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與孩子建立親密陪伴的關係嗎?父母掌握以下5點SOP原則,孩子教養不再是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看了本有關孩子教養的書,名叫《轉念》——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是一名理工科爸爸在育兒路上,結合自己的真實生活場景而寫的。


曾經澤爸也是一個吼叫型的爸爸,在他的自序里有提到他轉變教養觀念起源於一次與兒子澤澤的衝突。

當看到澤澤哭著哀求:「我不要爸爸這麼凶!」時,我腦海里不禁閃現出女兒豆豆曾經也有說過這樣話語的情景。

雖然說自己也懂得溫和而堅定的教養道理,但是有時候卻還是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對女兒大吼大叫,終於有一次女兒突然就對我說:「媽媽,我不想你生氣。

」這句話讓我頓時清醒了不少,自己的情緒和表現已經讓女兒的內心產生恐懼了。

在孩子的心裡,看著這樣的媽媽應該就像是一個大怪獸一樣,感覺無比的害怕。

轉念,就在一瞬間!

大吼大叫對孩子的教養作用其實微乎其微,那只不過是我們父母對於無法掌控孩子的情緒宣洩罷了。

與孩子的相處中,我覺得親密關係永遠比教養更重要。

為什麼很多育兒理論所強調要科學育兒,要講究育兒方法,其核心就是父母與孩子要建立起親密關係。

在親密關係的教養中,即使孩子出現問題也會比較容易解決。

而大吼大叫非但對教養孩子沒有幫助,反而進一步地破壞親子關係的建立。

那麼,面對孩子的各種情況,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把問題解決而又不破壞親密關係的建立呢?在《轉念》這本書里,作為一個理工男的澤爸把親子溝通教養原則用一套標準作業程序SOP描述了出來。

規範:夫妻教養原則一致,事先定義家中規範及劃清是否介入孩子事情的界線。

兩個人組合成一個家庭,本身就是帶著兩個原生家庭的不同觀點生活,需要不斷地磨合達成自身家庭的生活模式。

養育孩子也是一樣,夫妻倆在育兒大方向上最好達成一致,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最怕的就是對於一個問題,比如孩子要不要餵飯,一個主張不餵讓孩子自主吃飯,一個在孩子不吃的時候擔心餓又追著喂,這樣孩子無所適從,更難形成良好的習慣。


情緒:當衝突發生時,確認孩子或自己是否有情緒,等雙方情緒平衡再繼續溝通。

這裡的情緒包含了兩個方面:

1.孩子的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生氣、難過的時候,孩子也不例外。

父母對於孩子的情緒要理解和接納,千萬不要壓制,不讓孩子的情緒發泄。

要知道,我們大人碰到有不開心的時候可以找別人聊天、唱歌、買東西等去排解,而孩子只有通過哭鬧來表達。

孩子當然可以哭鬧,但更重要的是教導孩子,如何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正確的宣洩情緒。

我們大人,也只需在孩子哭鬧的時候,進行「同理」和「陪伴」就好了,等孩子的情緒平伏下來以後再去給孩子講道理。

2.大人的情緒。

有時候碰上工作壓力大,或者父母自己心情不好,在面對孩子哭鬧時也會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

當我們自知正處於暴怒狀態,面對孩子哭鬧時,可以採用「換手」、「離開」、「沉默」的辦法,等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再與孩子溝通。

「換手」,就是請另一半或他人處理孩子的狀況。


「離開」,意即遠離是非之地,等情緒平復之後再回來繼續溝通。

「沉默」,則是當沒有人可以換手或當下無法離開孩子時,至少可以選擇沉默。

不要隨著孩子的哭鬧起舞,請自行調節呼吸與情緒,等冷靜下來再做反應。

溝通:傾聽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對父母放心傾訴。

親子共同討論出雙贏的方法。

當處理好情緒後,父母在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也要注意三大原則:

  1. 雙向溝通。

    只有雙向溝通,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

    不能只是一味地給孩子講大道理,而不讓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不加任何評論與建議。

    在溝通的過程中,孩子和我們傾訴的時候,最好就只是單純的傾聽就好了,不需要加上我們任何的評論和建議,更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訴說和加以反駁。

