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杜春璇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人性、尊重人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專訪:杜春璇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人性、尊重人性

杜春璇,北師大兒童心理學研究生、國家「十一五」課題「有效父母」編委會委員、資深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幼教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高級講師、西安《智慧父母成長訓練營》首席訓練師、中國兒童注意力訓練師。

即使到了退休的年紀,杜老師還是「年輕人」,她既不說教,也沒有被時代洪流遺忘。

年輕人喜歡看的《歡樂頌》,她也看,年輕人喜歡用的詞語,她也不落下。

一雙清澈的眼睛,充滿童趣。

咖啡館裡喧鬧的音樂中,杜老師用不疾不徐的聲音講述多年的幼教生涯,她更習慣使用活潑的手勢,偶爾發出的笑聲中絲毫察覺不出倦怠。

但講座、教學管理、培養新教師,無疑每一個都是很繁雜的工作。

剛開始,我只想教好我的孩子

優智幼教小編:為什麼要從事幼教工作?

杜老師這其實還有一段淵源。

我是新疆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

在兒子出生七個多月後,因為拉肚子發燒,送到新疆醫藥學院住院治療,最後因為藥物原因失聰。

當我確認這個事實的時候,孩子已經9個多月了。

作為母親,我永遠都忘不了那一天——烏魯木齊軍區總醫院的耳鼻喉大夫用平靜(我當時的感覺是這個醫生太冷血)的語氣告訴我,孩子幾乎沒有聽力!霎時,我眼前的世界一片灰暗,灰色的天空沉沉地壓向地面,壓得我胸口喘不過氣來,壓得我淚雨滂沱……內心空空的,只有幻滅感!

孩子什麼都不知道,瞪著一雙明亮好奇的眼睛望著一臉淚水的媽媽,還伸出小手幫媽媽擦著不斷湧出的淚水…….霎時,母性的光輝點醒了我:這是我的孩子,我要幫助他!我要幫助他和其他孩子一樣擁有美好的未來!

學醫的妹妹幫我找了相關的醫學文獻,結論是可以通過語言訓練,達到聾而不啞,還給了我本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看完之後,覺得自己的孩子雖然沒有聽力,但比「海倫·凱勒」強多了,至少視力是正常的。

於是滿懷希望地開始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

真正開始訓練的時候,才發現困難實在超出想像——孩子正在咿咿呀呀地練習發聲,偶爾會發出「爸爸」、「媽媽」的聲音,我們會趕緊重複他的聲音,可是孩子看到我們的口型之後,只是模仿口型,卻並不出聲,幾次下來,我是又急又愁,沮喪至極,孩子也因為感受不到鼓勵而覺得無趣,甚至一度整天都不看我——因為一看我,我就想要教他說話。

對我來講,那段時間是我們母子都感覺及其痛苦的艱難歲月。

我們還帶著他四處奔波、求醫問藥,期間得到過中華十大母親之一的萬選蓉(聾兒母親)老師的親子教導,我很慶幸自己能在孩子的學語期給予孩子較多的語言練習機會,很慶幸自己能夠在無數次近乎絕望的掙扎中,無數次地變得更加堅強,很慶幸自己沒有拋棄最初的信念——聾而不啞,殘而不廢!很慶幸自己沒有放棄持續的努力,每天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陪練說活、演故事、做遊戲中。

終於到了入學的時候,動用了所有的社會關係。

在入學通知發布後的第二天,我們才被要求可以入學,但必須進行考試,成績達到85分,才能做旁聽生。

兒子以雙百的成績考入小學,在接下來一個月的時間,保持了大小考試都是雙百的優異記錄。

班主任老師在家長會上說,這個孩子都能考100分,在座的任何一個孩子都沒理由考99分。

從此,很多家長都把孩子送到我家來「陪」我兒子學習。

這時候就有人提出付錢讓我幫他孩子提升成績,此刻我才發現每個孩子其實都各有特點,有效的教學必須滿足孩子不同的個性化需求。

於是開始關注兒童心理學,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我發現,孩子成長的每一天都會有新的需求,對父母來說,不做好準備,不學習成長,是很難有能力「陪孩子一起成長」的。

