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集諦(二) - 淨蓮上師佛法網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如集論云:「云何為思,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為業。
...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 ...
淨蓮上師佛法網站>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思惟集諦(二)
【煩惱造業之理】
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一、正明所集之業;二、如何集業之理。
初中分二:一、思業;二、思已業。
今初
了解「煩惱發生的道理」之後,接下來說明「煩惱如何造業的理由」。
「煩惱如何造業的理由」當中,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業的種類;第二是業形成的原因。
首先介紹業的種類。
業的種類,分為思業(意業),和思已業(身語二業)兩類。
如集論云:「云何為思,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為業。
」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
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俱舍論云:「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
」於身語業分為二種,有表無表。
婆沙師許唯是有色,世親論師破之,許為與身語表俱轉之思,故二種業俱說為思。
總業有三,謂善不善無記,此說初二。
善業有二,謂有漏無漏,此明有漏。
其中復二,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此說後者。
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
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
」何故名為不動業耶,謂如欲界中,應於天身成熟之業,有於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
如是上界,應於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於餘熟,故名不動。
俱舍論云:「由於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
如集論云:「云何為思,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為業。
」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
什麼是思業呢?如集論中所說:「思業,就是令心造作的意業。
驅使心去造作善、不善,以及無記等業。
」所以,思業就是自己的心,在隨境轉後,所相應的善、不善,以及無記的「心所」意業。
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俱舍論云:「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
」什麼是思已業呢?就是思業決定以後,所發起的身語二業。
俱舍論中說:「所謂的業,就是思、發起。
思,是指意業;發起指的是身語二業。
」
於身語業分為二種,有表無表。
婆沙師許唯是有色,世親論師破之,許為與身語表俱轉之思,故二種業俱說為思。
身語二業,又分為有表和無表兩種。
有表,是身語已經表示出來;無表,是身語並沒有表示出來,只是意業決定。
「說一切有部」的婆沙師,主張必定以身語已經表示出來的有表色,才成為思已業。
世親論師駁斥這樣的論點,認為一旦思業已經決定,不論身語二業有沒有表示出來,都應該屬於思已業。
總業有三,謂善不善無記,此說初二。
以業的性質來分,有善業、不善業,以及無記業三種。
(無記,是無所記別。
無法歸為善性或者不善性之中,所以另立一類為無記性。
)這裡所介紹的是屬於善業與不善業兩種。
善業有二,謂有漏無漏,此明有漏。
所謂善業,是指有漏善和無漏善。
(有漏善,是仍與煩惱相應的善業;無漏善,是不與煩惱相應的善業。
如阿羅漢、菩薩等所造的善業,都屬於無漏善。
如果能夠連無漏善也不造,就是佛境界。
)這裡進一步說明有漏善業的內容。
其中復二,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此說後者。
有漏善業當中,再分為聖人的有漏善業,和凡夫的有漏善業。
這裡所指的是凡夫的有漏善業。
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
所謂不善業,指的是非福業。
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
」有漏善業,依三界眾生的不同,又分為福業和不動業。
福業,是指欲界眾生所造的善業;不動業,是指色界和無色界眾生所造的有漏善業。
就如俱舍論中所說:「福業,是指欲界眾生的善業;不動業,是指色界和無色界眾生的有漏善業。
」
何故名為不動業耶,謂如欲界中,應於天身成熟之業,有於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
如是上界,應於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於餘熟,故名不動。
俱舍論云:「由於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為什麼稱為不動業呢?這是依於果報的可以變動和不可變動來說。
譬如在欲界當中,曾經造下生天的善業,結果果報卻在人、畜生、餓鬼道中成熟。
由於欲界眾生的果報是可以變動的,所以稱為福業。
另外,色界和無色界眾生所造下的有漏善業,應投生於何界,就投生於何界,果報是不會變動的,所以稱為不動業。
如俱舍論中所說:「在色界與無色界的眾生,所造有漏善業的果報是不會變動的,因此稱為不動業。
」
業的種類可以用以下的表解說明:點選表解(pdf檔)
第二集業之理者。
總諸聖者,於諸善業發生增長。
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
中觀論云:「生死本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為造者,非智見性故。
」世親論師亦云:「見諦無能引。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
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於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制伏羸劣,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第二集業之理者。
「煩惱如何造業的理由」當中,第二部分是說明業形成的原因。
總諸聖者,於諸善業發生增長。
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
由以上業的種類得知,只要還在生死當中流轉,就一定會繼續積集輪迴的業。
但是,只有凡夫才會積集引生後有的業。
而聖者所積集、增長的大都是善業。
就算證得了初果、二果的聖者,偶而還會造下不善業,也不會因此而積集引生善趣或惡趣的「引業」。
這是因為聖者們已經見到空性的緣故,因此雖然還有不善業,也由於業力微弱,而不能引生後有。
中觀論云:「生死本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為造者,非智見性故。
」中觀論中說:「流轉生死的根本在於行蘊的作用。
行蘊是一股推動輪迴強大的力量,由所造的善惡業,來決定投生善趣或惡趣。
聖者由於新造的業力量微弱,因此不會引生後有。
而凡夫因為沒有見性的緣故,我執的力量仍強,所以才會繼續積集流轉生死的引業。
」
世親論師亦云:「見諦無能引。
」世親論師也說:「見道的聖者,不會再積集新的引業。
」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
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於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制伏羸劣,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
由此可知,凡夫是隨著「我執」而轉,才造下流轉生死的引業。
現證「無我」的聖者,因為明瞭「無我」的真諦,所以雖然仍因過去的業力還在六道中受生,但是已經不會再積集新的能引之業。
就像初果、二果的聖者,也能以強有力的空性力量,來制服羸劣的我執。
以上是瑜伽師地論中所說的內容。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是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因此,能積集流轉生死引業的,是指大乘加行道以上,世第一法以下的一切眾生。