    有時候,孩子在訴說的時候只是發泄一下情緒而已,並不是真的需要我們做什麼,尤其是大齡的孩子。

    當你認真耐心地聽完孩子訴說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達到了親子溝通的目的。

    真誠回應孩子。

    資訊時代的社會,很多人已經離不開手機。

    有些父母回到家裡,也是時時刻刻手機不離手。

    即使孩子在和自己說話的時候,也是一邊看著手機,一邊隨口地「嗯」、「嗯」。

    其實孩子都知道我們並沒有認真在聽他講話或者回應他。

    只有放下手上的事情,認真地看著孩子、響應孩子,父母與孩子的心才能真正地連結在一起。

教養:跳出對與錯的框架。

教育孩子能夠成為換位思考並對自己與他人負責的人。

教養最終的目的是想讓孩子長大以後能夠立足社會,自我快樂地生活。

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我們首先得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夠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很多時候,孩子哭鬧的行為只是表面現象,就像昨晚豆豆睡前想吃東西,但是因為吃晚飯時我說過不好好吃飯,晚上什麼東西都沒得吃。

她想吃東西又不敢說就藉由其它事情來哭鬧了一場,後來跟她溝通的時候她才說出來其實是想吃東西。

所以了解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做法。


其次,是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像上面說到的,我家豆豆晚上不好好吃飯,她就得為自己這個做法承擔什麼東西也沒得吃的後果。

如此,孩子才會真正記得他哪裡做得不對,下一次才會自覺地把事情做好。

從小開始慢慢積累,孩子懂得對自己及他人負責,父母其實就不太需要為孩子的將來擔心了。

當然,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始終要保證的一點是,要讓孩子知道「我在教導你,但是,我依然愛你; 我在處罰你,但是,我依然會陪著你」。

關係:在處理孩子狀況的尾聲,別忘了給孩子一個稱讚、一個鼓勵及擁抱。

在所有教養原則之下,最根本還是要回歸到「愛的支持」與「親密陪伴」的主旨上來。

「不要為了教孩子,而不斷與孩子發生衝突;不要為了孩子好,而強逼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不要因為沒有做到,而不斷批評與責罵。

請記住:親子關係永遠比教養重要!

上面澤爸所創立的一套親子溝通SOP(標準作業程序)只是提供給廣大父母的一個方向性參考。

面對教養孩子的各種狀況,也不是說照本宣科就能解決問題。

畢竟每個孩子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每個家庭和父母也有不同的處事方式。

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在育兒理念的大原則、大方向下,依據孩子自身的性格行為特點,找到適合彼此的溝通方法,才能更好地解決教養的問題。


「豆媽親子營」中所有文字都是我結合自己親身經驗所寫的原創文,歡迎評論、轉發與收藏,也非常歡迎分享我的文章到微博、微信朋友圈。

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所有文章僅限於今日頭條發表,不授權於其它平台,謝絕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愛哭鬧,而你卻瀕臨崩潰?

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視頻,是一個賴皮哭鬧的孩子和一個束手無策的媽媽,還有一個育兒師。面對孩子的百般賴皮,媽媽表現得非常無奈,然後育兒師出手幫忙。

孩子一不如他意就哭鬧,爸媽當下該怎麼教?

孩子每天不管在家、在外面,動不動就生氣、尖叫、愛哭、路倒;情緒一來的時候,就飆到最高點,完全沒有讓爸媽可以好好溝通的機會。大家也都知道要當民主的爸媽,但好好說總是沒用,耐心總是有限,最後弄到爸媽...

不打不罵,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那?

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里,一直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孩子屬於父母的私有財產,所以父母可以居高臨下,說一不二。從而隨意支配和管教孩子。中國式家庭教育,溝通基本靠吼,育兒基本靠揍。

孩子哭鬧只會打罵?這種教育方式早就過時了!

作者丨包小柒編輯丨包小柒對父母來說最頭痛的事情是什麼?肯定是孩子的哭鬧啊!辛辛苦苦把孩子生下來,到後面才發現更加辛苦的在後頭啊!小孩就是皇帝,什麼事情都要遷就著他,一有不開心的就哇哇大哭,哭到你...

一個好爸爸,必須比孩子更懂得控制情緒

每一個家庭都應該熟知的教育經驗細節決定家教成敗這裡有我們陪孩子一起成長很多人都明白要傾聽孩子,才有可能獲得真正有效的親子溝通。但傾聽孩子卻是很多父母無從下手的一件事,如何聽才能將哭鬧中的孩子哄回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