一個機緣巧合的機會,我來到北師大學習兒童心理研究生的課程,之後又在北京的「開心媽媽工作室」以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培訓部工作,主要從事家長諮詢、改善親子關係、兒童行為矯正,學習行為診斷、兒童雜誌編輯、撰稿等方面的工作。

有次,在京的某打工子弟學校要求給他們做一個家長的家庭教育講座,而單位里的「大咖」們都無暇顧及,大家力薦我去講。

我清楚地記得那天,天空艷陽高照,在泥土地的大操場上,家長們鋪著報紙席地而坐。

校外排滿了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三輪車、腳踏車、平板車……密密麻麻的一片。

這個場面和後來在海淀區某小學開講座時的場景既相似,又有極大的不同:相似之處是參會的都是父母,都是一樣的渴望孩子學業優秀,都是一樣的重視孩子的教育,不同的是,他們的社會地位、經濟水平、學業背景有很大的差異——海淀某小學在開講座時,校外路邊停滿了各種高級的轎車……

作為同樣是北漂的母親,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所以那一天的講座,我完全克服了初登講台,初拿話筒的膽怯,發自肺腑地講了一場聲情並茂的演講。

這次演講獲得巨大好評,為我贏得了之後多次登台的機會。

我能深切地感受到,無論是怎樣的父母,其實都發自內心地愛著自己的孩子,他們需要科學的教育理念,更需要教育的方法。

當一個個貧瘠的家庭,願意為了拯救「走歪路」的孩子而舉債、花時間和精力時,我感受到了和我一樣的「父母之心」,感受到了家長的殷切的期盼!

優智幼教小編:那麼一直以來支撐你的動力是什麼?

杜老師:覺得家長很需要,我也需要陪伴兒子繼續成長。

在這些年的家長諮詢工作中,我看到很多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錯過」或者「做錯」很多事,而導致了很多身體「健全」的孩子,在心理方面有「殘疾」!我想這才是我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的根本原因。

在講座中,我會問大家,是不是真的愛孩子?大家都會說,愛!我問:你會不會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而嫌棄他?家長答:不會!我講了個故事。

在一個小學門口,一個孩子歡呼雀躍的出來,把他媽媽的脖子一摟,媽媽我們考試了,發考卷了。

媽媽說多少分?100分。

媽媽第二句就說,你們班最高分多少。

孩子就愣了一下,最高分就是100啊。

第三句就問,有多少個100分。

你說她內在是什麼意思。

優智幼教小編:你是不是最好的。

杜老師:對。

孩子說不知道,反正我考了100分,那個貝貝考了92分。

她媽媽一想貝貝媽媽是她閨蜜,就樂了。

孩子說媽媽我們去吃肯德基吧,我問吃不吃?所有的家長都說吃,為什麼?因為考的好。

另外一個孩子垂頭喪氣的出來,媽媽就問考試啦?嗯。

多少分,90分。

媽媽看到剛過去的100分,臉色立馬就變了。

孩子聽見別人吃肯德基,也想去吃。

媽,咱們去吃肯德基吧。

所有的家長都說不去,我說那你給我一個理由,考得不好。

對這個孩子來說,他可能覺得自己考的不好就不可愛,考的不好就不值得去愛。

待遇不一樣。

其實,越差的孩子越需要訓練,更需要機會。

事實上,越好機會越多,誇獎越多,這個是良性循環,那個是惡性循環。

每次講到這裡,家長都覺得很震撼。

所以這個工作就很有意義,第一被人需要,不光小時候需要,長大了也需要。

第二為什麼最近幾年我更傾向於幼小銜接呢,因為我兒子考上大學後,我遇到很多都是大孩子,青春期的孩子,比較麻煩。

孩子要從小抓起,從懷孕的時候媽媽就開始學習,現在這個不太現實。

零到三歲的孩子也管不上。

至於三到六歲的孩子,我可以在幼兒園開講座,於是就參加了全國巡講。

期間無數次遇到家長說我們孩子入學要考試,幼兒園不讓教這個,不讓教那個的,家長想教,有些孩子在沒上學前就已經厭學了

我就觀察這個現象,發現上學前教了多少知識不重要,關鍵是學習過程是否愉悅。

私下裡,杜老師曾向我講述過自己孩子的一位老師。

這位老師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她主要以鼓勵教育為主,把孩子存在的問題只反饋給父母。