也就是包括未見道以前的一切凡夫。
(大乘的加行道,分為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
超過世第一法位,就是見道位的聖者。
)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
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
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如是亦如攝決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
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
這些凡夫眾生,如果因為無明而起「薩迦耶見」(我見),再由「我執」生煩惱,而造作殺生等,身、語、意三門的十不善業,就是在積集流轉惡趣的「非福業」。
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
若是能行布施、持戒等欲界的善法,就是在積集流轉欲界的「福業」。
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倘若能修色界,以及無色界所攝的禪定,就是在積集流轉色界、無色界的「不動業」。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如果修行人,對於三界中的所有圓滿盛事,已經深見過患,希望能夠解脫三界,因此修習一切的善業;又能如理觀察「無我」的真實義,以「空性的智慧」,來思惟所有的善淨之業,這樣是否仍會積集輪迴生死的業呢?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還在資糧道和加行道上的修行人,雖然仍在積集一些能引凡夫生死的業,但是由於已經生起解脫三界的希求心,又能以「無我」的觀察慧,來行一切的善淨之業,這些都是能對治生死根本—「我執」,以及引發「見道」、斷除「後有愛」的修習內容。
因此,雖然不同於一般凡夫所造能引生死流轉的「集諦」,但是仍會引生後有,所以也屬於「集諦」所攝。
如是亦如攝決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
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這樣的道理,在攝決擇分中也被提到:「有人問:若是修習一切世間的善法,是為了厭患後有,希望能解脫三界,這類能引發出世解脫道的善法,為什麼仍然屬於集諦所攝?回答說:這些善法雖然是為了希求解脫而修,但是還會引生後有的身語意妙行,仍然在積集身語意三門的善業,因此還屬集諦所攝。
」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以上所說,是強調如果能善於思惟生死的過患、生起出離心;以及勤於修習出世解脫道的善淨之法,就是在積集斷除我執、離愛取、不受後有的因,所以應該多多思惟觀察,以引發出離心、以及「無我」的空性智慧。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
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
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
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
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如果平時修行,不能夠由多種方法,來觀察修習生死的過患,以破除對世間種種盛事的貪愛;又不能如理地以正觀察的智慧,來觀「無我」的真實義理;也不能修習「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是在資糧位和加行位時所發的菩提心。
因為還帶有世俗的煩惱與執著,因此稱為「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是見道後所發的菩提心。
因為已見空性,了解「無我」的勝義道理,所以將此時的菩提心,稱為「勝義菩提心」。
)這樣的修行,除了少數能依止福田力(如念佛等),以達解脫之外,都是屬於凡夫的「集諦」所攝,只會繼續流轉生死。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
另外,眾生由於追求不同的感受,而增長的業,我們稱為「增長業」。
一般為追求「樂受」而增長的業,有「非福業」、「福業」,以及「不動業」;為追求「捨受」而增長的業,有「不動業」。
初中復二,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
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
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
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
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
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
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初中復二,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
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
第一類為追求「樂受」而增長的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享受色、聲、香、味、觸等欲塵,所生的「樂受」;另一種是對於外塵的欲樂,已能厭捨不貪著,而由專修禪定所生的「樂受」。
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
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
第一種由享受諸欲所增長的業,有「非福業」和「福業」。
若是為了追求現世的快樂,所造的種種不善業,就是「非福業」;如果為了來世的種種欲樂,所修積的一切善行,便是在增長「福業」。
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
第二種由修諸禪定所增長的業,就是在積集生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天的「不動業」。
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
如果對於欲界的諸欲,已經捨離貪著,又對色界初禪、二禪、三禪所產生的「樂受」,心生厭患,由此一心一意為達「捨受」所作的修習,就是在積集生色界四禪天、乃至有頂天的「不動業」。
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以上是世親論師闡述有關「集諦」的意趣。
最主要的義理,在於告訴我們,如果想要解脫輪迴,就必須厭棄三界中的一切諸有,為求解脫而行身、語、意三門一切的善行,如此便能漸漸遠離生死、接近涅槃。
[首頁][上師略傳][菩提道次第廣論][圓覺經][大智度論][弘法講座][電子法寶][學佛心得][菩提學會座談會][訊息/法寶流通][簡體字資料庫]
延伸文章資訊
- 12015/01/07 – 12秋05廣論研討(73)
② 如何集業之理分八:① 造集善不善業與引生死業的作者不同② 能引生死業的作者是誰③ 彼集業之理④入資糧道加行道菩薩的思業是隨順集⑤ 是故須引發 ...
- 2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如何集業之理@ 這是小小魚的部落格
午四、入道資糧、加行道的思業是隨順集.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 3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四部分共中士道思惟集諦 - 喇嘛網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於是又有個問題:之前您說若由染汙無明薩迦耶見所轉的 ...
- 4廣論消文174-2 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 個人新聞台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 ...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
- 5随顺集 - Google 圖書結果
程鹰著. el 程應著 版权信息书名:随顺集作者:程鹰. ETAPE 时代出版堪段時間必「同順 1 SUI SHUN JI 《大數成 JR. Front C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