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174-2 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 個人新聞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

...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

24h購物| 線上購物| PChome| 登入 【日本藥妝最高現折¥1,300】七月夯劇還沒追? 廣論消文 觀音大士 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352愛的鼓勵 14訂閱站台 首頁 相簿 活動 日本限定公仔這邊搶!登入即拿免費購贊助 2020-09-1211:33:51|人氣2,223|回應0 |上一篇 |下一篇 廣論消文174-2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174-2   174頁7行-175頁10行 新譯廣論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

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褔業。

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 因此,若受「染汙無明」和「壞聚見」影響,而以身、語、意三門從事殺生等不善法,便是積集「非福業」。

實行佈施、守護戒律等欲界善法,便是積集「福業」。

修習「色界」或「無色界」靜慮三摩地境的奢摩他(止),便是積集「不動業」。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問:)如果已看見三有一切世間圓滿盛事的過患,且為求解脫的願欲激發,那是否能產生大量善業?還有,這種與如理觀察無我意義之慧相應的善「思業」,又是不是生死輪回之因的「集諦」呢?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 (答:)總體而言,處於「資糧道」和「加行道」者,雖然會積集平常能牽引受生的業,但是,依照你們所說的這種意樂和觀察無我之慧相應的善業,便會成為貪愛後有的對治品類,而且它們的「能」與「所」二分均與無死根本的「我執」行相背道而馳,所以並非平常真正能引致受生的「集諦」。

不過,由於它們是與能引生「後有」的真正「集諦」近似-相似,所以被算入「集諦」之中。

(1.「能」即是能取、有境。

能取,梵:grahaka,亦即「能認取的主體」; 2.「所」即是所取、境。

所取,梵:grahya,亦即「被認取的客體」。

3.「能取」是認識物件的主體, 4.而「所取」便是物件。

5.為心或意識認取的物件是稱為「境」,藏:yul, 6.相對於此,能認取「境」的心識,則稱為「有境」。

藏:yulcan。

) 【如是亦如〈攝決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 《攝抉擇分》亦這樣說:問:這些能斷除「後有」的貪愛,並能引生「出世間道」,不會對向「後有」的世間法,為什麼是屬於「集諦」呢? 答:雖然它們的性質並非對向「後有」,但是卻與能引致「後有」的身、語、意善行近似,由此應知它們是屬於「集諦」。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

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 論意是說,在仔細思維生死輪回的過患之後,便會發起能引生「出世間道」的善業的厭離心,而這種業卻與生死輪回之中的「集」近似。

所以,我們必須努力生起這種厭離心及無我慧。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

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

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褔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 正是因為這樣,若我們未能廣泛觀察修習生死輪回的過患,獲得能消除貪愛生死輪回美滿盛事的對治法,又或未能運用觀慧如理觀察無我的意義,又或未能熟習兩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除了某些依仗「福田力」的善行外,我們的善行悉皆屬於尋常的「集諦」,因此它們只會助長生死輪回的流轉。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

】 集業的道理是分為兩部分解釋: ①為樂受集業。

②為捨受集業。

丑一為樂受集業: 【初中復二,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

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

「為樂受集業」分二: ①為了享受色聲等欲塵所生之樂而集業。

②在厭離外樂貪著後,為獲得定樂而集業。

寅一為了享受色聲等欲塵所生之樂而集業: 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褔業。

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褔業。

“為受用欲塵樂受而增長業”又分為兩種:①若我們注重死前的現世安樂,便會積集「非福業」。

②若我們是注重後世安樂,便會積集「福業」。

寅二在厭離外樂貪著後,為獲得定樂而集業: 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

假如我們主要是為了靜慮所生的樂受而專緣所修境,便會積集能受生於色界初禪天、二禪天或三禪天的「不動業」。

丑二為捨受集業: 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

假如我們能斷除欲樂貪著,甚至厭離定樂,並為求「捨受」而造業,這樣,我們便會積集能生於色界第四禪,甚或「有頂」等上界天的「不動業」。

(有頂,梵:bhavagra,藏:sridrtse。

又稱「色究竟天」,梵:akanistha,藏:’ogmin。

此處是指無色界的第四天,亦即「非想非非想處天」。

梵: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m,藏:’dushesmed’dushesmedminskyemched。

由於此天是三有的巔頂,所以稱為「有頂」。

) 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 這種細分乃是世親論師在《俱舍論》所表達的意思。

根據這種道理而言,若能斷除一切生死輪回的執著,並為瞭解脫而從事身、語、意三門善行,我們便能逐漸遠離生死輪回,逐步趨近涅槃。

文章定位: 我要檢舉 台長: deepmind 人氣(2,223)|回應(0)|推薦(1)|收藏(0)|轉寄 全站分類: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個人分類:廣論消文|此分類下一篇:廣論消文174-3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此分類上一篇:廣論消文174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

回應(0) 推薦(1) 收藏(0)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自我介紹 deepmind 萬里天 關於本站 留言板 地圖 加入好友 愛的鼓勵:352 文章篇數:1,565 最新文章 止觀自性淨土法門的好處,就在簡易平常。

如說得太高了,怕不是立教的本意吧!淨土念佛法門,主要在為了初心學人。

容易學、容易行,辦法比較穩當。

五逆十惡者,生淨土也只是下品下生往生與了生死十方淨土,隨願往生眾生的願,即與佛的願,可以相感相通,現見彌陀,往生淨土。

關於「昏沉」與「掉舉」,請參閱—【止觀初探】各講。

極難得到內心的一致──心不亂。

文章分類 淨土法門(177)廣論消文(451)心經(34)大般若經(50)地藏菩薩(20)妙法蓮華經(344)華嚴經(20)佛學基礎(212)般若經名詞(2)佛學名詞(49) 更多>> 訂閱本站 RSS訂閱 (如何使用RSS) 加入訂閱 熱門文章 廣論消文289-下篇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

(11,083)廣論消文3五想如所有性盡所有性(10,207)廣論消文61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9,409)廣論消文60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

為欲引發畢竟樂故(8,393)消文30能依學者之相(7,338)廣論消文11第三、辨識殷重而教誡當行持者故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7,334)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7,035)廣論消文14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

(6,979)凡身為佛子,修學佛法,須體念釋迦的精神,效法藥師的本願,隨分隨力去做!(6,860)無量壽無量光(6,760)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6,377)上品往生(6,154)廣論消文56如是修道有思擇修(6,166)消文48所言修者。

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6,103)廣論消文10由是於自作病者想,極為切要(6,086)一切惡相,皆悉隱沒(6,062)廣論消文2《本生論》亦云:「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用自肉買亦應理。

(6,051)廣論消文62第三思惟極難得者。

如是暇身(6,048)大乘不共的淨土。

(5,951)從口頭誦持,再引起內心的思惟。

(5,844) 站內搜尋 標題 內容 標籤 站台人氣 累積人氣:1,262,608 當日人氣:394 最新訪客列表 加好友 友誼連結 TOP .廣告刊登 .消費者保護 .兒童網路安全 .AboutPChome .徵才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Copyright© PChomeOnlin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