別的事做,試圖「逃過一劫」。

對策建議:根據孩子謊言背後的原因對症下藥:

1、如果孩子因為想像和現實混淆而說謊,我們就不妨多琢磨一層,看看孩子背後的真正需要或擔憂是什麼,然後在找到這個根源的基礎上,跟孩子共情,引導孩子說出謊言背後的真實意圖,並儘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要或排解他們的擔憂。

2、如果孩子迫於「乖寶寶」的壓力而說謊,我們就要檢查一下是否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重新設定自己的期望標準,讓孩子有機會按照正常的心理發育節奏展示自己。

3、如果孩子實在想逃避一件不想做的事情而說謊,我們就不妨看看是否孩子必須做這件事,如果可作可不做不妨放孩子一馬,如果必須要做,則要給孩子講情道理,支持孩子面對屬於自己的責任或義務……

十、喜歡咬人

典型表現:喜歡咬人,有時候甚至在沒有任何徵兆就突然下口。

成因及對策:孩子咬人的原因多種多樣,對策也應有所區別,下面就分不同情況進行介紹:

1、長牙

原因:長牙期的寶寶由於往往由於乳牙萌出時刺激牙床而出現牙癢現象,而孩子的20顆乳牙一般在2-2.5歲出齊,所以,如果2.5歲以內的孩子出現了咬人現象,父母應該優先考慮是否在長牙。

對策:給孩子提供一些稍硬的食物供他們咀嚼,藉以緩解出牙期的不適,減少孩子的咬人衝動。

2、口腔敏感期沒有充分發展

原因:孩子一歲之前往往要經歷一個口腔敏感期,喜歡把拿到手的東西塞進嘴巴里進行探索行為,但有的成人怕這樣不衛生,看到孩子用嘴巴咬東西就會制止,以致孩子的口腔探索欲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出現滯後或補償的現象,其表現之一就是喜歡咬人。

對策:給孩子提供不同質地、硬度、味道、形狀的乾淨東西,供他撕咬和品嘗,以補償孩子錯失的探索機會,但也有時候,孩子覺得皮膚之外的東西「不解渴」,果真如此,我們也不妨犧牲一下,拿洗凈的胳膊等痛覺不明顯的部位讓她咬幾次,不要擔心孩子會上癮,就像孫瑞雪老師所說:「咬皮膚似乎能很快滿足這一敏感期,並讓孩子迅速度過去。

然後,兒童會出現高度的寧靜和下一步的智能需求。

3、用咬人來表達愛意

原因:兩歲以後的孩子,儘管交往意識有了很大提高,但交往技能卻沒有相應地發展,以至於把咬人作為表達愛意的方式,尤其是對那些經常被爸爸媽媽親吻的小朋友來說,這種方式更容易被採用,因為小傢伙被爸爸媽媽親吻時感覺很好,於是便模仿著去親愛別人,但由於尚不懂得如何把握「親吻」的度,結果把牙齒也用上了。

對策:遇到這種情況,一方面,我們要相信,隨著孩子交往技能的發展,用咬人來表達愛意的行為會漸漸消失,另一方面,也不妨通過積極引導或避免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示範讓孩子放棄或忘記這種表達方式,比如,跟孩子在一起時,儘量別再用親吻來表達愛意,以免孩子進行不恰當的模仿,並對孩子表達愛意的方式進行指導。

4、好奇心作怪

原因:兩歲的孩子好奇心特彆強,連他人的表情都可以進入他們的探究之列,如果哪天小傢伙無意中基於其他原因咬了別人,碰巧發現被咬者的應激反應很好玩,就很可能戀上這種搗鬼的感覺,藉以觀察千變萬化的表情。

對策:既然孩子是因為好奇而咬人,就不妨拿更新奇的事物來轉移她的注意力,如果再不奏效,就索性嚴肅地告訴孩子,「人是用來愛的,不是用來咬的!」並果斷地用行動制止,很可能開始孩子會不聽勸告,甚至會哭鬧地堅持,但重複幾次後,孩子就會接受「人不是用來咬的」這個「探究結果」。

5、無聊或發泄情緒

原因:像大人一樣,孩子也有無聊或鬱悶的時候,由於幼小的他們尚未掌握理性的宣洩渠道,咬人有時候就成了發泄的方式。

對策:給孩子充分的關愛、及時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可以通過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的消極情緒而減少咬人機會,當然,如果孩子仍然有因情緒而咬人的機會,在上述轉移注意力、勸導等處理辦法無效的情況下,就耐心傾聽孩子哭吧!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女人話美麗」(huaml99),給你美麗傳說!

育兒知識的獲取關注我們的微信號:babyxt365。

喜歡健康、養生知識請加微信號:wshdaqu,文藝范請加:xlyz-201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兒童行為心理學》——了解並理解你家孩子

我們都知道自古有這樣一句俗語「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三歲看小」是指從兒童三周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出生到三歲被稱為嬰...

孩子成長九個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

隨著孩子的成長,相信許多爸爸媽媽們也遇到了很多教育相關的問題,比如不分享,見人不搭理,打人,和父母對著幹等等,這些都是青少年成長發育的必經之路,也是父母們非常關心的問題,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希望...

小孩小毛病 這裡有對策

孩子發脾氣、打人、說謊……你想要的對策都在這裡!2017-08-18 學府廣場孩子有很多行為讓父母很是頭疼,下面羅列了18種常見的症狀。大家先來看一下這18條症狀是什麼,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