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只需轉念間切換,建立親密而溫暖的親子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愛孩子的最高境界,是當孩子離開父母,離開家的時候,記憶里儲存的都是一些美好甜蜜的畫面。

父母的相親相愛的美好畫面和親子之間每一個良性的教養畫面,親子之間良好的溝通模式。

而這些美好的畫面,正是孩子需要父母陪伴時的孩童時期,父母給孩子營造的家庭,親子相處場景。


我就是那位脾氣不好,缺乏耐心的父母?

當孩子有情緒時,身邊很少父母能做到溫和的接納的情緒,平靜的和孩子溝通,理解孩子的行為需求,同理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下一步該怎麼做。

而更多的媽媽則是慣用吼叫,命令威脅的管教方式來應對孩子的每一個教養難題,這樣怎能收穫一個良好正向的親子關係呢。

孩子舞蹈課時,聽媽媽們在聊有關孩子學數學的話題,一位媽媽說:「孩子本來對數學挺有興趣,上學期學的很好,這個學期可簡單的就是學不會。

另一位一直熱衷於學習數字能量的媽媽說:「她女兒也是,數學怎麼教都學不會。

每次給孩子輔導數學作業,覺得可簡單,但是孩子就是不開竅,我就火大,忍不住想揍她。

我提醒媽媽說:「可能孩子學數學的敏感期還沒到,再耐心等待觀察下。

如果你採用發脾氣嫌棄孩子笨的方法,會可能導致孩子厭學,害怕數學的心理。

那位媽媽說:「我脾氣不好,看到孩子不順眼就想發火,我真是缺乏耐心。

我簡單說:「那你還需要慢慢修煉,學習自我成長。

為何爸爸媽媽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時,總是慣用吼叫,發火來試圖解決孩子的教養難題。

而事實上父母發火,對孩子發脾氣只是發泄父母的不良情緒罷了。

而這種做法對孩子的傷害是無形的,而父母也沒有得到任何成長,父母和孩子間的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糟糕。

當我們要對孩子發火時,冷靜一下,轉念想一下有沒有其他解決辦法,對親子關係有利的解決辦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採用逃避問題。

爸爸媽媽們也不要自貼脾氣不好,缺乏耐心的標籤。

為何不能讓自己脾氣好一些,再多些耐心呢?

親子關係的情感勒索

身邊大吼大叫,歇斯底里的媽媽很常見,發現自己有時也大吼大叫,看了澤爸的《轉念》後,甚感慚愧。

自從打算生孩子就開始接觸育兒書籍,連續讀了幾年育兒書,遇到教養問題仍沒有每次都心平氣和的處理問題,往往會和自己的情緒有關。

通過自我反省,才發現:大吼大叫是一種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行為。

曾試圖學習情緒管理,認真體會有情緒時當下的感受,覺察自己的行為,但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還是不夠。

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經常聽到這樣的管教語言:「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你再不走,媽媽就走了,不要你了」;「快和小朋友分享你的玩具,這樣大家都喜歡你」......

妹妹家8歲的男孩,2歲多,妹妹就把孩子留給孩子奶奶在老家照顧,和孩子爸在外地工作。

每年回家看望孩子的次數也就3-4次,雖每周都給孩子打電話,買孩子需要的任何東西,但孩子和他們並不親,他們的養育模式更多的即是提供孩子的物質需求。

前幾天妹妹打電話訴苦,孩子現在大了,不聽話,管不住了。

在家也不聽爺爺奶奶的話,鬧著讓奶奶去買路由器裝寬頻,奶奶說幾句,說要給他爸媽打電話,把他奶奶的手機都摔了。

妹妹給孩子打電話也不接,只能給奶奶電話傳遞媽媽的話語。

而妹妹的處理方式則是,如果不好好聽話,不承認自己錯了,就嚇唬孩子不給孩子交學費了。

問妹妹為何要嚇唬孩子,妹妹說:這樣管用。

或許8歲之前這種情感列索的方式還管用,等孩子有能力反抗了,你這種經濟制裁還管用嗎?現在很多家長忙自己的工作,忙自己的事業,忙著掙錢,卻沒時間顧及孩子的感受,沒時間陪孩子玩耍,孩子一鬧騰就吼叫,威脅,壓制當然「管用」。

利用父母的威權來管孩子,用恐懼控制孩子,利用情感勒索來牽制孩子。

只是,這種養育方式能收穫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呢?

