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廣論消文 - 159903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

... 十種煩惱又可以分為:五種思惑(五鈍使)─貪、瞋、慢、無明(癡)、疑;和五種見 ...   [首頁]  本週廣論聽帶 本週簡短課摘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一年課摘下載       << 2020  05月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020.05.12課程範圍     全廣II 第2講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256-130002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00505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506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507d.php         廣論科判 共中士道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子一、正明煩惱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子三、煩惱之因              子四、煩惱過患          癸二、彼集業之理              子一、正明所集之業                丑一、思業                丑二、思己業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          癸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子一、死緣              子二、死心              子三、從何攝煖              子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子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壬一、支分差別          壬二、支分略攝          壬三、幾世圓滿          壬四、此等攝義   己二、彼生起之量   己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  己四、抉擇能趣解脫道性     庚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庚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P170L2~P171L1成辦生死~是耶非耶。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

一、煩惱發生之理,二、彼集業之理,三、死沒及結生之理。

今初,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

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

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

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如是亦如《釋量論》云,「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

」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

」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

此復賴於先知煩惱,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形成生死輪迴的因,雖然必須具備煩惱和業兩個條件,但二者之中,又以煩惱為主要。

假如沒有煩惱,雖然具有不可計數的宿業,但業不會感果,就像「種子」如果沒有水的潤澤以及土壤、陽光等助緣,絕對不會發芽。

同樣的,諸業如果缺少俱有緣(煩惱),也一定無法長出苦芽。

又如果具有煩惱,縱然沒有宿業,也可以由煩惱立即造集新業,又會產生後有,業感果就出現了。

就如《釋量論》所說:「如果能夠斷盡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當中的愛取(煩惱),那麼相續中所餘的宿業不會再引生後有,因為已滅盡了俱有緣。

」又說:「如果相續中還有愛取(煩惱),則仍會出生能引後有的業,輪迴也就相續了。

」因此,宣說如何對治煩惱,極其重要。

要想對治煩惱就必須要先認識煩惱,所以對煩惱的行相、生起次第、成因和過患等,應該善巧、充分的了解。

此中分四,一.正明煩惱,二.如何生起之次第,三.煩惱之因,四.煩惱過患。

今初  子一、正明煩惱 煩惱總相者。

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

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

」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煩惱的行相,分總、別兩種,先來認識煩惱的總相。

如《集論》中所說:「一切法(萬事萬物)生起時,當下就現起不寂靜之相,而且它的產生,會令我們身心相續不斷地現起極不寂靜,這就是煩惱之相。

」這是說明任何境界現起時,就會令我們身心相續相應的產生極不寂靜的現象。

各別相中有十煩惱。

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

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煩惱的各個別相中,有十種煩惱。

十種煩惱又可以分為:五種思惑(五鈍使)─貪、瞋、慢、無明(癡)、疑;和五種見惑(五利使)─壞聚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

以下一一解釋。

一、貪。

貪,就是心緣著內在或外在的悅意境,隨起貪著,就像油沾在布上難以滌除一樣。

如此耽著貪戀某個所緣境後,內心與所緣境難以分離的狀態。

瞋者,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

二、瞋。

瞋,就是排斥所緣境;對所緣的有情、苦受、以及造成苦受的器具,比如:刀、杖、荊、刺等,生起恚惱心與粗猛心,想要對這些不悅意的所緣境做一些無理損害的事。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三、慢。

慢的所依是薩迦耶見,由於內心經常緣在自己與他人的高、下、好、惡差別,產生一種自心高舉,外露傲慢的行相;這就是我慢。

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

四、無明。

所謂無明,是指對四諦(苦、集、滅、道)、業果及三寶的真實行相,心裡不明了,導致煩惱不淨、愚痴無知,而造作了種種流轉生死的因。

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

五、疑。

疑,就是緣著四諦、業果和三寶自性等三法時,心裡會猶豫到底有或沒有、對或不對,無法確定。

P171L1~P171LL1壞聚見者~一切過失。

壞聚見者,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

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六、壞聚見。

壞聚見,也就是薩迦耶見,就是把所緣的五取蘊當成是我和我所,並倒執其為「自性有」的我見與我所見,這叫做壞聚見;它的體相是一種染汙慧。

壞聚見的「壞」字,是指無常;「聚」是指眾多因緣集聚的意思,說明非一。

為了顯示所緣、所見到的其實只是無常、非一的現象,完全沒有常、一的補特伽羅,所以立名為「壞聚見」。

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我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

七、邊執見。

邊執見有二種:把薩迦耶見所執著的「我」,當作是恆常不變的,這是常見;或者認為「我」是斷滅的,認為從這一世死亡後,沒有來世結生這回事,這是斷見。

這兩種見都是以染汙慧為體性。

總之,執著「我」是常、是斷,都是落在一邊,故稱為邊執見。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八、見取見。

就是把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三者之中任何一種錯誤見解,以及此見所依的五蘊之體,執取為最優、最勝。

同樣的,見取見也是以染汙慧為體性。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九、戒禁取見。

就是把錯誤、應捨的戒行,以及種種邪門的身語行為、姿勢服飾、修行儀軌等等,當作必須如是行持的規定,認為行持這些戒律、軌則,以及具有這種非理戒禁所依的五蘊體,可以清淨罪惡、解脫煩惱、出離生死。

這種戒禁取見也是以染汙慧為體性。

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

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

十、邪見。

邪見,可分為損減見和增益見二種,前者是執有為無的見解,就是像誹謗沒有前後世、業果等等;後者是執無為有的見解,認為大自在天及自性等是造物主、眾生的因。

這種邪見一樣是以染汙慧為體性。

以上十種煩惱,是依據《集論》、《瑜伽師地論》、《釋五蘊論》來做解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