剛聽到時我還不以為然,直到看見一位在街頭鬧變扭的小姑娘,她在母親鼓勵中夾雜批評的語言中,最終放棄吃冰淇淋。

這時我才恍然大悟,最重要的其實是如何把握好鼓勵和批評間的分寸感,也許幼兒教育精妙處就在於——批評能讓孩子確認界限的位置,而鼓勵能讓孩子去探索出世界的範圍。

運用這兩種工具,在一定的前提下,你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儘可能多的去探索世界。

孩子在0到6歲需要一個優質的童年,不能被束縛

優智幼教小編:在這裡我就有一個問題,對孩子而言,知識更重要還是學習的心理狀態重要?

杜老師:當然是心理狀態更重要了。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講的很清楚,學習品質包括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狀態。

現在來說說幼小銜接,當時我帶來這個項目的時候就在四處考察,必須理念和我一樣,就是孩子能夠快樂的學習,實現品質卓越。

因為孩子在零到六歲期間,大腦是一個建構期,有改造的可能性,你給予他什麼刺激,他就建構出什麼,速度最快,質量最高的這個時期呢,比如他全力以赴的去玩,去拼,為了得到東西去努力,這個過程在大腦里就構建出一個拼搏的模式,會遷移到未來做事情的習慣中。

喜歡學習,那麼學習也是可以拼的,為了一個事業,為了夢想也是可以拼的。

如果在小時候是一個被束縛的心靈,很被動的接受這些東西,你指望他在未來拼搏是很難的事情。

舉個例子,大腦搭建到5米,剩下就是內裝修了。

大腦搭建到10米,雖然沒有5米的牢固,但是發展空間很大。

所以孩子在0到6歲需要一個優質的童年

優質代表什麼,大量的聽說讀寫嘗嗅等刺激,要去被鼓勵,做錯是肯定的,因為他沒做過,所以我們要鼓勵,要有包容心

要告訴他怎麼樣做才能更好,要啟發式的讓他們動腦筋。

而現在的幼兒園是做不到的,學生太多,老師太年輕,教師流動性太大,老師的教育技能也很有限。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裡不光用大家熟悉的故事啊遊戲啊,還有一個鼓勵模式,我們這裡孩子不能被批評,可以提醒他然後正確引導,有一個更好的回應方式。

你看,平時沉默寡言的到這裡都變了,自信了。

父母就說孩子現在無法無天,我覺得寧可無法無天。

優智幼教小編:也不能壓抑。

杜老師:對。

他無法無天你可以給他找個界限,但不能壓抑。

比如說前段時間很流行的《歡樂頌》,看了後大家知道,寧可讓孩子小時候多犯錯,讓他多去嘗試,讓他知道什麼是邊界,獲取更多的經驗和教訓,也不能壓抑孩子的心靈。

孩子要是什麼都沒嘗試過,那他的經驗和教訓自然就少,長大再犯錯,那可就是大錯,法律就會介入了。

小的時候犯錯,誰管呢,父母。

小時候犯得所謂的「錯誤」其實都是寶貴的學習機會,都是孩子成長的最好契機。

父母真的太忙,也太躁了

優智幼教小編:還有一個問題。

很多父母真的沒有時間去管理小孩,那怎麼辦?