看了澤爸「轉念」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或許只在轉念之間,我們採用怎樣的教養方式,就會收穫怎樣的孩子。

當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只要一叫我們,我們就會停下手中的活兒,去看看孩子有什麼需要,讓孩子能感受到他很重要。

孩子真的比工作,事業重要,更比幹家務活更重要。

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說著容易做到難,這條路我走了6年多,而且現在還在路上……

孩子總不收拾玩具,爸爸總是揍屁股收場

前段時間,孩子爸因為兩歲多的兒子亂扔玩具揍孩子的屁股,讓我對孩子爸的做法耿耿於懷很長一段時間。

兩歲多的孩子喜歡亂扔東西,把玩具一個個都拋的地上,這其實是孩子空間探索期。

每當孩子爸晚上打掃收拾時,總會由開始提醒孩子收拾自己扔的玩具,到孩子不配合,然後揍屁股三下,可以不收拾的結局。

聽到孩子的哭聲,我猶如母雞保護小雞般頓生對孩子爸的不滿,安撫了孩子的情緒,想辦法引導陪孩子一起收拾玩具。

我覺得孩子爸這種處理方式哪裡出了問題,孩子爸能否再耐心些引導孩子一起收拾玩具,而不是簡單提醒孩子收拾玩具,然後倒計時1,2,3,孩子不收,就揍屁股三下來解決這個不配合收玩具的教養難題。

看了澤爸的《轉念》後,裡面有兩篇教養孩子的場景,一篇是孩子犯錯,該不該懲罰?一篇是孩子為什麼總是喊不動?

看了這兩篇文章,很受啟發。

如果移到我們家教養場景時,孩子不收拾玩具,需要爸爸更有耐心的引導孩子,兩歲多孩子還小,還需要父母陪著收拾,需要給孩子收拾玩具的時限,讓孩子做好自我管理。

當孩子沒有立即執行命令時,可能孩子是專注於當下的工作,我們需要耐心等待孩子有反應時間。

後來有關收拾玩具的教養問題解決也驗證了澤爸育兒理念的通用。

每當孩子爸要求孩子收拾玩具的時候,不管正在幹什麼我都趕緊起身引導孩子

:我和孩子比賽收拾玩具,把玩具送回家,玩具不想亂七八糟的躺在地上來。

孩子總能很配合的高興收拾玩,還說:「哥哥長大了,可以自己收拾玩具了」。

再後來引導姐姐陪弟弟一起收拾玩具,收拾好後,姐姐和弟弟都很有成就感。

現在一遇到收拾玩具,弟弟總能自己收拾,也會說:「媽媽我收拾好了」,這時候總會及時表揚孩子是個收拾玩具的小能手。

我喜歡這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既能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又能達到父母的目的。

為何非要以孩子哭,也沒達到父母教養目的而收場呢,關鍵是父母缺乏耐心,缺乏教養方法和技巧,父母要做的就是不斷學習。

程式設計師的孩子爸也被《轉念.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吸引

孩子爸看我在看《轉念》這本書的簡介。

我告訴孩子爸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只需轉念之間切換,很適合你看。

孩子爸說買回來看看,看是如何做到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的。

很多時候孩子爸可以陪孩子玩,陪孩子瘋,陪孩子親子閱讀,唯有和孩子有衝突時,不能再耐心點,想點法子從理解孩子內心解決衝突,這本書或許能幫上他。

因為同是理科生,因為同是爸爸,或許能引起共鳴,對養育孩子方面能成長。

《轉念》這本書會給父母哪些收穫

《轉念》這本書不是一本育兒理論書,而是一本養育方法和技巧滿滿的書。

作為當下父母的我們,可能更需要這本字典式的育兒書籍,先通讀一遍,後期育兒過程中遇到類似教養難題,可以回目錄速查,再仔細閱讀,參考澤爸處理育兒難題的方法,然後總結適合自己孩子性格的溝通模式。

澤爸多次提到:父母要試著凡事不做孩子的警察(仲裁者),而是要當孩子們的交通導戶隊(引導者)。

之前看過賴佩霞的一個視頻「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中也多次提到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一直充當警察的角色。

我們和孩子之間不是警察和犯人的關係,凡事不要陷入對錯的框架中,只要引導孩子往對的方向走就好了。


澤爸從親子教育的四個方面談起:情緒,溝通,教養與關係,每個方面都有基本的規則可遵循。

孩子和家長都可以有情緒,情緒不是不好的,情緒可以表達,要表達自己的感受,認知自己的情緒,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有情緒時候,該怎麼排遣發泄情緒。

溝通不是一味要求孩子聽父母的,也不僅是命令或說服,這些都是溝通的單行道。

雙向溝通,單純傾聽不加任何評論和建議,真誠回應孩子的需求,才是溝通的健康模式。

教養涉及到日常生活場景,遇到情緒,衝突我們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讓孩子為自己負責,還強調了教養的「彈性」而不是軍紀。

教養是一時的,關係是一輩子的。

親子關係比教養重要,不要為了教孩子,而不斷與孩子發生衝突;不要為了孩子好,而強調孩子做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因為孩子沒有做到,而不斷批評與責罵。

為人父母,不要總說,孩子是我們的未來。

我們,其實更是孩子的未來。

不要總期待孩子某一天會成為我們的驕傲,先想一想,我們能不能成為孩子的驕傲?我是一切的根源,為了孩子需要自己與孩子一起相伴成長。

PS:1)作者在頭條號「二胎之家」專欄中所分享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評論、討論、提問。

2)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本文和文中圖片。

3)歡迎轉發分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