杜老師:如果家長可以充分利用幼兒園的教育資源,再能夠行使家長的職責,讀讀書,講講故事,進行情感的連接。

絕大多數孩子呢,學習的時候問題不大。

咱們國內的現狀就是父母真的太忙了,也太躁了,很難沉下心來在業餘時間陪伴孩子

這就有一個問題,到了孩子該上學的時候,各項能力還沒有達到要求,那就只能送到外面的培訓機構去。

因為從咱們的幼兒園到小學中間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孩子的適應需要一個過程。

幼兒園的大班教學對有些孩子是可以的,但對一部分孩子來講是不足的。

這些孩子可能在智力、自我控制、性格上等方面都發展的尚不完善,如果幼兒園裡能對對這些孩子多些鼓勵、多些鍛鍊的機會,或者家長給孩子很多機會也可以,但遺憾的是,絕大多數家長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好,然後拿自己的孩子和別家孩子一比,結果自家孩子倍受傷害,而絕大多數家長喜歡用「講道理」這種「說教」的方式去教孩子,孩子很反感,自然拒絕練習,結果就是惡性循環,我對這些家長的建議就是除了自己要學習提升「為孩子成長服務」的技能之外,我呢就建議他們去專業的機構。

美國在七十年代有個針對提升兒童學習能力的「一個都不能落下」的計劃,目的是保障全體兒童,都擁有相應的學習能力,這個計劃是通過國家支持,來幫助那些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學習能力低下兒童,在專業機構、專業人員的幫助訓練下,有效地提升學習能力。

我國目前基本上能「一個都不能少」地保障每個孩子擁有上學的權利和機會,但對於兒童學習能力提升方面,還缺乏政府大力度的投入,相應的專業人才暫時尚不能夠滿足大眾的需求。

所以,關於學習能力提升方面的服務基本上都是民間機構在做,所以需要家長擦亮眼睛,去甄別什麼機構專業、訓練有效也是家長們需要具備的「選擇能力」。

家長把孩子送到不同的培訓機構,僅僅是補知識,這就意味著讓孩子提前上小學了。

這不是什麼好事情,孩子是不願接受的,會讓孩子產生厭學心態。

這就是家長花錢讓孩子更加討厭學習。

我們這裡第一讓孩子學知識,第二我們讓孩子高高興興的學知識,第三如果你差沒關係,我們老師有足夠的耐心,也有足夠的教育手段,讓孩子受到鼓舞,受到欣賞。

我們還可以對家長進行輔導。

優智幼教小編對放養式教育和嚴格教育,怎麼看待?

杜老師:放養是理想的教育,看你怎麼放了,在什麼地方放,放必須是有規矩的。

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放養進行各種各樣大膽的嘗試是很好,但目前的實際情況就是太危險了,你把孩子放到大街上試一下。

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放養。

小時候嘗試的少,長大了能力相對而言就會比較欠缺。

因為小時候什麼事情都有人幫他,大腦就會養成無需我做主、我不需要動腦筋的思維定式。

優智幼教小編是給小孩講道理有用呢?還是帶孩子去體驗更有用?

杜老師:當然是體驗了,所有的知識都應該是孩子實踐過,這才能稱得上知識。

優智幼教小編這是一方面,再比如孩子犯錯,家長是講道理制止還是讓孩子去承受錯誤帶來的後果?

杜老師:這要看多大的年齡,首先要從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每個人做事情都是有動機的,動機要滿足兩點,第一內在的歸屬感,第二價值感

比如說這個孩子非常調皮搗蛋,可能他有特殊才能,我們沒注意到,或是他覺得自己被忽略了,所以要弄點動靜出來。

他也是我們其中的一員,我們要接納他。

對於小孩來講,錯誤對他們而言可能不是錯誤,他主觀上就是為了滿足這兩點。

優智幼教小編滿足被別人關注。

杜老師:對。

可能手段會傷害到別人,成年人其實也是這樣。

孩子犯錯誤後
,第一要接納,從情緒上安撫他,情緒就無所謂好壞了。

比如我丟了100塊,我生氣,因為那是我的錢,不是你的錢,其實我也知道生氣也沒有用。

優智幼教小編對,這種就是應該先從感性上安撫,再用理性去分析怎麼去避免。

杜老師:先是情感,再去分析

最好讓孩子再去體驗一下。

尤其0—6歲的孩子,很難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

比如說我看這牆的這面,你再怎麼說牆的那面,我也想像不出來。

優智幼教小編因為他的大腦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想像不出來。

杜老師:對。

他裝的東西還不夠多。

優智幼教小編:還有在公共場合,熊孩子會有很多煩人的舉動,您是怎麼看待的?

杜老師:咱們國家沒有管別人家孩子的傳統,別的國家就有。

畢竟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所以都有這樣一個義務,比如在德國、以色列啊,就會管別人家的孩子。

咱們這裡管孩子有一個忌諱,害怕別人父母不高興。

但是事實上,當你的孩子在這裡有不良行為,你不出來說一下,孩子會很尷尬。

比如以前在北京發生一件事,樓里很多白領,早上都著急上班呢,這孩子把全部樓層都按一遍,有個人就受不了了,給孩子一巴掌。

雖然大人打孩子是不對的,但這都不是第一次了,你說這這孩子討厭不討厭。

如果父母馬上制止道歉,這一巴掌也不會挨上去,父母也能以身作則。

其實我覺得當面制止,孩子就能知道該怎麼做、怎麼辦。

優智幼教小編那在公共場合這麼多人的情況下,當面指責孩子的話,會不會適得其反?

杜老師:不指責。

比如我制止孩子的行為,一把抱住後,先給周圍人道歉。

孩子能聽得懂,會理解你。

這樣以後孩子就會知道什麼行為是對的

否則孩子一看,大家都不喜歡我,

整點動靜讓你們知道我挺厲害的。

信息解讀錯了,這樣下去肯定會被路人制止。

優智幼教小編還有一點,從小學校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有必要嗎?

杜老師:有啊,這個感恩教育最好從家庭開始,我們感恩自己的父母,要求孩子做他能做到的事情。

不是說光聽一次講座,大家流流眼淚、反思一下,回家該幹啥幹啥。

其實這裡也有人的價值感、歸屬感一個人什麼時候自信,當你的家人需要你的時候,當你的家人因為你的存在被幫助的時候

優智幼教小編對,我姥姥就是這樣。

年齡大了,覺得家人都不需要他,總是唉聲嘆氣。

杜老師:那麼,孩子的心理其實也是一樣的。

小孩說不出來,說不出來就要整點事,心思總往歪點子上放。

他們正是蓬勃生長的年紀,父母得把責任交給孩子,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你把別人家玻璃打碎,沒錢是吧,沒錢媽媽借給你。

你要是不敢,媽媽陪你去。

去的時候,父母把口一開,孩子道個歉。

你看,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承擔責任了。

這就是一個好的教育。

感恩教育要從家裡做起,不是光聽一個講座那麼簡單。

在短短一個小時的採訪過程中,杜老師最常說的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兩個詞語,無論是大人、孩子做事情的動機里都有它們。

正如在訪談中所言,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內心深處的基本需求都是類似的。

父母與其說教育孩子逐漸成長,不如說是自我認知的過程。

認識自己有多深刻,對人情冷暖有多敏感,懂得孩子就有多少。

在傳統秩序的更新換代中,鄉土社會下的教育規則已顯得捉襟見肘,過去孩子總想抓住父母的手,害怕找不到父母,而現在父母總想抓住孩子的手。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在資訊時代父母尤其得與時俱進。

訪談中我總想問杜老師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是否滿足,但直到結束也沒有提起,你只要看到一位神采奕奕的老教師,在談起教育理念時神采飛揚的樣子,就能知道她深深熱愛著這份教育事業,有許許多多的孩子需要她,而她也需要許許多多的孩子。

孩子們純真的笑臉,正是她價值所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畢家媽媽專欄 | 孩子上幼兒園的實用貼

導讀:根據國外最新的研究結果,對孩子的培養,早期投資越大,孩子今後的成長就越順利,以後的投資就越少。這裡談的投資,當然不僅僅是金錢,更多的是你作為父母的心智的投入——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